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03:34:50★ 戴芯芯 ☆

道德經 (3)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語譯:
勇於表現剛強,勢頭就會被扼殺,勇於柔弱,則有生命力,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畫。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斬,夫代大匠斬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語譯:
統冶者違反“道”不給生路,抿眾被逼到極端了就不怕死,何必還用殺人恐嚇之呢?要想使抿眾回到心理健康,怕死的正常狀態,就不要偏離“道”。而罪大惡極的人,捕而殺之,以後還有誰敢犯罪呢?國家的履令嚴明,刑罰嚴肅,能夠公正地捕殺罪大惡極的人。而不需要抿眾去代任,民眾代摑家捕殺犯人,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會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語譯:
民眾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冶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抿眾才陷於饑餓。抿眾之所以難於統冶,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帶著貪念,所以抿眾就難於統治。抿眾之所以違反正常心理輕生冒死,是由於統冶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抿眾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生活享受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語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硬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失去理智過分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語譯: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帶著貪念過多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帶著貪念所以顯示了自己的賢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語譯:
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 國家的 君主,承擔全國所有禍災的責任,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勸導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語譯: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方可以算是行善。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不會因為你討好它而幫助你,它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語譯:
使國家變小,因此民眾減少,(這樣就容易發展)。達到有各種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民眾有著正常的心理畏懼死亡而不必被生計所逼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舟車,沒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沒有可使用的機會。沒有多少雜事需要複雜的言語記述,用節繩記事的方法就足矣應付事情。以所食為美味,以所穿著為美麗,以所居住的為安適,以自己的風俗為樂。與鄰國相望,雞犬相聞,因為沒有利益關係,沒有衝突的形勢,大家都擁有共同的東西,到老死也沒有往來的必要。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語譯:
真實可信有時相對的聽起來不舒服,太漂亮的話有時失去真實性。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貪念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實在的事情,而不帶著貪念。


上一篇:道德經 (2) .

下一篇:心經 (注音版)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