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己的作品
.
[一首最多人讀的童詩]
<影子>和我的關係
──談我怎樣寫<影子>
/林煥彰
<影子>
(原載《妹妹的紅雨鞋》1976版.純文學/中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印 2001.06.第一版 全國各省通用/隨後香港、台灣數家教科書民間版跟進選用。)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一個好朋友,
常常陪著我。
影子在前,
影子在後,
影子是一隻小黑狗,
常常跟著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子,我認為影子就是「隱形人」,要在陽光下、燈光下才會出現。
<影子>是一首童詩,也可當成兒歌看待。<影子>的內容很簡單,文字也很淺白,又很押韻,但它的韻,不是我刻意安排的,應該說是語言的自然流露。
這首詩,收錄在我的第二本童詩集《妹妹的紅雨鞋》裡,是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由名作家林海音主持的純文學出版社在台北出版的。我一九七二年下半年開始為兒童寫詩,為了參加第一屆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徵稿,寫了二十首童詩,<影子>是其中一首。這次徵文我獲得佳作獎,謝武彰和黃基博合得優等獎。
回想這首詩的寫作,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時,我寫現代詩已經有了十多年的基礎,基本上我已養成隨時想詩、寫詩的習慣。當時,我的大女兒、大兒子已上幼稚園,我會送他們上學,接他們回家;有時是早晨,有時是中午,有時是黃昏。中午會有強烈的陽光照射,影子比較明顯;黃昏影子會拉得比較長。
帶著孩子走路時,我喜歡牽著他們的小手,一方面避免跌倒,或被往來的車輛撞傷;一方面也能感受親情的溫馨。我會在走路的時候,跟他們講話,尤其是正午大太陽底下,走在發燙的柏油路上,為了鼓勵他們加快腳步,消除他們疲累厭煩的心情,我便利用機會為他們尋找一些輕鬆的話題。記得這首<影子>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和他們邊走邊說,隨口念唱,唱唱玩玩之下完成的,純粹是為了好玩,沒什麼特別心機,也無特別用意。不過,事隔三十多年,被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選用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接著又有廣西、山東以及香港地區的出版機構選編為教材或課文,我自己再仔細審視它,的確發現了它的一些「特別」意義。
我前面提到,這首詩的內容、形式都很簡單,文字也很淺白,又很押韻;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要件或優點,正適合低幼兒童學習語文時作為教材使用。尤其是詩中有「前」、「後」、「左」、「右」等方位詞,有「朋友」的概念和「小黑狗」的形象語言,對小朋友來說,也是他們這個年齡所應該學習和認識的、又有興趣的話題。
我說。<影子>也可以當兒歌看待,不僅因為它可琅琅上口,還因為它可以拿來做遊戲;讓孩子認識影子的存在,他們可以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玩,也可以和別人的影子玩,而且玩的方式很多,「踩影子」就是其中一種。會玩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玩法,教師們可以動腦筋設計相關教案,以「遊戲」為前提,把學生帶進快樂學習的情境中,體會感受「朋友」的情意之美。
<影子>和我關係十分密切,它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引以為榮的一部分,特別是,它能讓我回憶起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想到每學期都會有千萬個一年級的小學生讀到它,我就會感到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會激勵我更努力地為孩子們寫詩。
(原載北京《語文作者說課文》季刊)
主持人語:
「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著我,/它是我的好朋友。」課文只有短短的幾句,卻充滿了歡快的氣氛和跳躍的節奏。這,或許也是林煥彰兒童詩歌的特點。
<影子>(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只有八行,讀後卻讓人印象深刻,而且很容易把它背下來(這也很符合低年級學生記憶的特點)。其原因在於詩的排列在規整中有變化,詩的內容非常符合孩子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這首兒童詩具有兒歌的特點,具有直白暢達的特點。
想像一下,當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就如同他小時候在鏡子中看到自己一樣,既高興又懷疑。他或許想去用手捕它、用腳踩它,最後卻發現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於是,就慢慢地接納了它,把它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形影不離」有了它真實的本意。詩人在生活中捕捉到了這一場景,用淺白的語言唱出,又在簡單之外有了更多文學的趣味,給孩子們帶來很大的快樂,或如作者曾說過的:「文學的作用,只要讀者肯用心閱讀,從中獲得一些啟發、一些審美感受的話,對一個人的身心成長,必定都會有所幫助的。」
我曾經看過一節<影子>教學的觀摩課;教師先用表演的方式引入,把教室的燈全部關上,又用一個功率很大的燈「製造」出影子,不斷讓學生到前台來表演,體會影子什麼時候在「前、後、左、右」,待學生跑得滿頭大汗後,又問學生為什麼會有影子。結果,一節課結束時,孩子們還沒有得及讀課文。我想,這節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混淆了,學生不一定非得在課堂上用這樣低效率而又費勁的方式來體會影子,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自己觀察;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回答「影子的產生」這樣超出孩子知識範圍之外的問題。對於語文課而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音韻的節奏之美,甚至讓學生仿說,或許是更「語文化」的教學方法。(責編 張 瑛)
.
上一篇:2009小詩磨坊泰華卷3
下一篇:出席第四屆亞洲華文作家會議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