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9 13:11:57lilou
[人物]家事 國事 天下事 事事入畫:美國漫畫家喬薩克(Joe Sacco)
有些書,你以為可以暫時逃開,放在一邊不讀。但是,總有一天得回頭拾起,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
倒不是因為這些書是考試用書,其實是知道內容可能太沉重,所以用許多理由來逃避,對同志漫畫家法比斯諾(Fabrice Neaud)的作品是如此,對美國記者漫畫家喬薩克(Joe Sacco)的作品亦如是。老實說,看習慣畫工精緻的日本漫畫的我,即使逐漸習慣歐美漫畫的圖像語彙,剛看到喬薩克近似1960年代美國地下漫畫的畫風,把一個少女畫得像個歷盡滄桑的苦情歐巴桑,腦袋裡另一個不太想動腦筋的我還真想馬上抱頭躲開。但還是要對自己狠下心,逼著自己讀下去。
突破了這些無謂的心理障礙後,就可以慢慢走入喬薩克畫筆下的戰地世界,彷彿走進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裡,分享他們的憂愁與生命中小小的喜悅。
葛拉節(Goražde)城在波士尼亞內戰爆發前欣欣向榮,塞爾維亞人(Serbs)與回教徒比鄰而居。1992年起,當地回教徒與波國其他信眾一樣,經歷了令人無法置信的惡夢。有誰會想到,以往禮尚往來的鄰人或同事,如今只因為信仰不同,拿起槍來對準你,侵入你的家園,搶奪你的財物,彷彿成了豺狼般沒有了心肝。
塞爾維亞人撤退後,回教徒回到滿目瘡痍的家園,繼續在佈滿彈痕的房舍裡生活下去。電廠被敵方佔領,居民就自己拼湊出簡陋的發電機,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一位少女拜託喬薩克,下次他回來時,幫她帶回一件牛仔褲。葛城被塞軍重重包圍,居民無法自由進出。即使外頭戰火持續,穿上一件新衣,或與朋友喝到爛醉,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在小小的圍城裡,依然活得大聲又熱鬧。
除了「波士尼亞圍城記事」(Goražde)這類的報導文學漫畫外,喬薩克的「失敗主義者日記」(Journal d’Un Defaitiste)也令人驚艷。鏡頭不再對準國際新聞版面上常出現的地方,而是漫畫家自己。內容收錄了喬薩克多年來的作品,有早年的搖滾年少記事,文字與圖畫自由交錯,頗有嬉皮時代的風味。他有時也會挖苦自己,拿潦倒時期的自己來開玩笑。也有像「好炸彈只會落到壞人頭上」(Quand de bonnes bombes tombent sur les mechants)這樣的作品,只以一張張大圖配上媒體與政治人物關於轟炸的各式言論,作者不加上任何評論,讓讀者自由聯想閱讀。
就在這篇作品後,接下來的漫畫「除掉更多敵方婦孺,越快越好」(Plus de femmes, plus d’enfants, plus vite),談的就是二次大戰戰火下馬爾他(Malte)人的生活,故事來自喬薩克母親的童年回憶。
馬爾他當時為英國基地,軸心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空襲成了家常便飯。非常時期也正是考驗人性的最好時期,有人只想到自己的利害關係,也有人守望相助。喬媽媽當時還是個小女孩,上學不時遇到空襲。有次回家的路上,一台敵機突然出現掃射,小女孩默念禱詞,可是雙腳發軟,怎麼樣也動不了。還好一個大人及時出現,才把她的小命從鬼門關給搶回來。攸關主角性命的關鍵時刻,作者分成數格敘述,看得讓人膽戰心驚,替小女孩捏一把冷汗。逃過一劫的她仍然繼續上學,成為班上少數完成學業者。
把別人的故事說得有聲有色,喬薩克說起自己的憂歡悲喜,還是可以說得讓讀者笑中帶淚,「救命啊」(Au secours)這則自傳性故事相信讓談過遠距離戀愛者心有戚戚焉。短短三頁,主角身處的空間被切割得越來越小,而他腦袋裡的問題卻是越來越多。他看看女方寄來的信。他無力地躺回床上。他想連絡她,又怕出錯招。他吃飯,做家事,上廁所,繼續跟腦袋裡無數無解的問題混戰,有時只是想知道:「她那邊現在幾點了?」
不論是生活上的芝麻小事,或是國際媒體頭條的戰事,喬薩克都能以漫畫表現,他只在乎是否有所感動,於是可以事事關心,事事入畫。
■ 喬薩克英文簡介http://www.lambiek.net/artists/s/sacco.htm
■ 喬薩克著作介紹http://www.fantagraphics.com/artist/sacco/sacco.html
