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8 04:11:04lino (小俗工)

《古論語》、《古文孝經》偽經考辨 ———從《漢書》偽造元始四、五年不存在於事實裡的《論語、孝經》事件談起

《古論語》、《古文孝經》偽經考辨

———從《漢書》偽造元始四、五年不存在於事實裡的《論語、孝經》事件談起

 

一、前言

 

同一部《漢書》,記載同一件事實,竟出現二種事實版本,其不同之處,就在於把事實裡不存在的《毛詩》《周官》《論語》《孝經》插入。但作偽沒有前後一致,以致於行跡敗露,這就是在於西漢平帝元始四、五年,實際上已經是王莽成為『安漢公』的掌權時期。

 

《漢書‧平帝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

 

《漢書‧王莽傳》元始四年『是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云。』

 

以上兩則,前者繫年於元始五年,後者繫年於次年的元始四年,其實皆同一事件。但在有關徵天下儒生之內容,却有差異,其不同處,在於前者,元始五年者的『逸經、古記、曆算、小學、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而元始四年者的『逸禮、古書、毛詩、周官、圖讖、月令、兵法』,而相同者乃『天文、鍾律、史篇、爾雅』。而就不同者來看,前者的『古記』相當於後者的『古書』。

 

按,所謂前者的『逸經』,實包含『逸禮』。而兩者之差異雖有,但『圖讖、月令、兵法』相當於『曆算、方術』(按,兵法亦有一門入於方術,如《漢書‧藝文志》內所謂兵陰陽、法之家),而『月令』即『曆算』的一門。不過,元始五年的『論語、孝經』被列入,此出於和班彪交情同於手足,而與班固同事的尹敏其人,大有相關。此篇先談《漢書》偽造元始四、五年不存在於事實裡的《論語、孝經》事件

 

二、班固依尹敏偽言添入『論語、孝經』於《漢書‧平帝紀》及《漢書‧藝文志》

 

東漢官修《東觀漢記》的《尹敏傳》有尹敏其人的偽造之語:『孔鮒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按,所謂魯共王壞孔子壁得『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此為劉歆偽造來把逸禮和孔子聖傳去劃上等號的作偽心意之舉,而首見於哀帝年間劉歆責讓太常博士書(《漢書‧楚元王傳》引),而劉歆初造此偽言時,只指出孔壁出世只《逸禮》三十九篇及逸《古文尚書》十六篇。但到了東漢初年,班彪及班固寫《漢書》時,於《漢書‧藝文志》裡此一事件出世古書,又成了『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按,當時《禮記》即指《禮》,即《儀禮》),而多加入了『論語、孝經』兩種,順帶也添入到《漢書‧平帝紀》內。此所以《漢書‧平帝紀》元始五年事件裡出現了徵天下知『論語、孝經』,乃班固及尹敏共謀寫偽史的行藏。而且《漢書‧藝文志》內再上劉歆所未言的裝神弄鬼的鬼神迷信以欺世間愚民愚儒去信以為真:

 

『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

 

三、《孝經》古文(《古文孝經》)偽經的來源

 

按,於東漢其實真出現了『論語、孝經』的古文經,此見於《漢書‧藝文志》的書目內,有《論語古二十一篇》、《孝經古孔氏一篇》,其實皆是偽造於東漢初年的偽古文經。許慎寫作《說文》,於其序文裡指出:『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許慎此處所言的古文,除了《左氏》及《周禮》所本的古文《周官》外,都是偽造於東漢的古文經。而且明明孟氏易是今文,許慎還說成是古文經,是不是原應寫成費氏易,而筆誤歟?但費氏易是出於西漢王璜偽造,而《毛詩》是出於西漢徐敖偽造,此吾人都有專文考辨並公諸於世了,兩者乃都是今文。到了東漢初年,有改頭換面出來的杜林其人,隱其於王莽期間協助王莽的儒生身份,而成了東漢初年以其偽造孔氏古文的所謂漆書古文尚書外,再協助古文經學家,把所有今文如費氏易、毛詩、論語、孝經,改寫成古文,此其乃小學方面的名家,被班固尊稱為『杜公』(《漢書‧藝文志》),有此功力底子。

 

而許慎所見古文,及其《說文》所引古文,除了《左傳》及《周禮》內屬古文《周官》原文部份而外,其餘都是杜林偽造的古文經。不過,杜林於王莽之世,得助王莽於古文方面的協校,對古文文字瞭若指掌,古文字真字應見不少,若未見,亦可自由創來,故千萬不要以為《說文》裡的所引古文都是六國古文真蹟而受許慎之欺。當然,許慎之欺人,也是其不察他的年月裡,偽造的古文經不少,而一無所知,真偽無別,一概抄入,當個現成文抄公而不知。

