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2 06:39:09lilou
石牆外的父親:美國圖像小說「喜樂園」(Fun home,台譯「歡樂之家」)
(法文版封面)
===「喜樂園」(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阿儷森‧貝須朵(Alison Bechdel)作品===
希臘神話中,工匠迭達勒(Dédale)手藝精巧,他為克里特皇后設計了一頭木製母牛來色誘一頭稀有的白牛,皇后後來生下牛頭人身獸(Minotaure),國王趕緊召來工匠建造了一座迷宮,把家醜深藏其中。迭達勒後來想帶著兒子伊卡爾(Icare)逃走,以鳥羽與蠟做出了人工翅膀,老工匠警告兒子飛行時千萬不可太靠近太陽。年輕氣盛的伊卡爾忘了老父的告誡,越飛越高,結果蠟被高溫熔掉,他也墜海而亡。
1980年,阿儷森‧貝須朵(Alison Bechdel)還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漫畫家,她正在大學唸書。一邊為喬埃思(James Joyce)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Ulysse)傷腦筋,一方面大量閱讀同志文學書籍,突然接到來自賓州父親車禍身亡的消息,彷彿看到伊卡爾折翼而亡的畫面。當她回到家鄉,看著西裝筆挺的父親停靈在自家經營的葬儀公司「喜樂園」(Fun home)內,感覺荒謬極了。
===「喜樂園」(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阿儷森‧貝須朵(Alison Bechdel)作品===
希臘神話中,工匠迭達勒(Dédale)手藝精巧,他為克里特皇后設計了一頭木製母牛來色誘一頭稀有的白牛,皇后後來生下牛頭人身獸(Minotaure),國王趕緊召來工匠建造了一座迷宮,把家醜深藏其中。迭達勒後來想帶著兒子伊卡爾(Icare)逃走,以鳥羽與蠟做出了人工翅膀,老工匠警告兒子飛行時千萬不可太靠近太陽。年輕氣盛的伊卡爾忘了老父的告誡,越飛越高,結果蠟被高溫熔掉,他也墜海而亡。
1980年,阿儷森‧貝須朵(Alison Bechdel)還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漫畫家,她正在大學唸書。一邊為喬埃思(James Joyce)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Ulysse)傷腦筋,一方面大量閱讀同志文學書籍,突然接到來自賓州父親車禍身亡的消息,彷彿看到伊卡爾折翼而亡的畫面。當她回到家鄉,看著西裝筆挺的父親停靈在自家經營的葬儀公司「喜樂園」(Fun home)內,感覺荒謬極了。
阿儷森的父母親都是英文老師,家中藏書豐富,雙親都是勤快的讀者。然而,在阿儷森真正有能力分享父母的智識世界前,這個大宅院倒像個大而無當的博物館。有著敏感美學素養的貝家父親宛然工匠迭達勒,一手把這個近乎荒廢的舊宅院改頭換面,外頭種滿了他喜歡的花草樹木,家裡頭也擺滿了各式歐風盎然的家具。這樣的佈置與藏書,讓一個美國賓州鄉下老師活得像歐陸文藝紳士,就像他鍾情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主角一樣,憑著一己之力,小卒也可以麻雀變鳳凰。
然而,這樣精美如古董收藏品的家,對其他家人來說,住起來卻不盡然舒服。小孩子得小心翼翼,免得哪天打碎了老爸的心愛收藏品被罵。有時還得勞動服務,耐心擦拭家中滿佈的裝飾品,或是當老爸的免費助理,拿著色卡站上老半天,讓父親思考壁紙配色。阿儷森曾開玩笑說:「我們並不喜歡他(父親)把家具當成小孩子呵護,把我們幾個小孩子當成家具般看待。」
