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9 13:53:09小石頭

世界大戰 ( War of the Worlds )

《世界大戰》是部有趣的電影,當然不是情節本身,甚至許多觀眾看完之後有些錯愕,this it!這樣就完了喔!
有趣的是,把這部電影放在史蒂芬史匹柏過去有關外星人的電影脈絡中來觀察,並比較和原著的異同,其間的「變」與「不變」就相當耐人尋味了。
《第三類接觸》是地球人與外星人友善的接觸,《外星人》延續了這個「友善」情誼,描述一個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孤單的小男孩和一個外星人之間的誠摯友情。孤單的小男孩實際上正是史蒂芬史匹柏自身的投射,一種週遭無法尋覓得到的人際關係似乎就只有寄託於外太空了,於是「E.T.」出現了。
當一群小孩騎著腳踏車,載著外星人逃避警察的圍捕,眼看無路可逃時,陡然之間,車隊自平地拔空而起,飛躍人群、飛躍山林,那經典的畫面許多人的腦海中還留著深刻的印象吧。
單親家庭對史蒂芬史匹柏一定有很大的影響吧!電影《AI人工智慧》裡機器小男孩對母親的思念令人動容。整個故事其實就是一個尋母的歷程。
小AI昏睡在深海裡,經過了千年萬年,人類早已滅絕,他依舊在等待。是外星人救了他,而且還讓他的願望實現。
利用一小段母親的頭髮---AI一直保存在口袋中,外星人可以複製一位同樣的母親,但時限只有一天。
期盼千萬年,等待的就是這一天啊!短短的一天注定要成為永恆的,他要讓這一天所有的幸福永生永世封存在記憶深處。長日將盡,他要躺在母親的懷抱裡,在睡夢中留下永恆的一日。
外星人的故事裡,家庭、母親和友誼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到了《世界大戰》,一切似乎都不一樣了(為什麼不一樣了呢?同樣是戰爭故事的《辛德勒名單》也有濃厚的友誼啊!)。
《世界大戰》原著裡的主人翁是位作家,沒有小孩,最後找到了分開的妻子。電影的主角成了碼頭工人,這一點比較具有說服力,強壯的工人應該更適合逃亡吧!當然單親家庭又出現了,湯姆克魯斯就是那位不負責任的爸爸。
從原著到電影,身分結構的改變,已經非常史蒂芬史匹柏了,但爆炸性的改變是:外星人變壞了。
在原著中,被外星人毀滅的地點是英國倫敦,巧合的是,2005.7.7倫敦爆炸案震驚世界,回顧這類恐怖事件,「911」更是令人記憶猶新,恐怖組織的無所不在,儼然已成為新興的描述對象;科幻故事原本即是對未來的指涉,外星人是個隱喻,是人類內心對不可預測事件的深層恐懼,所有不可事先防範、不合邏輯的自殺攻擊都是外星人。
「911」事件後,雙子星大廈的傾倒,象徵了美國夢的破滅,史蒂芬史匹柏外星童話遠離,他心中的小王子也不得不正視新興恐怖勢力的崛起,不可預測的外星人不再友善,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抗擷。
結局呈現出一廂情願的保守心態,後SARS時代,細菌固然帶來另一波恐怖的東方主義,外星人被細菌消滅,科幻小說這樣的結局已嫌老套,晚出的科幻電影仍然一成不變的套用,創意的匱乏之外,是否也意味著對恐怖主義的束手無策?
最後到波士頓與親人團聚,回歸到最早開發的新英蘭地區,這樣的地點選擇絕非偶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