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8 12:37:14Richard

背叛成功

當金錢與頭銜讓人找不到自己,你要…

統計顯示,72%的上班族,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巨大鴻溝,追逐成功的欲望,推擠人們向前走,忠於自己,越來越困難。 七項指標,檢視你能否做自己。

文/劉佩修

今年初,著名研究機構紐約經濟諮商理事會(Conference Board)調查顯示,美國人有五成不滿意目前的工作,工作滿意度連續十年下滑,只有一四%對工作非常滿意。

另一份由美世人力資源顧問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的調查也顯示,英國人工作滿意度連續三年下滑,今年只剩五九%。

不止美、英兩國如此,台灣一○四人力銀行五月份公布調查,七二%的上班族不滿意目前工作,其中六八%的原因來自「沒有明確目標」。台灣上班族的人生目標、天賦才能與現行工作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找不到自己,似乎比美、英更嚴重。

「我是誰?我該做什麼?該往何處去?」這是人類的老命題,現代人則陷入更複雜的迷宮,被它層層裹住,找不到出口。

資訊發達,讓現代人迷失自己

「資訊發達是這個問題的幫兇,強迫性資訊帶來集體焦慮症,」曾任心理治療師、現為專職作家的游乾桂分析,主流教育追求「登龍術」,大家都想找到功成名就的方法,卻不願認識潛藏心中的內在丰華。

人們每天一打開電視,接受的資訊是誰穿豪服、誰住豪宅,價值觀很難不被影響,當心中對成功的期望與現實間差異越來越大,就產生焦慮與壓力,迷失了自己。

就像美國劇作家羅伯‧費雪(Robert Fisher)在《為自己出征》(The Knight Rusty Armor)一書中的寓言:一位武士拚了命要變成天下第一武士,他穿上國王賞賜的盔甲,每天南征北討,就算回到家,他也穿著那身令他聲名大譟的盔甲,不管吃飯或睡覺,都不願脫下。終於有一天,他的家人與朋友都忘記他長什麼樣子,他自己也忘了。
這身盔甲代表主流價值的權威、榮耀、以及成功,武士沒意識到自己與盔甲已經連為一體,直到驚覺鐵匠拿槌子敲他,竟不會痛,此時他用盡全力也脫不掉盔甲。

現實世界中,多少人耗盡青春只為了爭取那套國王賞賜的盔甲,卻又要耗盡後半輩子的時間,掙脫那身自己套上去的沉重枷鎖?「回歸自己,探索自己,做自己」,說得簡單,卻一點也不容易,甚至很辛苦。

專長人力資源的台大商學研究所教授戚樹誠,引用Markus&Kitayamau的研究,強調東西方在「文化與自我」的差異性。他說,東方的自我是「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而西方的自我則是「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

社會框架,讓東方人不敢追求自己

東方的自我主義含有許多相互依賴性,例如東方人自我介紹,經常把家人、朋友、師長全部介紹進去,西方人主要是介紹自己的個性、興趣等,「因為東方人有太多相依我,所以人們做轉換職業的決定時,必須考量比西方人更多的面向、以及因為社會關係而來的不同意見。」戚樹誠說。

資訊焦慮、社會框架、文化限制,如同滾滾洪流把人拖著跑。要挖掘自我,是怎樣的追尋過程,又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冬季蕭瑟的維也納。這天是維也納民眾自發舉行「共和日」大遊行的日子,一位將滿十四歲的少年被挑中,成為遊行隊伍最前端、舉大旗的人,這是當地學生夢寐以求的光榮任務。

他威風凜凜舉著大旗走在最前端,後面的學生與民眾以十二個一列齊步跟著他走,街道兩旁不斷有人加入遊行隊伍。然而,他突然感受到身後整齊的步伐聲,源源而來的人潮與劃一的動作,好像對他施了魔法,讓他停不下來。

內心細微的聲音告訴他:「我不屬於這群人。」幾秒後,他一語不發,把手中旗幟交給身後一個高壯學生,隨即脫離隊伍,轉頭回家。這位十四歲少年,就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成年後的杜拉克,又多次背叛別人眼中的「成功」。其中一次在他二十七歲時,在英國一家投資銀行擔任資產管理師,待遇優厚,但杜拉克不喜歡這份工作,決定離開。

老闆為留下他,不但允諾升他做合夥人,還送他一份厚禮——安排他和他太太搭豪華郵輪頭等艙到紐約,並擬聘請他擔任紐約代表,為期三年,年薪二萬五千美元。這個數字比當時美國部長和大公司最高主管的薪資都來得高。

