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7 21:05:51林煥彰

分享孩子們玩詩的喜悅

分享孩子們玩詩的喜悅

 

--記一次讀詩的體驗並和煥彰老師分享

 

/陳翠宜

 

我讀過許多老師寫給孩子的童詩,感覺充滿「語言的想像」;

很簡單的字詞組合,不需特別解釋與說明,就能啟動「感覺」

,進入詩的意境,體會詩裡美的意象。就以〈花和蝴蝶〉為例

,在此老師分享孩子們「玩」這首詩的互動經過。

 

  孩子們讀著詩,不自覺的用五感與詩「共舞」,在交會的時間

點,我鼓勵孩子們放心大膽創作,他們好有成就感呢!

 

  首先,我將詩文寫在黑板上,讓全班同學大聲朗讀;透過朗讀

的過程,小朋友「聚焦」在文字的鋪陳,開始捕捉腦海裡對花與蝴

蝶的記憶,用眼讀文字,用聲音朗讀文字,用心體驗文字的音義,

就這麼來回穿梭在真實與想像世界之中,想像著花和蝴蝶間彼此的

「意象」。

 

  看著孩子們發亮的眼神,像似傳來他們的大腦正熱鬧運作的訊

……

 

  接下來,我邀小朋友到講台上「演」這首詩。在課堂上,孩子

們能起身動一動,對他們是種「優惠」,馬上就有同學非常主動願

意上台表演;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分兩梯次,一次五個小朋友。

 

  我請台下的同學大聲朗讀詩句,台上的同學再依照詩中所呈現

的畫面,用肢體「演」出。

 

  緊接著,我請同學「腦力激盪」--再想想看,察覺兩種東西

(花和蝴蝶)做比較,外表很像,性質與功能卻完全不同。

 

  就在當下,我瞥見陽台正好有小朋友飼養「竹節蟲」。決定先

從他們熟悉的事物著手。

 

  竹節蟲是小三同學自然課做昆蟲觀察的對象。

  

  我在黑板上寫「竹節蟲」,詢問小朋友「牠」和什麼很像?

 

  台下馬上傳來小朋友的回應:「樹葉」、「樹枝」。

 

  我請小朋友再想一想:將樹枝和樹葉,先挑一種較像的,像煥

彰爺爺一樣,也來寫一首詩好嗎?

 

  小朋友應聲連連,最後決定用「樹枝」與「竹節蟲」來仿作。

 

  「竹節蟲是會爬的樹枝,樹枝是不會爬的竹節蟲.......

 

  有位小朋友舉手說,他所觀察到的竹節蟲會做「伏地挺身」。

語畢,全班同學的笑聲漫延開來。

 

  為避免這同學有被嘲笑的感覺,我回應他,這是很好的發現。

他可以不寫「爬」字,於是,他的詩句變成:「竹節蟲是會伏地挺

身的樹枝,樹枝是不會伏地挺身的竹節蟲.......」這樣改寫,也挺有

創意的。

 

  於是,我請小朋友就自己所觀察竹節蟲的特性,除了會爬,還

會做什麼有趣的事,請盡量寫下來。

 

  小朋友親身經歷讀詩、演詩,他們很容易抓到原詩作的脈絡,

學習與仿作。就這樣,小朋友的詩作得已呈現在預先發下的畫本上

 

  小朋友把竹節蟲畫在詩作旁邊,看到各式各樣樸拙童趣的竹節

蟲躍然紙上,好可愛喲!

 

  從〈蝴蝶和花〉到小朋友集體做出來的〈竹節蟲和樹枝〉,我

鼓勵他們再想一想,還有什麼可以寫的。我想激發他們能夠獨自發

想與創作,多寫幾首。

 

  真開心,我終於誘拐成功--

 

  有小朋友開始放聲思考、網羅事物的想像與歸類。

 

  於是:

  「棉花糖和雲」,變成:白雲是不能吃的棉花糖,棉花糖是可

以吃的白雲......

 

  「雨水和針」,變成:雨水是會射的針,針是不會射的雨水.....

 

  「杯子和獎盃」,變成:杯子是可以裝水的獎盃,講盃是不可

以裝水的杯子.....

 

  當鐘聲響起,小朋友一反常態,不急著下課衝出去,我看到有

小朋友歪著腦袋繼續思考,也看到有的已振筆疾書,還有小朋友正

為他的詩畫上可愛的插圖......

 

  在下課前,我鼓勵他們隨時隨地關注周遭的人事物,盡情發揮

想像力,繼續寫詩喲!

 

  若有機會遇到林爺爺,我會告訴他,北縣實踐國小三年四班的

小朋友,因為讀了林爺爺的詩,都變成喜歡讀詩、寫詩的小詩人喲!

 

  我引導小朋友「玩」詩,親近詩,看起來好像是我在教小朋友

,其實是小朋友帶領我透過他們的「童心」看世界,那是一個充滿

真善美的世界,對已社會化的我是非常珍貴的感覺。

 

  說到這,我忍不住想老師分享一件值得鼓舞的小插曲。

 

  前面所述,「杯子是可以裝水的獎盃,講盃是不可以裝水的杯

..... 」是位總是喜歡在我說故事時發出噪音的小男生口頭分享的

。下課後,他跑來我跟前,認真的告訴我他的創作,我忍不住誇讚

他好棒!問他有沒有把詩作寫下來?他搖搖頭,我馬上鼓勵他,這

麼棒的詩一定要寫下來,才能留存,否則忘記了會很可惜。他聽完

後點點頭,然後轉身離開回到座位去寫詩。

 

  這位小男孩的表現,讓我很感動,因為他參與玩詩,不自覺被

詩吸引,也激發創作意願,他不再是課堂上讓我傷腦筋的「亂源」

。這個發現,是我最大的收穫。

 

  我相信,曾經有過「讀詩與玩詩」的孩子,對文字不再是抽象

的符號,會多一份敏感度;當他們觀察身處的世界,會多一份柔軟

與情感。

 

  最後,謝謝老師不朽的童詩創作,讓我有機會和孩子們玩詩,

經歷難得追尋的語言展現瞬間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