小孩子固然會對此感到厭煩,其實阿儷森的母親也漸漸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的婚姻就像這個家一樣,外表好看極了,裡頭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然而,這樣精美如古董收藏品的家,對其他家人來說,住起來卻不盡然舒服。小孩子得小心翼翼,免得哪天打碎了老爸的心愛收藏品被罵。有時還得勞動服務,耐心擦拭家中滿佈的裝飾品,或是當老爸的免費助理,拿著色卡站上老半天,讓父親思考壁紙配色。阿儷森曾開玩笑說:「我們並不喜歡他(父親)把家具當成小孩子呵護,把我們幾個小孩子當成家具般看待。」
小孩子固然會對此感到厭煩,其實阿儷森的母親也漸漸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的婚姻就像這個家一樣,外表好看極了,裡頭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阿儷森寫信向父母告白出櫃)
年幼的阿儷森並不懂得大人的心事,只是懵懂地往自己的方向行去。
當她年紀還小時,有次跟父親在餐廳看到一個不尋常的景象。一個留著短髮,穿著格子襯衫的壯碩卡車司機走進來卸貨,阿儷森看得目不轉睛,原來女生也可以是這個樣子的呀。父親察覺了女兒莫名的仰慕之情,馬上機會教育:「妳以後想變成那樣嗎?」敏感的小女孩從父親嚴峻的臉色知道他要的正確答案,當然搖搖頭,從此學到不能當社會異類,應該扮演社會期待的「正常」女性角色。
然而,隨著年紀漸長,阿儷森在外頭偷偷摘掉髮夾,跟著表兄弟們揮汗打球,即使被他們叫成「男人婆」(butch)也不在意,對她來說,反而是種莫名的榮耀,證明她的陽剛面。父親看到她回來散亂著頭髮,堅持要她把髮夾別回去。等她長大了些,父親看不慣她一點女人味也沒有的中性打扮,要她帶上項鍊,阿儷森拒絕了。
離開了家鄉,阿儷森如尤利西斯般航向未知的旅程,在大學的知識殿堂之外,她發現了詩人莎孚(Sappho)的國度,決定對父母宣布她的新發現:「我是女同志。」
她沒有得到她期望的支持,母親難以接受,父親的態度也曖昧不明。女兒出櫃後,母親雖然不知如何是好,倒也鬆了口氣,終於可以把隱忍心中多年的秘密說出來。阿儷森這才逐漸描摹出父親在異性戀家庭外的另一個隱晦的面向,他過去的一些神秘行徑從此有跡可循。
回想當年餐廳裡的風波,或許為人父的不希望女兒像自己一樣,因為同志性向受到煎熬?父親堅持阿儷森保持女人味打扮,除了「保護」女兒外,是否多少出於補償心理?只是,他沒有想到,女兒可能正與年少的自己一樣,希望打扮成社會期待以外的模樣,過另一種生活,正大光明地愛著同性別的情人。
他在給女兒的信裡寫道:「…做出決定,認定自己的選擇是很英雄式的舉動,而我一點也不像個英雄。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我有時會想,或許我早該做出決定。可是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這麼想。我想,只有在我三十來歲時,才開始這麼思考。過了這個年紀,一切似乎變得不一樣了。只是,我現在已經四十三歲,即使我年輕時已做出選擇,我很難料想我會獲得什麼好處(如果我真的做出決定的話)。」
當時同志運動史上著名的紐約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s, 1969) 已過去十來年,阿儷森翻遍了校園書店與圖書館裡所有性別相關的書籍來充實自己,她參與校園內的同志平權運動團體,也找到了同志愛人。同志運動迫使社會板塊逐漸推移,阿儷森也大方地把女友帶回家與父母見面。
有了翅膀的伊卡爾終於有機會逃出克里特島,阿儷森多希望父親也能像她一樣,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母親多年來默默撐持這個逐漸空洞的家,他的坦白,對她也將是種解脫。