杜拉克問:「你付我這麼多錢做什麼呢?」老闆答:「什麼事也不必做,只是預備不時之需。」杜拉克拒絕了,「因為這表明我得為他一個人服務,就算什麼事都不必做也可以。」

他自述:「我在倫敦從事投資銀行業,而且表現優異。但我並不認為,做一個資產經理人有什麼貢獻。……『成為墓園裡最有錢的人』,對我來說沒有意義。當時我沒有錢,也沒有新工作等著我,儘管當時經濟持續處於大蕭條時期,我還是毅然辭職。而事後證明這是正確的決定。換句話說,『價值觀』應該是、也永遠是最終極的檢驗標準。」

杜拉克因展現獨立思考與行動,讓他由內而外散發管理思想大師的絕代風華。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他一般,背叛「成功」? 外在期望,就像遊行隊伍的鼓聲與腳步聲,交織成一股「無名權威」,催促人們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無名權威的聲音太大了,很少人能像杜拉克一樣,聽得到內心呼喚,並立即回應。

不同於他大半輩子鑽研的組織管理,七十歲以後的杜拉克,最喜歡提一個問題:「你希望後人記住你什麼?」他藉此引導人們思索,自己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事情在有生之年不去做,一定會後悔?他一再強調,員工的職場生涯往往比公司壽命還長,死命保住公司位置、把公司當人生全部,相當不智。
找對坐標,人人都可以做自己

那要怎麼「發現自己」呢?卡內基訓練董事長黑幼龍建議,假設你面前有片鏡子,鏡子能呈現五年後的你,你希望從鏡子裡面,看到什麼樣的自己?這就是你的「願景」(vision)。清楚願景同時,另一個聲音經常伴隨出現:「失敗怎麼辦?」人們不免自問,黑暗中我一躍而下游向彼岸,但,真的有彼岸嗎?

許多人認為,「做自己」是有錢人的奢侈,一般人總是必須為五斗米折腰。「這是邏輯上的謬誤。關鍵不是你的錢夠不夠,而是你想把現在所有的好,都攬在身上,不願放棄,」游乾桂說。找到自己的坐標,自然就能取捨。

此外,人們也常以為,辭去讓自己厭煩的工作,就是做自己,這也是個迷思。「做自己絕不等於逃避,兩者差異在於你有無專業,做自己有承擔,也要付出代價,」游乾桂說,如果一個工程師想開麵包店,卻毫無做麵包的知識與技術,那就流於空談;至少,他應該花時間學習,把做麵包的武功練好。

費雪筆下為盔甲而活的武士,花了很長的時間,一關關通過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志勇之堡,通過獨處、自我檢視、克服疑慮等考驗,路程中,象徵貪婪與權勢的盔甲,一點一滴地溶化,終於,他發現自己站在山頂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以及無法言喻的新生力量。這,就是「做自己」的境界。

七個問題,檢查是否找對方法「做自己」

一、願景是什麼?
假設前面是鏡子,反映未來的你,你希望看到怎樣的自己?景象越清晰,做自己的目標越清楚。

二、是做自己,還是逃避?
做自己必須付出努力與承擔,過程有風險、有痛苦,不會比現狀輕鬆、快樂。

三、對錢的看法正確嗎?
錢能換到幸福才有意義,認同少賺、少花也能幸福者,做自己機率較高。

四、得與失都清楚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懂得放棄,是做自己的開始。

五、與家人溝通了嗎?
為家人分析得失,爭取支持,先找最有共識的開始做。

六、你有專業嗎?
缺乏對目標的認識與專業,做自己的風險將升高。如果專業不夠,請現在開始培養。

七、你想一步到位嗎?
做自己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做不到100%的自己就先做50%,重點是拿出行動力,往目標逐步接近。

四種狀況,代表離「做自我」越來越遠

一、身心俱疲:
找到自己的最大特徵是,充滿熱情,對能實踐自己的事,再辛苦也不累,反之是怎麼做都很累。

二、經常犯錯:
工作怎麼做都做不好,效率差,經常延遲、犯錯。

三、不想學習:
就算有機會免費受訓,也缺乏學習動力,例如擔任會計工作卻對會計新知不感興趣。

四、缺乏願景:
站在自我檢視的鏡子前,無法想像或不敢想像三、五年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