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8 15:01:49敏公主

§ 身體學習‧一輩子受用 §

文/溫怡玲

其實人們學習任何事物,都必須透過身體,身體學會的是一輩子的事,是別人拿不走的人生資產。

感覺到風涼涼的吹在臉上、聽到夏天蟬叫聲像催眠曲、腳踩到沙子會有癢癢的感覺、冰淇淋是甜的,咖啡聞起來很香可是喝起來很苦……。

「體會」、「體驗」、「體諒」,其實人們學習任何事物,都必須透過身體。在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瑞典和芬蘭,他們的共識是:孩子6歲以前,不教讀書、不教寫字,只教怎麼「玩」。無論晴雨,每天至少一個小時,讓孩子在公園、學校、海邊、山上玩,用身體貼近自然、用身體學習。

因為,身體學會的是一輩子的事,是別人拿不走的人生資產。


<作家的感受>蔣勳:用身體感受 才能做自己

這幾年,作家蔣勳演講、寫文章、接受訪問時,總是會談到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沒有善待身體,心靈就不會完整。」當一個人能夠體察、珍愛身體時,就可以「做自己」,而「做自己」的自在與從容,正是「美」的具體表述。

人在長大、社會化的過程中,面對環境的各種要求與限制,和自己的身體越來越疏離,越來越不懂自己的身體。「身體像是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綁住。」蔣勳老師說,透過「生活習慣」所養成的「社會化」,磨損掉的,往往就是失去了自己。

蔣勳說,如果能夠一層一層地,去掉加在我們身上,對於身體的誤解或過當的期望,讓身體單純素樸地做自己,那麼,身體就可以很簡單、很自在。

而這一切一切,要從「知道」自己的身體開始。「知道」不只是大腦裡面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體驗」,也就是要「動」,要用身體去經驗、去感受、去回味、去累積出身體教會我們的事。

這樣的滋味是獨一無二,別人拿不走的。


<幼教專家建議>林佩蓉:身體的學習 奠定生命基礎

身體、知覺,是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最原始、最自然的工具,也是感受與學習最佳的途徑。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前所長林佩蓉說,孩子透過身體所學到的深刻感受,會永遠烙印在他心頭,不只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同時也建構出對這個世界的想法。

她說,以身體的成熟和發展來看,從嬰兒到學齡前,是最快速發展的時期之一。在這段時間中,孩子不斷地學習如何藉由身體探索自我與表達情感,「我有沒有能力?」「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藉由這樣的過程,不僅建立了他們對身體的覺察,也建立了對身體的自信及對別人身體的尊重。

身體是最貼近自己的學習工具與途徑,身體的學習,細膩、真實而緩慢,但身體的記憶,卻是長長久久的。林佩蓉結合幼教專業,以及從自己兩個孩子身上看到:如果可以引導孩子透過身體學習,保留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一定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身體的奧祕,也為生命奠定無可取代的基礎。


<復建醫師強調>陳達德:多動身體 才會變聰明

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智能發展,所以舉凡「潛能開發」、「大腦開發」的課程都大受歡迎。為了怕輸在起跑點上,孩子幾乎上遍各種才藝課程。但實際上,真正能夠有效提升孩子智能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動身體。

前台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陳達德指出,例如專注力,孩子不管上什麼課程,如果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分心,學習效果都不可能好。從大腦功能來看,注意力能否集中,通常跟孩子前庭系統刺激是否足夠有關。

4歲到7歲,是孩童發展前庭系統功能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活動量通常會變得特別大,藉由跑、跳、盪鞦韆、旋轉……來獲取大量的前庭刺激。有趣的是,一旦孩子獲得足夠的前庭刺激之後,他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會比較安靜穩定,反而更能從事靜態學習,也就是專注力提升了。

陳達德強調,不只是專注力,還有觀察力、挫折容忍力、自制力……等等,跟孩子一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能力,都必須透過大量的肢體活動才能獲得,所以,爸媽盡可能提供「動身體」的環境,孩子的發展才能健全而快樂。展才能健全而快樂。


<媽媽的觀察>傅娟:身體的張力 孩子最清楚

做為3個女兒的母親,傅娟對於女兒始終有著溫柔而細膩的觀察。

「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一樣,」傅娟說,老三娣娣從出生幾個月開始,肢體的律動就顯得很突出,節奏感、協調、柔軟度都很好,憑著媽媽的直覺和帶大兩個姊姊的經驗,「我知道她可以用身體來表演,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喜歡。」

娣娣喜歡動身體,她看到傅娟的好朋友李翊君會翻筋斗、倒立,眼睛都發亮了,回到家,也開始努力練習。「她學會拿捏身體的力氣,知道怎麼用手、腰要怎麼用力,才會漂亮。」而且,她學會不斷練習,付出努力來得到最好的效果。

5歲的娣娣已經學會倒立,還會側手翻;她由動身體得到掌聲,而掌聲則鼓勵她繼續努力,自動自發地、一點一滴地累積自己的實力。「喜歡,很重要。」傅娟從娣娣的身上看到,只有認識身體,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發揮天賦的能力,會讓人有自信,成為一生努力往前的動力,「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掌聲!」


(本文轉貼自”自由時報”文章)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