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客廳音樂會
春宴
提及《論語》,依稀記得有那麼一個畫面:一群人衣袖隨風拂動,身在遠近高低的音群中。這個模糊的想像和我日常最常讀到的《論語》字句頗為衝突,關於孔子的問答與記事,多的是明確,少的是寫意。直到去年,秋芳老師在席間說起孔子與其弟子曾皙的一段話,才發現原來記憶的源頭正始於此。
曾皙在回覆老師詢問有何志向時,率先表明了自己與其他已回答的三位同學不同,接著道,他生命中最大的想望便是在春日將盡時,約五、六個朋友,找來六、七個小孩,一同群聚吹風,齊聲歌唱。孔子聽聞後不以為失望,他也答了一句令人難忘的嘆語:「吾與點也。」
我聽聞老師為這我們這些學生特別挑選的春日故事,也是一陣讚嘆,厚顏借了這段發想,在3月8日一場農莊音樂會中,作為主題。
暮春音樂會是呼應著這樣一場春宴:大夥兒在午後一點半前先大啖了主人家備妥的道地美食。眼見蒸籠裡擺放滿滿以手工製作的白粿、一盤盤清炒採自海邊的野菜、咖哩雞肉搭配黃薑飯,有客家口味的底,還有南洋風味飄溢。其中野菜的滑嫩讓我兩位演奏夥伴極為驚豔,他們一一詢問了菜名,似乎在演奏音樂之前的行程,也成了來此的目地。
此時整個客廳約有四十人,主人劉姊說其實總共就是四家。我聆聽著一屋子的熱烈與歡笑,原來四家可以衍生成如此繁景,大人、小孩共構了我經驗之外的繁華午宴。
活樂
我和演奏夥伴們吃飽後,就在人群間把譜架、電鋼琴給定好位。當日斜雨紛紛,原本排列在玄關外、雨棚下的座位如今佈滿雨滴,劉姊便建議賓客四家就著吃完飯後的位置,自行排列出了一個遠近環繞我們三位演奏者的座位。
白石農莊主人邱杰老師以近日種下的花卉為引,提醒大家飯後飽足的身心狀態下,其實還有許多期待與希望正要展開,比如一場特別的音樂會。我以這樣的期許開場,先分享了前幾日到離新屋不遠處的觀音一帶上課時,沿途見田地皆灌滿了水,在納悶田地怎會泱泱一片時好奇上網查閱,才發現「灌水」是耕作初期,接續整地的必要步驟,寂靜了一個季節的田地,如今也開始有了動靜。順著這股「甦醒」的態勢,第一首為大家挑選的就是孟德爾頌鋼琴曲集《無言歌》中的〈春之歌〉。這作品如名,沒有歌詞的歌曲,一切只靠聲音的排列呈現出標題意境,於是聽眾除了聽見輾轉來回、質地柔軟的旋律外,更因為低音聲部撥絃般的伴奏,讓春天的動態盎然呈現。
提到孟德爾頌,提到他的家境,也提到讓他靈感無限的旅途。孟德爾頌的旅行是現代人比較能夠想像的那一種,可以從容感受途中的一屋一徑,在十八、十九世紀,多數作曲家的奔忙,往往是為了更實際的理由。比如莫札特,自小離家巡迴演出,是為了滿足父親的名利追求。因為他太小就開始太常遊走於他鄉,於是幾百封寄回家的書信就在旅途中寄出了。在信中,我們可見他自小即以不倦的創作與書寫,努力過著彷彿與家人伸手即可相擁的生活。音樂會第二首曲目是他人生中第一首為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為這樣的組合而寫的作品,曲名為《嬉遊曲》,雖然這樣的組合在後世的認知裡已是「典型」,但對一個剛出發的年輕創作者而言,這作品中的歡愉與試驗,流露出令人難忘的新鮮。
室內樂有趣之處就是讓我們聽見相合,也聽見相左。從莫札特的作品中,我們聽見他如何把這三樣樂器組合在一起,最終成為一體。但接續莫札特的聖賞三重奏則在許多段落中,兩把絃樂與鋼琴呈現壁壘分明狀,如勢均力敵的兩方,在衝突湧現時,聲響被激盪得更刺激、更絢爛。這般澎湃表達了「浪漫」,浪漫主義來自於演奏者的情感,但更不可忽略的,是來自音符排列的方式。
除了人與人交織出的風景,人與地景亦有著綿密不可分的依賴。蕭泰然為三重奏留下《福爾摩沙》之名,提點了這首作品正是受到福爾摩沙─台灣地景之美的啟發。我特別請在座所有人想像一下:十六世紀時有一群葡萄牙人,行經此島,望見這嶼的邊界,脫口而出了「Formosa!」,於是這句話不只是主觀認定的美麗,更是來自他們行遍汪洋各方後的對照。那樣獨特的美好,在數百年後,被長期旅居加州的蕭老師譜寫進樂譜中。我們一開始會聽見島嶼四周湧起的浪聲,隨著視野更伸入內陸,人走到被風吹拂的田野,接著經歷突然、強力的西北雨勢,最後在天晴時,田野之生又成為主角,再次喚醒台灣的韌性。
近景
音樂會最末,是這段家庭聚會另一個重點─為家人慶生。這個活動原本只是要為三月、四月出生家人而慶,但此時有人提議應該是為整個春天生日的人而慶,隨後又有人說,乾脆七、八月的也加入,最後定案是,這段生日快樂歌是為一整年所有生日的人而唱。劉姊家的幾個孩子特別準備了慶生樂曲,大方接下我們三人的位置,起了生日快樂的開頭,展開一陣洋溢喜悅的歌聲。
此時我跑去車上把預備好的小熊禮物拿到客廳。在歌聲中,劉姊接過我請禮品店包裝成一整盤的小熊,讓所有人自由地傳遞著禮物,又自由地傳遞剛剛切好的蛋糕。突然意識到,原來暮春三月的典故,最後描述的不僅是我所挑選的曲目本身,更是此時此刻,大人、小孩笑著,聽著背後響起的歌曲,吃著波士頓派、喝著咖啡的畫面。這畫面所有的家族的、田園式的、眾樂樂的心意,皆響徹著「與點也」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