2006-03-24 14:10:42雪子

The making of men(製造男人)

  我們透過教育成為像樣的男人、女人或某一國人。以下是這個禮拜的讀書心得,還得修改。

※※※※※※※※※※※※※※※※※※※※※※※※※※※

Chapter 2 Education: Mac an Ghaill’s The Making of Men
書名: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in context
作者:Fiona Devine

一、目錄
Introduction
Researching schooling and masculinities
The making of men
Taking sides
Research as empowerment: empowerment for whom?
Conclusion

二、心得
  上個禮拜快要下課時聽到老師說這個禮拜要讀的論文題目,就會想到《Leaning to Labour》日文版(Willis 1996)和《Masculinities》 (Connell 1995)。看了這本書(目前只看完了二分之一)和這篇論文,有些描述很符合自己孩提時代和教書的經驗,覺得很有意思。

1 老師和Macho Lads之間的關係
  這篇論文第二十六頁有一段:
 M argues that many male teachers in the school were far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Macho Lad’s version of masculinity than that of the other grouping of boys within the school, and also felt better able to cope with the anti-school behavior of the Macho Lad’s than with that of certain groups of female pupils.

(1) 日本的例子
  依照我的過去的經驗,我認為日本的國小、國中老師有類似的感受,而且連女老師也喜歡Macho Lad’s。我小時候算是個成績比較好的乖小孩,但一直被周遭人取笑我只會唸書、考試,國小五年級時,年輕女老師蠻疼我和會搞笑的幾個男孩,但那年的馬拉松比賽時我跑得很慢,跑完之後老師完全不裡我,只會關心跑得很快的男孩,那時候再確認其實老師們喜歡的是那些成績普通以上會運動或會搞笑的活潑男孩。

  後來我在小學教書的時候常常覺得其實跟頑皮男孩相處比較容易,雖然他們會搞笑或做惡作劇,但罵他也比較沒有關係。相反的,跟女學生溝通的時候非得小心不可,即使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絕對不應該隨便在其他學生面前罵她們。

  還有,我當時有壞習慣,看到我們班的Macho Lad’s做惡作劇或搞笑行為,當然會罵他們,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會帶著笑容,即使我罵他們,教室的氣氛不會因此而變得很僵硬,但因為如此,會引起非Macho Lad’s的男學生做出同樣的行為。這樣我就非常生氣,完全沒有笑容就痛罵他們說「我剛剛警告過不要做出這樣的行為了,你們剛剛不是在場看到的嗎?還敢讓我生氣啊!」。因為如此,很可憐的非Macho Lad’s的男學生們,他們在班級裡的地位永遠不會提高。至於女學生,我後來想,並不是因為她們本身比較乖巧而不會亂搞,其實我曾不給她們亂搞的機會。當然我不會講白,但透過種種方法壓抑女學生,她們都很敏感,總會知道老師的想法。

  老師們本身不會表現出跟Macho Lad’s一樣的面貌,或者就像我小時候一樣根本不是個Macho Lad’s,是被Macho Lad’s欺負的一方(我猜很多老師跟我一樣吧),但老師們還是會說,「其實那一年的那個班級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個頑皮男孩,雖然他有許多問題,但他有他可愛的地方,有一些只會考試的小孩,我往往會忘記他叫什麼名字」。老師們藉「其實我蠻欣賞Macho Lads」或者「我跟Macho Lad’s的關係不錯」這句話要展現出她/他器量很大,她/他有不錯的指導能力。

  另外,我覺得如果要探討日本校園文化中的masculinity的話,值得研究體育老師、生活主任(1) 、課外活動(2)的顧問老師 (尤其是棒球和籃球(3) )等展現出來的masculinity以及他們對學校的運作有何貢獻。而且,自以為是知識份子的老師(如社會科老師)往往看不起體育老師等,但其實他們也為了建構自己的主體性,還是需要那些Macho老師。

(2) 台灣的例子
  我覺得台灣師生對Macho Lad’s的看法似乎跟日本老師不一樣,台灣朋友常跟我說「台灣老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根本不管成績不好的學生」,我認為日本老師也喜歡成績好的學生,但如果老師很明顯地表現出如此的想法,反而受到譴責,如不關心學生、不反省自己指導能力等。

