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5 08:46:34Fontaine

玉米與影本

最近閱讀日本早期的推理小說,寫於二十世紀初,雖然沒看原文,但也知道裡面翻譯錯了;提到人物取得口供或戶籍的副本時,用的字眼是「影本」。

影本,指的是「影印本」,然而影印機的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中期的事,在這之前,大概只有手抄的副本。事實上,直到六十年代之前,台灣在影印機還不盛行的年代,申請戶口謄本得要幾天時間,因為是用曬圖方式,記得那時拿到的戶口謄本是像藍本那樣的副本,所以申請之後要花幾天時間才能拿到。

在英文裡,這個副本相應的字眼應該是「copy」,可是很多人翻譯時都不管時代背景,一律用個「影本」;這點,就跟譯者的常識有關了。

像這類很常見又必須要靠常識來判斷才能翻譯正確的字眼其實不少,個人經驗中,遇到「corn」這個字眼時,總是很小心處理,不敢直接就翻譯成「玉米」,連帶cornfield都翻譯成「玉米田」,尤其這個字眼在上下文中是出現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或者作者是英國人的話。

玉米,是美洲產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才引進歐洲的。Corn的英文原意是指「穀物」,在從前的英文裡尤其指小麥或燕麥。因此,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cornfield是麥田,而不是玉米田;那時歐洲人吃的corn也是小麥或燕麥,或別的穀物,但絕對不是玉米。

這樣的錯誤,在翻譯歷史書時絕對不能犯。曾經在閱讀著名的史學著作時,見到譯者翻譯古希臘史時把內文提到的corn譯成了「玉米」,這樣的錯誤,就很嚴重了。

多年前,翻譯一本賽普勒斯島的遊記,作者講到自己走過cornfield,說田裡的苗才長到腳踝那麼高。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翻查賽普勒斯農作物的資料,為的是確定這個島究竟是盛產小麥還是玉米?結果發現資料並未提到玉米但有提小麥,加上作者是英國人,因而判斷他應該是用英式英文,於是就譯成「麥田」。

作為譯者,工作過程就像在巴別塔上跳來跳去,如果不小心,就會「譯」腳踩空,要是小小摔一下又沒人看出來也就算了,但鬧出笑話被人看得一清二楚時,那就災情慘重。隨時提防以免犯錯鬧笑話,這是做譯者必備的警覺心。要是沒有這種警覺心的話,永遠不能成為好譯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