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2 15:23:12MaLi

【親職篇】:說哭 050812/3yr4

作親職演講與親職諮商的我,
生孩子時就對【孩子雖不至於太難帶,但一定各種困難都會遇到】有心理準備。
因為我相信老天爺給禮物的一種方式,是讓他浸泡到一種生活裡去磨練,那是最踏實的教學法。
若老天爺疼惜而我夠知足知份的話,困難可能是淺嚐即止,即能從中經歷多味心境並體驗各種人的難處。
而我誠實地將自己的各種困境與錯誤寫下來,
是對世界的一份回報。

********************

樹兒是出名的愛哭。
他的愛哭除了懷胎時我多愁善感,
他天生氣質的柔軟與敏感、對新事物的學習較慢與膽小,
加上我與展兩人過於細緻溫柔的心思﹍﹍﹍都是促成之因。
他從嬰兒起,「哭哭沒關係」就陪伴他,於是他也不曾學會壓抑哭泣。
底下寫的是這3年多來,我們面對孩子哭的學習旅程。

這樣悉心陪伴哭泣,企圖心在於:
【讓孩子的情感能量自然流動】,
【讓孩子能與內在心靈連結】,
【讓孩子能用內在回饋系統為自己作選擇與負責】。

********************

嬰兒的樹兒,
當他哭時,我們是真心歡喜的,
歡喜他活力與能量充沛,
於是我說:【哭哭沒關係!】
這背後的理念來自於心理工作多年,
看過太多因為壓抑而受苦的人生。
於是我想養出一個對情緒和慾望不壓抑而會與之相處的孩子。

說哭哭沒關係是很真心的,
我在心裡許諾,只要他哭,他就能得到溫柔的等待和懷抱。

為了避免日後孩子學會用哭來操控人際關係,
同時堅定的原則是:哭除了得到溫柔與懷抱之外,得不到其他東西。

*********************

1歲以後的樹兒,
已經能用比劃和語言溝通了,
在他哭時我問【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
孩子開始練習傾訴,
從比手劃腳和咿嗚告訴我他如何跌倒,
到含淚泣訴「我要喝奶奶」,
或用點頭回應我的反映式聆聽﹍﹍

這此時能給的除了懷抱之外還有反映式的聆聽,
聆聽是最好的”惜惜”,
嬰兒時說媽媽惜惜就夠了,
解事的孩子需要的惜惜則是聽懂他的心聲。
聆聽在哭泣時總能很快的陪孩子碰觸到最核心的情緒,
通常會從生氣、挫折(或驚嚇困惑)進到委屈和傷心(愛受傷)的地方。
有時候哭反而變得驚心動魄(因為被聆聽到了)
有時候哭就變得和緩下來。

**********************

再大一點,1歲半以後,
孩子的身心連結更完整了,
我開始在他哭時平靜和緩地說:【深─呼─吸─】
(要同時允許孩子不跟從深呼吸也沒關係)

我調整自己的身體到放鬆狀態然後碰觸他,
用配合他呼吸的韻律順他的背,
深呼吸是要孩子不僅僅是哭泣,
還要碰觸到內心深處的感受;
我也要孩子的意識連結到呼吸,
然後學會內在和緩自己情緒的方法。

**********************

到了2歲以後,
孩子能與大人順暢溝通,
我開使教他【數顏色】,
【我們來數什麼色呢? 粉紅色好不好?】
相對於深呼吸的融入(融入身體與情緒),
數顏色是一種解離的方法(讓心神移走,離開以情緒身心為主要焦點)。

能彈性運用深呼吸和數顏色的孩子,
在情緒來時可以學會”存在”與”流動”。

數顏色的方式是:
1) 「我們來數顏色,今天數什麼色呢? 白色好不好?」
2) 大人先開始:「我找到了,白色1:在那裡牆壁的白。」
3) 若孩子開始接口,就輪流數,白色2,3,4﹍﹍﹍若孩子還在情緒裡,大人可以接著2,3往下數,直到孩子接口。
4) 差不多等孩子情緒恢復,就可以停止了。

這方法的好處是加入了3個離開情緒的元素進來:
1) 眼球的移動。 因為要跟著看見別人找到的顏色位置,所以眼睛必須動。 也因此帶來眼球的移動。 通常我們陷入某種情緒為主要焦點無法離開,眼球也是固定的。 若能帶動眼球運動,則知覺上可以不再只以情緒為焦點,情緒就流動彈性了。
2) 數數字。 數數字是左腦的行為,屬於大腦裡理性的運作邏輯,帶來平靜的機會提高。 (樹兒與數字的關係很好,數數字對他而言總是愉快的記憶)
3) 人際愉快的互動與溫和的競賽遊戲感。 這是會促使正向能量流動的。

*********************

另一方面,
此時的孩子,哭泣的源頭已經不單純是抒發感情,
開始有認知能力之後,孩子本能學到【哭泣也是一種人際影響的力量】

當大人對孩子哭泣的反應是答應他的需求
(那時候大人心裡未出口的話通常是:「只要你不哭就好,什麼都依你。」 或 「煩死了,作什麼都好,不要哭了。」)時,孩子這樣的認知就會被增強,於是哭泣成了孩子善熟使用的一種人際操控方法。

