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5 13:33:10JAMES工作室

中国科研体制有哪些弊端?

中国科研体制有哪些弊端?
从正在查处的若干科研造假事件中,暴露出中国科研领域从政绩观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严重缺失。国内的专家学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中国出现类似“黄禹锡事件”的科研造假,与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审查弊端有关,导致科研造假难以遏制。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指出,现在社会环境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高校领导人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学者。所以,一些高校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





从造假起步的科研项目一旦做大、做出名声,就更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唐安国指出,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导致高校科研出现造星运动。同时,高校、科研机构还运作来许多权威专家给造星和项目打包票,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难辨。

唐安国认为,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者的浮躁狂热导致的。国家从上到下拼命支持科技创新,这种赶超情节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全社会浮躁的心态下,行政干预和社会的迫切愿望给研究人员施加的压力很大,造假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杨金志王蔚刘丹)国家科研经费使用黑幕曝光出现洗钱行贿等丑象

中新网4月11日电国内部分专家学者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痛斥国家科研经费被转出境涉嫌洗钱、行贿等现象,他们建议,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要分离,掌握财权的政府部门要从直接的科研项目审批中退出,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和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只有这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才能顺利实现。

科研经费使用的种种黑幕曝光

前一段时间国家科研经费被转出境涉嫌“洗钱”的事情较多。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指出,科研经费用于洗钱的方式有多种:第一,购买设备,例如国家下拨700万元,只购买500万元设备,大笔回扣进了小金库;第二,大量购买汽车房子,最后纳为私产。第三,购买保险,例如,“我今年55 岁,买5年养老保险,每月2000元,5年就是12万,等我退休后,这笔钱我可以取回,至少可以拿回本金,将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买保险则有发票可以报账;第四,合作研究,例如,“一个亿的总课题,我说需要别人合作研究,跟对方地下约定,让他开个高价,把钱打过去,再地下分赃吃回扣”。第五,产业化,自己建立公司,拿科研经费作股份;第六,旅游消费。

此外,院校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还有可能成为向官员、专家行贿的来源。包括:第一,送回扣。有的项目经费至少拿10%打点关节。唐安国说,一般一个专家的回扣率为项目申请费用的2%~5%。其次,送项目。专家评审通过了总课题,科研人员就拿子课题贿赂对方。

同济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林争辉教授指出,所谓高校流行俗语跑部钱进,就是说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跑跑就有钱进。现在,有些巨额的科研审批经费掌握在少数不懂技术的行政主管部门官员手里,他们掌握生杀予夺大权,造成权力寻租、跑部钱进的怪现象。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教授指出,现在国家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很多大的百亿元级的科研项目。一些上亿元的大项目都让司长、处长们管着,一个处长就可以操持上亿资金。

汪品先说:“科技创新靠号召是不行的,也不是光靠投入钱可以解决的。现在国家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很多大的百亿元级的科研项目,不能让那些处长、科长们腰缠万贯,人大常委会要把每一个大项目审查管理起来,如果钱特别多,必要的话要成立专门的组。否则的话,如果大项目管理不当,资金最终流到私人腰包,达成国家中长期科技目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