  另外,我一九九八年來台北學中文時,有一次台灣朋友告訴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問她「台灣女小學生喜歡什麼樣的男學生,是不是跟日本一樣,活潑、愛運動、會搞笑的男生嗎?」,她說「不會,台灣女學生只喜歡成績好的男生,因為這樣的男生將來會上第一流大學,也會找到不錯的工作,也會賺很多錢」。那時候才知道每一個地區受歡迎的男學生類型很不一樣,所以每個地區男生要展現出來的男子氣概也應該很不一樣。

2 關心校園少數族群的重要性
  Mac an Ghaill關心校園少數族群,如男同志學生、女學生等,如果我早十年看過這篇論文或者知道如此的觀點的重要性,我跟學生的互動一定變得不一樣,就如上述所說的那樣,雖然我並不具有Macho Lad’s的特性,但我當時還是認同Macho Lad’s,也複製了既有的男子氣概,壓迫弱勢族群。

3 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恐同症
  雖然日本也有少數民族和在日朝鮮人,不過我從自己實際經驗比較難想像,這篇論文裡談到的校園中種族歧視的情形。但是,最近開始看Willis(1996),該書也提到the lads歧視巴基斯坦移民、牙買加移民、黑人和亞洲人,會跟那些人打架。其實the lads和少數族群在該社會都處於弱勢,但他們無法團結,the lads反而會仇視非白人。

  另外,這篇論文跟Willis(1996)比較起來,更關心性別的問題。

4 研究給受訪者帶來的影響
  這篇論文第三十六頁有:

 Mac an Ghaill has always been adamant that involvement in research tends to produce an enhanced sense of self-awareness and therefore of confidence, and that these are important forms of empowerment, even if material conditions remain largely unchanged. One respondent notes for example that his involvement in the research had represented a milestone in his life:

 I’ve talked to you in a way that I’ve never talked to anyone and still don’t, can’t. At home we never talk like that about how we feel or even show how we care about each other…It’s really a shame because it really helps you sort your head out and all the rest of it.

  我認為有人讓你盡情講話、讓你說出你內心的感受、給你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是很不錯的,但研究者還是非得小心進行研究不可。研究者的使命感也許促使受訪者說出她內心的痛苦,但一旦把受訪者的痛苦轉換成語言,即使該受訪者有多樣的面貌,往往被忽略這點,讓人認為她/他(或那個族群)是個很可憐、值得同情的存在。研究出發點是好的,該研究有可能給弱勢族群發聲的機會,但有可能同時強化該族群的刻板印象。

5 Macho Lads與階級複製
  這篇論文第三十七頁也提到Macho Lad’s跟underdogs的關聯,這個論點跟Willis(1996)很像。也許我批評Macho Lad’s的男子氣概比較簡單,但最近聽到日本老棒球迷對WBC瘋狂的反應,不得不讓我再思考勞工階級、underdogs、男子氣概、職棒(或足球)、國族主義之間的關係。


三、參考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Cornwall, Blackwell.pp288-240
Willis, P. (1996). ハマータウンの野郎ども Leaning to Labour. 東京, 筑摩書房.
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 巨流.


註一:輔導學生生活的老師,通常都由很嚴格的中年男老師擔任。

註二:日本國中、高中都有課外活動(俱樂部活動,略稱「部活」,我唸的國中規定每個學生一定要加入某一個俱樂部,大部分的男生會選擇運動俱樂部,加入棒球部、籃球部、足球部的學生地位比較高,受到其他學生和老師的尊重,對網球部、陸上競技部的男生的評價還好,桌球部、劍道部的男生地位比較低,最慘的是參加照相部、科學部之類的文化俱樂部的男生。學校鼓勵學生參加運動部,女學生也有同樣的壓力,但其壓力沒有男學生那麼大。

註三:不知道為什麼,通常要參加棒球部和籃球部的學生比較難管,所以當那兩個俱樂部顧問的老師受到師生一定程度的尊重,那些顧問老師在學校內的發言權蠻大。

上一篇:玩串聯

下一篇:街角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