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4 13:13:06

猴子與香蕉

猴子與香蕉  

孫維新

勇於挑戰真理,也許會是引領社會進步的力量

  台北聯合報

  有一群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裏,籠子上方開了一個洞,洞中緩緩墜下一串香蕉,猴子看了就去抓,但香蕉通了電,抓了就觸電,電了幾次以後,這些猴子知道這串香蕉是有問題的,就不再去抓;這時移走一半的猴子,換上一半第二代的猴子,此時香蕉又在籠子上方出現,第二代的猴子看了要抓,第一代的猴子馬上過來拉住,拉了幾次以後,第二代的猴子知道這串香蕉是有問題的,也就不再去抓;這時將第一代曾經遭電過的那一半猴子完全移走,換上一半第三代的猴子,香蕉再次出現,第三代的猴子要去抓,馬上就被第二代的猴子制止,雖然第二代的猴子從來沒有被電過,制止幾次以後,第三代的猴子對這串香蕉也就不再有任何興趣,實驗至此結束。

  但實際的情況如何?這串香蕉只在首次放入籠子時通電,後來每次再出現都只是一串可口香甜的香蕉,可以隨抓隨吃,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猴子卻無福消受。猴子之間這種拉扯勸阻的行為叫做什麼?就是“教育”。

  第一代的猴子經由切膚之痛獲得了“經驗”,第二代猴子傳承了這個“經驗”,成了自己的“知識”,這個“知識”未經錘鍊測試,就傳給了第三代的猴子,也成為了牠們的“知識”。但這些猴子卻不知道,原先曾經正確的“知識”,在時空改變之後,早就已經過時。而在人類社會亦然,“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講的只是大原則,累積“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將自己所累積的知識內化成為實際的“經驗”更為關鍵,這個過程不單可以測試知識的真偽,同時也會讓我們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廣泛而紮實的經驗,這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重要,胡適先生所講的“要在不疑處有疑”,此之謂也。

  有一年暑假,麻省理工學院的瑪麗亞‧茱柏教授接受邀請,來台灣擔任“吳大猷科學營”的講座。瑪麗亞是NASA許多行星太空船上“雷射測距儀”的主要設計人,研究工作十分傑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一顆小行星以她為名。那幾天我開車載著她來回台北溪頭,路上談了許多孩子的教育問題。她的大兒子在十一歲的時候開口向她要一部電腦,她說她沒有足夠的錢買電腦,但是孩子若是想買電腦零組件,她可以幫忙。她兒子就花了兩個禮拜,寫了一個企畫書給他媽媽,詳列所需的物件。瑪麗亞帶他到波士頓市中心的電腦雜貨店裏,按著企畫書買齊了東西,回家後她兒子把自己關在屋裏兩週,竟然拼出一部可用的電腦。我相信這個十一歲的孩子終其一生,不會對電腦任何軟體硬體產生畏懼,這就是“動手做”的好處。

  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這叫“好學生”;老師說什麼,學生做的遠超過老師說的,這叫“傑出的學生”。我們的社會上,“好學生”很多,但是真正引領社會前進的人,是“傑出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必然是明星學校名列前茅的人,可能是別人眼中頑劣不堪、無可救藥的駑馬(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童年可供參考)。我看過這樣的孩子,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從小到大成績不佳,除了驗血,從來沒拿過A,你叫他往東他偏往西,你叫他打狗他偏去罵雞,這種孩子只能以“昂貴大衣”來形容真皮,但是一旦他對哪個領域產生了興趣,你就算打他罵他不讓他做,他仍然堅持到底、至死無悔,傑出的研究成果和改變社會的發現常常就是這樣來的。對這種學生,老師所需要做的,只是引起他的興趣而已。

  我們想想,當初如果有一隻不聽話的猴子,蔑視權威,衝撞體制,拚著挨打硬是去抓香蕉,結果是什麼?說不定牠會當上“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