有次返鄉,阿儷森把握與父親同車出遊的機會,藉著文學打開話匣子。父親開始緩緩談起他生命中的男子,吐露他從小對女性身分的嚮往,他們後來還打算到當地一家隱密的同志酒吧喝一杯,壓抑了四十多年來的秘密,似乎有了轉機。
然而,這是阿儷森的父親最初也是最後的出櫃告白。
1980年,就在母親要求離婚後不久,阿儷森接到父親車禍身亡的消息。從生前種種跡象顯示,她覺得這不純然是場意外。這個以迭達勒(Dédale)之姿打造出理想宮殿的男子,出事前正讀著卡繆的「幸福之死」(la Mort Heureuse),他是否也打算由自己來安排最後離開的姿態?阿儷森不免阿Q地想,或許父親這樣早離去也是好事。他如果還是遲遲不願做出決定,面對自己的同志身份,還在異性戀婚姻與露水姻緣中徘徊來去的話,很可能會成為1980年代的愛滋犧牲者,搞不好連母親也一起跟著受害。
父親沒有來得及享受到同志平權運動的正面效益,讓他雙軌並行的人生得以重新出發。身為女兒的阿儷森則積極投入同志運動,1982年起開始繪製「小心蕾絲邊!」(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2006年出版自傳性漫畫「喜樂園」(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受到大眾熱烈迴響。
「喜樂園」最後一章名為「一個反英雄的旅程」(Le voyage de l’Anti-héro),靈感來自喬埃思的「尤利西斯」。喬埃思以神話中漂泊十年的尤利西斯為本,反著寫出了都柏林一天內幾個寂寞的靈魂,主角布倫先生(Leopold Bloom)是個平凡的小市民,另一個年輕人史提芬則追尋著精神上的父親。阿儷森的父親生前很喜歡這本書,不知道是否因為在書中看到了自己?阿儷森在大學時湊巧選讀了這本書,做父親的相當高興,文學讓他們有志一同,而阿儷森是否覺得史提芬的想望有些眼熟?
伊卡爾(Icare)飛得越來越高,最後在賓州鄉下的公路上斷魂。阿儷森其實可以是父親的迭達勒(Dédale),支持他的同志認同,高高飛出牢籠。
本書一開始,父親躺在地上,用單腳把小阿儷森高高舉起,玩起「飛機遊戲」,這是他們父女間少有的親密互動時刻。全書末尾,小阿儷森從跳板上躍入游泳池,她是如此放心地跳下去,因為眼前有個人,雖然時常嚴峻又神秘,雖然實質上存在,但是又似乎缺席的父親,他就在那兒,張開雙手,等著她。
她於是可以放心大膽飛出去,用更堅強的翅膀,與其他酷兒們飛昇,超脫,連父親的份一起。
♀♀ 阿儷森官方網站
http://www.dykestowatchoutfor.com/index.php
♀♀ 阿儷森訪談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489007 按Listen即可收聽
♀♀何春蕤「石牆以前 」
http://sex.ncu.edu.tw/members/Ho/H241.htm
(原文刊載於大辣辣報,不論完整版或切割改寫版,都請註明出處。圖片版權屬漫畫家與出版社所有)
年幼的阿儷森並不懂得大人的心事,只是懵懂地往自己的方向行去。
當她年紀還小時,有次跟父親在餐廳看到一個不尋常的景象。一個留著短髮,穿著格子襯衫的壯碩卡車司機走進來卸貨,阿儷森看得目不轉睛,原來女生也可以是這個樣子的呀。父親察覺了女兒莫名的仰慕之情,馬上機會教育:「妳以後想變成那樣嗎?」敏感的小女孩從父親嚴峻的臉色知道他要的正確答案,當然搖搖頭,從此學到不能當社會異類,應該扮演社會期待的「正常」女性角色。
然而,隨著年紀漸長,阿儷森在外頭偷偷摘掉髮夾,跟著表兄弟們揮汗打球,即使被他們叫成「男人婆」(butch)也不在意,對她來說,反而是種莫名的榮耀,證明她的陽剛面。父親看到她回來散亂著頭髮,堅持要她把髮夾別回去。等她長大了些,父親看不慣她一點女人味也沒有的中性打扮,要她帶上項鍊,阿儷森拒絕了。