在我們家做法是:【中斷哭泣有絕對影響力的認知連結】
在我們家,孩子知道:【哭哭會得到的是:擁抱、溫柔的等待、以及積極聆聽】
如果有其他的要求,則只能:【等哭泣結束,用言語表達,進入衝突協商程序,一起想辦法,讓每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

於是,在樹兒小時候,當他哭要開車時,我們會等他停止哭泣的瞬間動車子,一旦他開始哭泣就停下車子。 這是行為學派的增強原則。

現在他更懂事了,我們【用積極聆聽、深呼吸以及數顏色的方式協助他盡快停止哭泣,然後進入語言的溝通程序】。 這是我們家面對孩子哭泣的儀式。

當然,這個原則與方法的使用,成人對哭泣必須有相當的認知以及能力。
1) 提昇自己對哭泣的接納度,對於哭泣引發自己的煩躁感有一定的內省與覺知,而不會將之投射到孩子身上。(對於慣用壓抑來處理內在挫折與傷痛的成人,面對孩子哭泣的忍受度通常較低)
2) 相信哭泣是自然的情感表達,與意志力或男子氣概夠不夠無關(是世俗的眼光把它們連在一起)
3) 相信不鼓勵也不制止的方式,能讓孩子學會自我覺知與選擇。
4) 相信每個哭泣背後有更深層的聲音或需求,只要用聆聽與尊重的態度面對即可讓孩子越來越成熟。
5) 相信孩子有能力學會各種情緒調整的方法。
6) 有能力進入並接納孩子奇特的邏輯,而不以大人的價值觀成為主流標準。
7) 有能力看到孩子不理性行為背後的發展正當性與其合理性(例如2歲孩子的秩序需求),於是能以正向的眼光接納孩子。
8) 有能力在看似衝突的雙方需求下,聆聽到彼此更深層的需求,並用創意的方式找到協商方法。


****************************

以上是陪伴孩子哭泣情緒的方法。
一般親職教養的書,常強調語言的積極聆聽,而這些方法是更根本的,教孩子從生活裡學習情緒態度的過程。

傳統的教育理念下,
兒時的我們也鮮少被好好陪伴過,
有個22歲的大男孩跟我說:
「我的心裡有個透明瓶子,裡面裝滿了藍色透明的液體,
我好想能將它打開,但是任憑我怎麼努力就是打不開。
小時候我是個很能哭的男孩,
我覺得哭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大概從國小五年級開始我就不哭了,
不哭並不是沒有眼淚,眼淚都被裝在瓶子裡緊緊關住。」

*****************************

這裡,簡略的寫寫【關於大人的哭】
大人與孩子哭泣不一樣的是,大人經常只吸氣不吐氣,
孩子能從肚子裡嚎啕出來,大人常因為壓抑的習性而無法暢懷,
但有時工作坊裡會遇到戲劇性飲泣的哭法,
那樣的哭法又過於戲劇,反倒連結不到身體的的痛處,
海寧格的教誨裡,這時候要深呼吸,用呼吸很深地碰觸到內心的痛,然後用吐氣和緩地將能量散出來,不要發出聲音。
有時我會在成人的嚎啕大哭裡聽見吶喊,而不是真的從肚子的悲傷發聲。

通常成人的悲傷凝結在喉嚨裡,哭時喉嚨會很痛,
但若能放鬆地,凝神的深呼吸,就會碰到心的痛,以及肚子的悲傷。
這樣的哭就會是放鬆而釋放的。

關於大人的哭,我會在工作坊裡提醒,
1) 哭的時候不要擦眼淚,尤其是在眼眶附近(這樣會讓眼睛更紅腫難消),讓眼淚暢快地奔馳、滿面了告一段落時想擦再擦臉。
2) 但要記得擤鼻涕,鼻涕是更深層的宣洩物質,鼻子塞住了,呼吸起來就不暢通,有礙深呼吸喔~
3) 哭的時候要深呼吸,尤其是短暫的啜泣時要順他的背提醒他呼吸的深度。
4) 哭的時候發出聲音通常是剛開始的一陣子,然後碰觸到內心的痛處之後,就可以用深呼吸吐氣的方式讓聲音減小,或是低沈的嗚咽,只要是從肚子到喉嚨都是放鬆的通道的聲音都歡迎。

陪伴別人哭泣的原則如下:
1) 別人哭時,別太快塞面紙到他手上,因為那形同告訴他「別哭了」。 有時候我們因為別人的哭而不知所措,想為他作點什麼的反射動作是塞面紙給他,其實這樣反倒妨礙了難得的大哭機會。 而有協助他壓抑的嫌疑。
2) 別人在哭的時候可以找到一盒面紙,放在他隨手可得的地方,讓哭的人主動而方便的能拿到即可。
3) 若別人哭時,若你真心想陪伴,無言地專心凝視,放開一顆溫柔的心陪伴是最好的。
4) 若這樣過於無為,你反倒會陷入焦慮,底下有幾個小方法,可以維持溫柔開放的心:
* 陪著他深呼吸,凝神放軟眼神看著他,
* 碰觸到自己心疼的心,用呼吸讓自己的心更溫暖,然後想像自己的祝福以光或暖流得形式流到對方身上。
* 練習觸碰到對方的傷痛之處在自己的身體何方有感應,用你的專注力,同時集中在自己身體與對方身體相似的位置。
5) 若哭泣的人準備開口說了,則無建議不分析也無批判的反映式聆聽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