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2 11:29:58敏公主

孩子做功課 你就抓狂?《好文分享》

你每天為孩子做功課的事情,和孩子衝突不斷,或讓自己焦慮不已?如果你有兩個孩子,這是很容易發生的狀況,就像八點檔連續劇,每天定時上演,而且週末還加演兩天。因為多數的老師認為週末孩子不上學時間多,應該做更多功課。

可是,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有的孩子遵從老師或父母的叮嚀,或者放學回到家就主動做功課,不必父母關照。有些孩子個性易怒,沒有耐心,不想也不願做功課,甚至討厭做功課,或是拖拖拉拉的,得父母緊迫盯人,才勉強完成功課。這樣的下場,家就變成功課戰場,親子關係不是在火山,就在冰點之間徘徊。

我有兩個孩子,女兒放學回到家就主動做功課,我不但沒有檢查過她的功課,也不需要擔心掛慮她是否完成或忘記做功課。但我兒子就不同,他的個性是慢十六拍的,從小學開始,他的功課幾乎常拖到半夜,叫我抓狂不已。雖然我也找老師商量減低功課量,同時用「責任制」對付他,也就是做功課是他的事,不是媽媽的事,沒有做功課,被處罰的是他,不是媽媽。


圖/葉懿瑩 

<如何幫他>從簡單入手 循序漸進解決
其實人會受到性格的影響,既然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那麼孩子需要不同層次的幫助或協助自律。
如果你的孩子的功課很多,孩子的心會煩亂,也會擔心不知從何著手。

這時父母可以問孩子,有哪些科目的功課要做?如數學、社會、自然、國語、英語、物理、化學……最簡單的方式是由簡單的功課入手,這樣至少可以快速完成一些功課,也就降低功課的數量,如此給孩子安心,而且也多些自信和成就感。通常,數學功課是題型的,不妨建議孩子從數學功課著手。其他科目大抵上需要閱讀,就是時間,就排在數學之後。

把一科科的功課攤在眼前,擬訂計畫,然後把現在要做的功課放在書桌上,其他的功課則暫時收起來,以免分心和焦慮。也就是書桌上每次只有一個科目的功課。

孩子就是孩子,對孩子最有效的辦法是獎勵,不是處罰。
什麼獎勵對孩子最投合胃口?根據研究,視頻是榜首,如看電視、電腦、手機、或遊戲機。獎勵的辦法是讓孩子賺自己的分鐘,然後將分鐘累積。如父母可以和孩子擬定一張功課表,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星期一自己完成功課,10分鐘;星期二把功課呈現給媽媽看,10分鐘;星期三、四把功課放到書包,10+10=20;星期五把功課放在餐桌上,媽媽回家就看見,也是10分鐘。當孩子累積賺到的分鐘,父母得守信用,讓孩子看電視或電腦或玩遊戲。


圖/葉懿瑩 

<規則訂好>獎勵取代處罰 說到要做到
非常重要的禁忌是,父母不能出爾反爾,如今天父母心情不好,就取消孩子賺的分鐘,也不能因為孩子打破碗盤或和手足打架就扣分。更不能理直氣壯的說:「做功課本來就是學生的義務……。」話雖說如此,但不能幫忙解決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要孩子完成功課。

這種獎勵法,不但是激勵孩子做功課,也養成孩子做功課的習慣,更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今日事,今日畢」說得好聽,但有多少人能做得到?既然連大人都做不到,何況做功課有很多壓力和挫折,不是要做功課就會做功課,也不是要做就能做(如心不定,就難做功課),再說有些抄抄寫寫的功課的確無聊,更折磨坐不住的孩子。有些功課又很難,可能需要父母的協助。因此,要求孩子要「今日事,今日畢」雖說得通,但更人性些,讓孩子和父母都成為贏家,不是更棒嗎?

如果孩子在掙扎著功課的困難度,父母可建議孩子休息片刻。休息過後,孩子可能就會想到用什麼方法可以解題,如數學等。

當然,也有孩子想耍賴不做功課或者能免則免,這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做功課的好處是什麼?如幫助學習、考試成績高、可以看電視……;不做功課的壞處是什麼?被老師處罰是一定的、成績拉低也必然、心情不好,還有更迷人的一句話是,做完功課,我們就得到自由。


(本文轉載自由時報家庭親子版-文/丘引 寄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