離開了家鄉,阿儷森如尤利西斯般航向未知的旅程,在大學的知識殿堂之外,她發現了詩人莎孚(Sappho)的國度,決定對父母宣布她的新發現:「我是女同志。」
她沒有得到她期望的支持,母親難以接受,父親的態度也曖昧不明。女兒出櫃後,母親雖然不知如何是好,倒也鬆了口氣,終於可以把隱忍心中多年的秘密說出來。阿儷森這才逐漸描摹出父親在異性戀家庭外的另一個隱晦的面向,他過去的一些神秘行徑從此有跡可循。
回想當年餐廳裡的風波,或許為人父的不希望女兒像自己一樣,因為同志性向受到煎熬?父親堅持阿儷森保持女人味打扮,除了「保護」女兒外,是否多少出於補償心理?只是,他沒有想到,女兒可能正與年少的自己一樣,希望打扮成社會期待以外的模樣,過另一種生活,正大光明地愛著同性別的情人。
他在給女兒的信裡寫道:「…做出決定,認定自己的選擇是很英雄式的舉動,而我一點也不像個英雄。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我有時會想,或許我早該做出決定。可是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這麼想。我想,只有在我三十來歲時,才開始這麼思考。過了這個年紀,一切似乎變得不一樣了。只是,我現在已經四十三歲,即使我年輕時已做出選擇,我很難料想我會獲得什麼好處(如果我真的做出決定的話)。」
當時同志運動史上著名的紐約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s, 1969) 已過去十來年,阿儷森翻遍了校園書店與圖書館裡所有性別相關的書籍來充實自己,她參與校園內的同志平權運動團體,也找到了同志愛人。同志運動迫使社會板塊逐漸推移,阿儷森也大方地把女友帶回家與父母見面。
有了翅膀的伊卡爾終於有機會逃出克里特島,阿儷森多希望父親也能像她一樣,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母親多年來默默撐持這個逐漸空洞的家,他的坦白,對她也將是種解脫。
有次返鄉,阿儷森把握與父親同車出遊的機會,藉著文學打開話匣子。父親開始緩緩談起他生命中的男子,吐露他從小對女性身分的嚮往,他們後來還打算到當地一家隱密的同志酒吧喝一杯,壓抑了四十多年來的秘密,似乎有了轉機。
然而,這是阿儷森的父親最初也是最後的出櫃告白。
1980年,就在母親要求離婚後不久,阿儷森接到父親車禍身亡的消息。從生前種種跡象顯示,她覺得這不純然是場意外。這個以迭達勒(Dédale)之姿打造出理想宮殿的男子,出事前正讀著卡繆的「幸福之死」(la Mort Heureuse),他是否也打算由自己來安排最後離開的姿態?阿儷森不免阿Q地想,或許父親這樣早離去也是好事。他如果還是遲遲不願做出決定,面對自己的同志身份,還在異性戀婚姻與露水姻緣中徘徊來去的話,很可能會成為1980年代的愛滋犧牲者,搞不好連母親也一起跟著受害。
父親沒有來得及享受到同志平權運動的正面效益,讓他雙軌並行的人生得以重新出發。身為女兒的阿儷森則積極投入同志運動,1982年起開始繪製「小心蕾絲邊!」(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2006年出版自傳性漫畫「喜樂園」(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受到大眾熱烈迴響。
「喜樂園」最後一章名為「一個反英雄的旅程」(Le voyage de l’Anti-héro),靈感來自喬埃思的「尤利西斯」。喬埃思以神話中漂泊十年的尤利西斯為本,反著寫出了都柏林一天內幾個寂寞的靈魂,主角布倫先生(Leopold Bloom)是個平凡的小市民,另一個年輕人史提芬則追尋著精神上的父親。阿儷森的父親生前很喜歡這本書,不知道是否因為在書中看到了自己?阿儷森在大學時湊巧選讀了這本書,做父親的相當高興,文學讓他們有志一同,而阿儷森是否覺得史提芬的想望有些眼熟?
