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1 18:03:59敏公主
〈肯定自己 自然成大器〉
曾看了一篇「打造大器小孩和貴族情懷」的文章,文章強調這樣的孩子行為端正舉止合宜,要能做到:正向思考、精準學習,真正的慷慨而不求回報。處世要有「大」的性格、待人卻要「柔細」。
我認為培養孩子內在的修養,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良好適當的「自我價值感」。
家族治療大師瑪利亞女士曾在一個台灣舉辦的工作坊中提及,她有一個年約20幾歲的小姪兒,而這個小姪兒和其父母的關係長久以來處在一個十分疏離的狀態,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問他,為什麼和父母親的關係這麼不好。令人覺得訝異的是,他回答在3歲時,父母曾做了一件事,這件事對當時的父母而言並不是一件大事,但卻讓他覺得他們不愛他,從此之後,他便認定他的父母不是愛他的,而這個認定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
令瑪利亞女士驚訝的是,他能把3歲時發生的事記得那麼清楚,而且那個決定則影響他到成人。瑪利亞女士又去訪問一些成人,請他們回憶過去小時候是否有類似的經驗。結果發現許多人的確也有相似的情況。這樣的描述讓許多人感到震驚,也讓許多心理學家去省思相關議題。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孩子對成人對他的態度是敏感的,並常以他們的意見為意見,如:家人、老師、同儕的互動中,不斷地蒐集自己是否受到重視的資料。
這些人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從此看看自己並判斷自己。若反映出來是好的,孩子就對自己做正向評價,若形象是負面的,則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自己是不好的。
此外孩子和父母的氣質是否相似,也影響著雙方的互動。每個孩子有其天生的氣質和性格,父母也有自己的性格,當容易緊張焦慮的父母遇上了神經大條忘東忘西的孩子,兩者間的互動便容易處於衝突不斷的情況。
(本文轉貼自”自由時報”)
我認為培養孩子內在的修養,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良好適當的「自我價值感」。
家族治療大師瑪利亞女士曾在一個台灣舉辦的工作坊中提及,她有一個年約20幾歲的小姪兒,而這個小姪兒和其父母的關係長久以來處在一個十分疏離的狀態,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問他,為什麼和父母親的關係這麼不好。令人覺得訝異的是,他回答在3歲時,父母曾做了一件事,這件事對當時的父母而言並不是一件大事,但卻讓他覺得他們不愛他,從此之後,他便認定他的父母不是愛他的,而這個認定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
令瑪利亞女士驚訝的是,他能把3歲時發生的事記得那麼清楚,而且那個決定則影響他到成人。瑪利亞女士又去訪問一些成人,請他們回憶過去小時候是否有類似的經驗。結果發現許多人的確也有相似的情況。這樣的描述讓許多人感到震驚,也讓許多心理學家去省思相關議題。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孩子對成人對他的態度是敏感的,並常以他們的意見為意見,如:家人、老師、同儕的互動中,不斷地蒐集自己是否受到重視的資料。
這些人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從此看看自己並判斷自己。若反映出來是好的,孩子就對自己做正向評價,若形象是負面的,則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自己是不好的。
此外孩子和父母的氣質是否相似,也影響著雙方的互動。每個孩子有其天生的氣質和性格,父母也有自己的性格,當容易緊張焦慮的父母遇上了神經大條忘東忘西的孩子,兩者間的互動便容易處於衝突不斷的情況。
(本文轉貼自”自由時報”)
下一篇:◎陪孩子閱讀‧不需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