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5 15:09:16小石頭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這個片名本身就很有趣,一個法國大作家與不識字的小裁縫會有啥關聯?很明顯的,新與舊、文明與落後、知識與性的啟蒙、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均是影片想要表現的主題。
故事描述七十年代,大陸彌漫知識青年下鄉的風潮,陳坤飾演的知青羅明,因老爸替蔣介石看過牙而被批鬥,他離家下鄉,認識了劉燁飾演的另一青年馬劍鈴與周迅飾演的當地村姑小裁縫,三人滋生微妙的感情,陳坤每天念一則巴爾札克寫的小說給周迅聽,開啟了她想離開農村、擁抱世界的念頭。
就像許多大陸片一樣,影片開頭映入眼簾的美景,便已讓人心蕩神馳,很難不融入劇情之中,隨著主人翁喜怒哀樂。
「苦中作樂」是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套句劇中對白:「他們過得好安逸喔!」兩名下放知青在山中找到了情感寄託,觀眾幾乎感受不到勞改之苦,挑糞、挖煤都是小CASE,反倒是給村民講電影、拉小提琴這些片段,讓兩名知青備受尊重,連平日耀武揚威的隊長都顯得不是那麼面目可憎呢!
「鬧鐘」和「小提琴」是山裡人最先接觸的文明產物,一個聲音吵鬧,一個樂音優美,但同樣啟迪心靈、開啟智慧。然而當「人」不再單純時,一切就顯得難以掌控。例如羅明偷偷調快鬧鐘,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範;而馬劍鈴以「莫札特永遠想念毛主席」保住了小提琴,未嘗不是一種矇蔽。知識(或者文明)可以啟蒙,卻也是一種障礙,它剝奪了人類最純真自然的本性,讓人有了奇想、有了念頭,相對的,也就有了失望、有了悖離。
提到文明與知識讓人難以掌控,編導戴思杰巧妙的運用「鬧鐘」的意象帶出這個主軸。鬧鐘本就是用來控制時間的,羅明用鬧鐘控制了農村的作息,間接地控制了農民的生活。知青下鄉接受勞改,本來是要接受控制的,然而真實的情況卻完全相反。老裁縫住進知青的房裡,原也是想就近監視二人,不讓他們念小說給小裁縫聽,豈料老裁縫自己卻被故事內容迷住,替村裡姑娘作了許多西式洋裝。文學的感染力,就像是【濃情巧克力】中的巧克力一般,彷彿注入了動情激素。
羅明想教小裁縫讀書識字,無非也是想以自身的經歷去控制她、改造她,進而擁有她,誰知當小裁縫通曉世事後,竟然選擇了離開。所以回顧當初鬧鐘落到小裁縫手裡時,被「無知」的小裁縫拆解開來的片段,也就隱含了「難以掌控」的象徵意義!
劇中的三角戀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一開始兩名知青偷看村姑洗澡,羅明一不小心跌入坑洞,自然就註定墜入情網,然而這一段三人行的日子,究竟是二男愛上一女,還是一男一女愛上另一男,頗堪玩味。影片最後,中年馬劍鈴從法國返鄉,走訪了即將被三峽大霸淹沒的鳳凰山,追尋往日情懷,在與羅明分享時,羅明說道:「我知道你也愛她。」馬劍鈴則說:「我是用另一種方式在愛她。」馬劍鈴到底是愛她?還是愛他?從影片中我們看到他不忍用土方鞭打患了瘧疾的羅明,但接著拿起樹藤打下去的小裁縫,卻得到羅明的激吻,透過窗櫺凝視兩人的他神色黯然,如果對照影片開頭他的畫外音介紹鳳凰山時,特別提及這裡是中國第一個有關同性戀記載的地方,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馬劍鈴的愛是含蓄的、寬容的,他將深沉的情感寄託在音樂之中,他尋訪四川山中的民歌手,紀錄當地民謠,有趣的是隨手紀錄的民謠,都還含有強烈的性暗示;又,為了幫小裁縫墮胎,他將自己抄錄的外國小說原文贈予城裡的醫師,當醫師朗讀著自由的真諦,馬劍鈴再也止不住心中的無奈、委屈而放聲哭泣,那是最深層、孤寂的悲哀啊!
好山好水加上俊男美女所交織的青春浪漫悲喜劇,集合了電影「好看」的元素,結尾的放水燈及想像水淹鳳凰山的景象,尤為神來之筆,那是追薦逝去的青春,埋葬苦澀的年少。畢竟,無論文明與落後、博聞與無知、歡笑與悲傷……終將隨著自然與人為的變遷而淹沒、沉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