伊卡爾(Icare)飛得越來越高,最後在賓州鄉下的公路上斷魂。阿儷森其實可以是父親的迭達勒(Dédale),支持他的同志認同,高高飛出牢籠。
本書一開始,父親躺在地上,用單腳把小阿儷森高高舉起,玩起「飛機遊戲」,這是他們父女間少有的親密互動時刻。全書末尾,小阿儷森從跳板上躍入游泳池,她是如此放心地跳下去,因為眼前有個人,雖然時常嚴峻又神秘,雖然實質上存在,但是又似乎缺席的父親,他就在那兒,張開雙手,等著她。
她於是可以放心大膽飛出去,用更堅強的翅膀,與其他酷兒們飛昇,超脫,連父親的份一起。
♀♀ 阿儷森官方網站
http://www.dykestowatchoutfor.com/index.php
♀♀ 阿儷森訪談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489007 按Listen即可收聽
♀♀何春蕤「石牆以前 」
http://sex.ncu.edu.tw/members/Ho/H241.htm
(原文刊載於大辣辣報,不論完整版或切割改寫版,都請註明出處。圖片版權屬漫畫家與出版社所有)
(父親的葬禮)
(貝家人各有自己的小小天地)
(英文版封面之一)
(阿儷森與畫作合照)
(紐約石牆酒吧)
(中文版已經由木馬文化出版 內頁試讀)
miragee
2007-10-14 11:51:10
Alison家學淵源 加上大學讀了不少西洋文學
漫畫中蘊含有豐富的文學典故
比如說尤利西斯 普魯斯特 卡謬 費滋傑羅等
可是一點也不艱澀
不才我為了短文完整性 只取了一點來引申
如果讀者中有人剛好是西洋文學行家
或是熟悉同志議題書籍
相信可以解讀出更多韻味
Fun home真的可以稱之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以圖像來訴說作者的生命史
Alison的圖畫或許對國內讀者來說不算精美
但是她的自傳漫畫描寫生動 值得耐心看下去
lilou 2007-10-15 07:26:43
灰色獸真是個有著成熟心靈的年輕人!
把Dedale和Icare的比喻放在這裡真是貼切!不愧是讀文學出身的人!
版主回應
這個典故其實來自漫畫作品本身Alison家學淵源 加上大學讀了不少西洋文學
漫畫中蘊含有豐富的文學典故
比如說尤利西斯 普魯斯特 卡謬 費滋傑羅等
可是一點也不艱澀
不才我為了短文完整性 只取了一點來引申
如果讀者中有人剛好是西洋文學行家
或是熟悉同志議題書籍
相信可以解讀出更多韻味
Fun home真的可以稱之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以圖像來訴說作者的生命史
Alison的圖畫或許對國內讀者來說不算精美
但是她的自傳漫畫描寫生動 值得耐心看下去
lilou 2007-10-15 07:26:43
灰色獸
2007-10-14 09:43:51
“無謀,正是年輕人的特質阿!“見識與謀略可以慢慢充實,有勇氣為後盾,再加上多一點耐心,從年輕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其實可以無怨無悔堅持理想的。比如說上一篇文中的老導演,或是我最近重看的一部描寫法國1968年工運電影"Les LIP, imagination de pouvoir"中的工運領袖Charles Piaget...(很想幫後者寫點東西,可惜跟歐漫沒有太大關係)
lilou 2007-10-15 07:19:17
幾年前在某報導中得知,基因遺傳也是酷兒的成因之ㄧ時,一度覺得:這其實是新人種的演化過程吧!?
“認定自己的選擇....卻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英雄.....年輕時的自己和40歲後.......“這段我特別喜歡...,前一陣子聽到“無謀,正是年輕人的特質阿!“這句話,像是責備又像讚美。
有行為能力,剛從兒童轉成的年輕人,一旦認定選擇就嚮往如英雄無悔,勇往直前,但同時也將成為中年人的年輕人,得背負社會期待和責任,步步為營。唉!
版主回應
其實酷兒一直存在,只是因為社會環境的關係,大多是隱藏起來的。Alison趕上了逐漸開放的時代,然而,即使在歐美這樣的所謂先進國家,關於同志平權議題,還是有很多努力的空間。“無謀,正是年輕人的特質阿!“見識與謀略可以慢慢充實,有勇氣為後盾,再加上多一點耐心,從年輕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其實可以無怨無悔堅持理想的。比如說上一篇文中的老導演,或是我最近重看的一部描寫法國1968年工運電影"Les LIP, imagination de pouvoir"中的工運領袖Charles Piaget...(很想幫後者寫點東西,可惜跟歐漫沒有太大關係)
lilou 2007-10-15 07:19:17
是男人必須有的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