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8 04:17:43人在國外= =’’

「虐俘」背後的種族壓迫



「虐俘」背後的種族壓迫

2004/5/17 星期六 華盛頓新聞

駐伊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除暴露出美軍道德水準低下外,同時也揭示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優越感,以及宗教種族歧視對美國對外政策的淺在影響。

從一張張受虐戰俘的照片看,不能確定拍照人士是否出於披露真相的動機,但照片客觀展示出的一幕幕,卻給我們留下了似曾相識的印像。那是二戰集中營裡曾出現過的場面:施虐人趾高氣揚的架式,脫光了衣服的受虐人卑微低下、任人擺佈的麻木表情。從照片上美國士兵輕鬆愉快的表情裡可以看出,當赤裸戰俘的人體「順從」地疊在一起時,他們感受到了作為優越種族的滿足和快感,絲毫看不出執行上級「命令」時的沉重或壓力。這表明,美軍士兵是樂意執行這種「虐待狂般、厚顏無恥和冷酷無情的虐待行為」。然而在解釋這種所謂的「個人行為」時,美國總統斷然地說「這不是美國人的品行(nature)」。

那麼什麼是美國人的民族品性呢?一個美國人這樣寫道:美國自認為受到全能上帝的特殊恩寵,注定要在西半球和世界其他角落既行使支配作用、又樂善好施的角色。而在這個自然的民族等級制度中,下等人必須接受他們的從屬地位。2003年美國軍人帶著這樣的品格來到伊拉克,他們要「解放」(樂善好施)伊拉克,同時也要「支配」伊拉克(上等人對下等人的支配)。顯然,這種意識很快就化為美國士兵實現他個人作為一個美國人的優越感的行動,伊拉克戰俘自然成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美國人在海外實現其優越感的行為,實際上是今天仍然存在於美國社會的白人種族優越感心態的延伸。這種優越心態不僅存在於士兵的觀念中,而且在決策者的思想觀念中起著作用。美國的對外關係史表明,決策者的種族意識常常間接地反映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除非美國執行『沒有種族歧視』的對外政策,否則我們是不會有世界和平的。我們在越南和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災難性經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種族偏見的決策造成的後果。」

布希政府劃分所謂成功國家和失敗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種族有優劣之分」的觀念。從國際反恐戰爭開始到現在,美國政要在不同場合曾多次輕蔑地提到「失敗國家」這個詞,把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歸咎於「失敗國家」。而一個國家之所以「失敗」,首先是種族和宗教的「失敗」。弱小國家及非基督教國家基本上屬於「失敗國家」。伊拉克是「失敗國家」,伊拉克戰俘不僅是「失敗國家」的戰俘,也是「失敗種族」的戰俘,他們是低劣的,不配享有人的尊嚴。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國內的種族歧視並不得人心,經過長期鬥爭,美國從法律上保障了有色人種的合法權力。美國社會一直存在著反種族歧視的力量。這次由美國媒體披露的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照片就說明,正值得美國人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主持正義,幫助弱者。從第一張照片披露到現在,有關「虐俘事件」尖銳深刻的評論,始終是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內容,美國國內的譴責之聲甚至超過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聲音。

耐人尋味的是,今年一月開始調查阿布格萊布監獄虐俘的塔古巴少將,恰恰不是白人。正式他提交的秘密調查報告被披露後,世界才得以知道在伊拉克的角落裡發生的事情。

「虐俘事件」給美國造成的道德損失是長遠的。美國種族歧視意識也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但願事件的受害者不會像二戰時期德國集中營裡的倖存者那樣一生生活在噩夢中。巧合的是,德國集中營中的受害者也是因為種族背景遭劫難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公開的赤裸裸的種族迫害,一個則是隱蔽間接的種族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