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6 11:39:33敏公主

好文分享《生活美學養成 來去逛美術館》

如何在生活裡逐步充實小孩的美學素養,帶他們逛美術館也是生活美學的養成方法之一……

跑美術新聞常常會遇到一些家長問,「知不知道讓小孩去哪裡學畫畫好?幾歲開始學最好呢?要怎麼樣判斷孩子是不是對畫畫有興趣或有天分呢?」通常這時候都會讓人聯想到時常耳聞「某某音樂家3歲就展現音樂的天分」,或「四、五歲就會彈奏一首完整的曲子」之類的說法。

在美術史上,確實較少聽說四、五歲就能畫出完整繪畫「作品」的「神童」,不過,從小因為耳濡目染而對顏色與造形反應特別靈敏的,倒是頗常見,或可說是一種生活中的美學訓練,這也是為什麼歐洲國家的人對於服裝或居家布置的「配色」特別敏銳的緣故吧!



<專業建議>孩子若不耐 別勉強約束

到底幾歲的小孩才適合開始進美術館看展覽呢?在美術館擔任專業導覽10年以上經驗的鄭慧美說,針對一般性的展覽,美術館通常不會接受幼稚園及以下的稚齡團體預約,因為小朋友在9歲以前對色彩及形狀的視覺都還在逐步發育完全當中,對他們講所謂作品欣賞或藝術家的故事,他們無法理解,也常會因此躁動,甚至影響美術館其他人的參觀品質。

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團體比較適合,一、二年級算勉強,對於小朋友的導覽解說,可以從畫作的顏色開始,就像莫內展裡,有小朋友誤指玫瑰是睡蓮,鄭慧美說,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在藝術家的筆下,對顏色與造形的詮釋會有些不同,甚至「冷」的顏色是什麼?「熱」的顏色是什麼?「陰天」與「晴天」又是什麼顏色?這些都是認識藝術的管道,也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至於稚齡小兒適不適合逛美術館呢?鄭慧美說,當然可以,但家長要多觀察,如果孩子出現不耐煩的反應,千萬不要勉強約束他,最好盡快離開,否則恐怕會造成小朋友討厭去美術館的反效果。


<蕭微莉媽媽說>耳濡目染 興趣最重要 

提到耳濡目染的生活養成,台灣知名前輩畫家陳進的孫女蕭微莉應該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蕭微莉說,小時候就看祖母畫媽媽,有時自己也會變成畫中的模特兒,也就常常好奇地跟著祖母學習畫,但後來因為被父母送到國外念書,沒有機會再跟祖母學畫,反而常常跑到美術館去看了很多西方畫家的作品,對藝術總是有些憧憬,尤其覺得畫畫可以讓心靜下來。 

現在蕭微莉自己有兩個小孩,都在台灣定居,因為美術館有收藏陳進的畫作,感覺家裡與美術館有較深的連結,孩子也不知不覺從小就跟他們進進出出美術館。兩個小孩,大的8歲,個性相當沉靜,兩歲半就開始學畫,現在每年美術比賽都得獎。小的現在剛好也是兩歲半,但個性活潑,想像力十足,拿起顏料跟畫紙,竟像「抽象畫家」一樣天馬行空,顏料拿起來就往畫紙上潑啊灑的,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但蕭微莉決定都讓她們順其自然發展,最重要的是「興趣」。 


 <曲艾玲媽媽說>潛移默化 拓展國際觀 

懷著8個月身孕還帶兒子去看展的曲艾玲說,「四、五歲的時候,爸爸就常帶我們在國外逛美術館,那時候覺得看不懂,但稍大一點點自己再去看時,就會想到以前一點點的記憶,反而再看的印象更深刻。」 

曲艾玲說,這或許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父親的帶領,讓她熟悉美術館的空間氛圍,也培養了逛美術館的習慣,小時候會對色彩留下印象,長大對畫家的背景產生興趣,是一種漸進式的學習,雖然不一定要學會畫畫的技巧,但透過這些學習,不僅對色彩更有概念,也無形中拓展了國際觀,長大後在社交圈裡跟別人有更多話題可以聊。 


<郁方媽媽說>充實內在美 親子一起來 

相較之下,有個4歲兒子郁方的家庭美學教育似乎「辛苦」多了,幾乎是按表操課。 

郁方說家裡每個星期天都會請老師來家裡上課,教導簡單的畫畫與美勞等兒童美術的內容,一方面培養小孩子對美的概念,另一方面其實是透過「動手做」訓練肢體與腦力發展,她也發現現在她的孩子各方面反應都比同齡孩子靈活。 

其實,郁方家裡為孩子安排的學習不只美術,也包括音樂或其他課程,郁方常常自己跟著學,覺得自己也成長很多。


<轉載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 「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親子導覽創作活動

朱銘美術館--朱銘美術館@親子遊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