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21:56:22林煥彰

詩,體現生命

.

 

    詩,體現生命            /林煥彰

 

         --序《傅予詩選》

 

資深詩人傅予要出版《傅予詩選》(又名「螢火蟲」詩集),是好消息,也是值得恭禧的事。

 

    傅予出道早,早在覃子豪先生主編《新詩週刊》時,1953316就以靈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首詩:<字>,只有三行:

 

「你懂得沉默是語言的語言

永恆地沉默著

給人類做最忠實的證人」

 

傅予出生於1933年,寫這首詩時,他還年輕,未滿二十歲,但對文字和人生己有相當體悟;簡潔的表達了他對文字的認識和捕捉詩的感覺。

 

19555月,他22歲出版第一本袖珍型小詩集《尋夢曲》,詩人鄭愁予也在同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書名為《夢土上》,似乎是種巧合,書名都有一個「夢」字;是當年新詩壇普遍吹起的一股「夢的風潮」,還是詩人都年輕,人人都擁有追尋美夢的浪漫精神?抑或他們都離鄉背井,同樣流落在一個海島上,緬懷追憶原鄉的夢土?我年輕時喜歡蒐集詩集,曾經擁有一本鄭愁予的《夢土上》,喜歡他的古典、婉約、唯美、抒情、清新的甜味,可惜沒有機會拜讀傅予的《尋夢曲》,現在《傅予詩選》在第一格(全書分為七格)收錄了其中「早期作品」(1953年至1963)10首,讓我有機會品賞他的少作;這10首詩,除前面提到的<字>外,其餘篇目如下:<螢火蟲>、<鄉愁>、<心曲>、<喜訊>、<狂歌>、<小立>、<對酌>、<第一根白髮>、<一朵白雲的故事>;這些詩作,大都屬於八行以內的小詩,而以三行、六行為多;「小詩」似手也與傅予早就結緣,在這類詩作中,也時見佳作,如<小立>寫於他三十歲生日(1963年5月17) ,就是一首可愛的小詩;他說:

 

「白雲小立於山峰

浪花小立於海濱

銅像小立於大地,而我

 

在時間之冥流上

悄悄地小立了

三十個剎那的春天」

 

詩意明朗,難得的是他採擷白雲、浪花、銅像等不同屬性,卻又有相同意旨,借喻「小立」於「時間的冥流中」,永恆與短暫的對比和隱寓,其中<一根白髮>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為詩人自己的少年白做出了幽默人生的調侃,頗耐人玩味呀!

 

這本詩選的第二格,收錄十行以內小詩共67首,在這部詩集中,佔有一半以上相當重要的份量;有一行的,如<時間>:「太陽一生的行程」,<肚臍>:「一座封閉的橋」;有三行的,如<字典>:「我們因陌生而認識/我們因瞭解而分手/我們約會只有一次」。<燈>:「在黑暗地方/有我,就有光明,因為/我是太陽的分身」;有四行的,如<夢>:「晝夜的人生,嫌短/造物者,用夢彌補了它的不足//讓我們在黑白的輪迥中/孵出一個另類的人生」,<床>:「你滿載著百萬雄兵/穿越愛的隧道,為了/登陸葫蘆島上的/一個碉堡」,<瓶中臍帶>:「如果說黃河是孕育一個民族的胎盤/那麼長江可是擁抱祖國的一條腰帶/我癡癡地凝望著瓶中的這一杓水/它可是剪自長江三峽的一截臍帶」;有六行的,如<悟>:「一道千手晨曦/撫摸著大地/大地醒了//一響古剎鐘聲/棒喝了一聲/我醒了」;有八行,如<絲路>、<魚水之歡>(文本從略) ;有九行,如<沙漏>等這些詩作,都有讓人尋思玩味的成就,寫作時間大都是2002年以來的近作,足見傅予年過七十之後,他的詩興才大發異彩的。

 

    第三至第七格中的詩作,篇幅、行數都較多,有從十一行到百行以上的長詩(詩人自稱為「朗誦詩」) ,寫作時間也都在2000年之後,計49首,有寫詠詩的10首,在第三格中稱為「心弦十響」;有寫人生的,稱為「拋下」(19);第六格寫「生命」的,是一首百行長詩,題為<生命,在陽光下吶喊>;第七格寫「政治」的,稱為「根」;以上,因為篇幅都較長,不便進一步引述,值得矚目與關注的是,詩人傅予在2007年曾做了一次「與癌共舞」的生命之戰,是詩人對人生的另一番體會和感悟,有詩為證,十分難能可貴。在《傅予詩選》出版付印之前,我有幸先拜讀了,特別向這位前輩詩人表示由衷祝賀和致敬,是為序。

 

                           (2008.10.27正午,研究苑)

 

 

 

.

傅予 2009-07-06 00:42:18

感謝林老師賜序,傅予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