 

而尹敏或亦非故意造偽言孔壁出『論語、孝經』,而是和許慎一樣,都是真偽不辨的俗儒,以致於看到當世有偽造出來的號為孔壁古文經的『論語、孝經』,於是以為孔壁真藏有古文論語及古文孝經。又況且許慎其子『許沖上其父許慎所著《說文表》(按,《說文》完成於建光元年(121年)):『《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郎衛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反而又不同於尹敏偽言出於孔子壁而班固《漢書》(按,班固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92年)死於獄中而尚未完成《漢書》)』照抄的偽說了。

 

此一古文孝經由杜林偽造後成古文版本後,交由友人及同謀的偽黨的衛宏校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的名義欺世,而此一偽本連東漢初的桓譚都見過,桓譚《新論》(《漢書注》引)內指出:『《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一字,今異者四百餘字。』後來魏代王肅於《家語後序》裡再偽稱孔安國寫《古文孝經傳》,更是偽中添偽之說。(按,有關杜林偽造古文經的劣蹟,另有專文揭發)。

 

四、《論語》古文(《古論語》)偽經的來源

 

而有關論語的古文經出自何人何時。按,有關古文論語的說法的首見者,就在於在和帝永元年間(89~104年)死的王充的《論衡.正說篇》:

 

『夫《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勑記之時甚多,數十百篇,以八寸為尺,紀之約省,懷持之便也。以其遺非經,傳文紀識恐忘,故以但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漢興失亡。至武帝發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二,河間九篇,三十篇。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後更隸寫以傳誦。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剌史,始曰《論語》。今時稱《論語》二十篇,又失齊、魯、河間九篇。本三十篇,分布亡失;或二十一篇。目或多或少,文讚或是或誤。』

 

王充所講《論語》古文二十一篇,齊、魯二、河間九篇,三十篇,文義莫名其妙。諸家之解,可詳見於黃暉《論衡校釋》中。不過,此種有古文的論語的說法,只見於東漢初期以後,如王充及班固與尹敏,其實,古文論語偽經亦由杜林執筆,而其素材或不必其本人,而是偽黨衛宏等人助之。按,西漢末年依附外戚王氏的張禹的論語版本的《張侯論》即可見到王莽等人對於論語的態度,《漢書•張禹傳》

 

『及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施讎受易,琅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有徒眾,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奏寑,罷歸故官。久之,試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善《論語》。詔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出為東平內史。……元帝崩,成帝即位,……而禹與鳳並領尚書,內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鳳。……復起視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為相六歲,鴻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禹雖家居,以特進為天子師,……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政所致。……上雅信愛禹,由此不疑王氏。後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皆喜說,遂親就禹。……初,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寖微。』

 

張禹的《張侯論》(按,即指張侯的論語),魏何晏《論語集解‧序》指出: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故知,即如成帝、哀帝王莽初掌權之際,《論語》只有《張侯論》的版本為天下惟一流行版本,『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寖微』。到元始四、五年之時,情況未變,未聞有古論語問世,不然,劉歆此一好古狂,豈不大喜過望,要立《論語》博士了。而到了西漢平帝前的張禹在世的成帝、哀帝時,天下只有《張侯論》,古論語根本就沒有問世,顯見吾人一剖析,就知西漢或王莽時期,古文根本沒有《論語》經在世間,其出,必出於東漢初,故尹敏、班固見之,班固還把此一古文論語補入《漢書‧藝文志》書目內。

而且,西漢末年平帝時,《論語》的張禹版本,就是依附王家的張禹此人的版本,亦即王莽版本,則平帝四、五年時,此《論語》就已定於張禹的《張侯論》了,何至於如《漢書‧平帝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裡要把『論語』列入找異派來放言擾亂王家《論語》正統的《張侯論》呢。故亦可知《漢書‧平帝紀》提到的『論語』入列,必無其事實可以存在的丁點基礎。而且,亦知《張侯論》總結了當日西漢末年的《魯論》及《齊論》,而定於一尊,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偽《古論語》出世。不然,為何張禹會不知道並綜整或反駁呢?


五、小結

所謂《古論語》、《古文孝經》,如前所論,都是出現於東漢初年的古文偽經,吾人認為成於杜林之手,有其古文經學朋友,即西州黨羽及結識的友人衛宏之聯手。此吾人還另有專文考之。

亦知,《漢書》偽造了西漢平帝時,元始四、五年不存在於事實裡的《論語、孝經》儒生被徵至京的事件。亦可明白《漢書》偽史如林的冰山的另一小小角落。(劉有恒,2017.11.28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