■ 戰後波士尼亞問題,請參考電影「旅行之歌」Grbavica(Esma’s Secret/ Sarajevo, mon aour,2006) http://www.imdb.com/title/tt0464029/(中文片名翻得挺奇怪的)
(原文刊載於大辣出版社網站歐漫巡航單元www.dalapub.com)
倒不是因為這些書是考試用書,其實是知道內容可能太沉重,所以用許多理由來逃避,對同志漫畫家法比斯諾(Fabrice Neaud)的作品是如此,對美國記者漫畫家喬薩克(Joe Sacco)的作品亦如是。老實說,看習慣畫工精緻的日本漫畫的我,即使逐漸習慣歐美漫畫的圖像語彙,剛看到喬薩克近似1960年代美國地下漫畫的畫風,把一個少女畫得像個歷盡滄桑的苦情歐巴桑,腦袋裡另一個不太想動腦筋的我還真想馬上抱頭躲開。但還是要對自己狠下心,逼著自己讀下去。
突破了這些無謂的心理障礙後,就可以慢慢走入喬薩克畫筆下的戰地世界,彷彿走進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裡,分享他們的憂愁與生命中小小的喜悅。
葛拉節(Goražde)城在波士尼亞內戰爆發前欣欣向榮,塞爾維亞人(Serbs)與回教徒比鄰而居。1992年起,當地回教徒與波國其他信眾一樣,經歷了令人無法置信的惡夢。有誰會想到,以往禮尚往來的鄰人或同事,如今只因為信仰不同,拿起槍來對準你,侵入你的家園,搶奪你的財物,彷彿成了豺狼般沒有了心肝。
塞爾維亞人撤退後,回教徒回到滿目瘡痍的家園,繼續在佈滿彈痕的房舍裡生活下去。電廠被敵方佔領,居民就自己拼湊出簡陋的發電機,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一位少女拜託喬薩克,下次他回來時,幫她帶回一件牛仔褲。葛城被塞軍重重包圍,居民無法自由進出。即使外頭戰火持續,穿上一件新衣,或與朋友喝到爛醉,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在小小的圍城裡,依然活得大聲又熱鬧。
除了「波士尼亞圍城記事」(Goražde)這類的報導文學漫畫外,喬薩克的「失敗主義者日記」(Journal d’Un Defaitiste)也令人驚艷。鏡頭不再對準國際新聞版面上常出現的地方,而是漫畫家自己。內容收錄了喬薩克多年來的作品,有早年的搖滾年少記事,文字與圖畫自由交錯,頗有嬉皮時代的風味。他有時也會挖苦自己,拿潦倒時期的自己來開玩笑。也有像「好炸彈只會落到壞人頭上」(Quand de bonnes bombes tombent sur les mechants)這樣的作品,只以一張張大圖配上媒體與政治人物關於轟炸的各式言論,作者不加上任何評論,讓讀者自由聯想閱讀。
就在這篇作品後,接下來的漫畫「除掉更多敵方婦孺,越快越好」(Plus de femmes, plus d’enfants, plus vite),談的就是二次大戰戰火下馬爾他(Malte)人的生活,故事來自喬薩克母親的童年回憶。
馬爾他當時為英國基地,軸心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空襲成了家常便飯。非常時期也正是考驗人性的最好時期,有人只想到自己的利害關係,也有人守望相助。喬媽媽當時還是個小女孩,上學不時遇到空襲。有次回家的路上,一台敵機突然出現掃射,小女孩默念禱詞,可是雙腳發軟,怎麼樣也動不了。還好一個大人及時出現,才把她的小命從鬼門關給搶回來。攸關主角性命的關鍵時刻,作者分成數格敘述,看得讓人膽戰心驚,替小女孩捏一把冷汗。逃過一劫的她仍然繼續上學,成為班上少數完成學業者。
把別人的故事說得有聲有色,喬薩克說起自己的憂歡悲喜,還是可以說得讓讀者笑中帶淚,「救命啊」(Au secours)這則自傳性故事相信讓談過遠距離戀愛者心有戚戚焉。短短三頁,主角身處的空間被切割得越來越小,而他腦袋裡的問題卻是越來越多。他看看女方寄來的信。他無力地躺回床上。他想連絡她,又怕出錯招。他吃飯,做家事,上廁所,繼續跟腦袋裡無數無解的問題混戰,有時只是想知道:「她那邊現在幾點了?」
不論是生活上的芝麻小事,或是國際媒體頭條的戰事,喬薩克都能以漫畫表現,他只在乎是否有所感動,於是可以事事關心,事事入畫。
■ 喬薩克英文簡介http://www.lambiek.net/artists/s/sacco.htm
■ 喬薩克著作介紹http://www.fantagraphics.com/artist/sacco/sacco.html
■ 戰後波士尼亞問題,請參考電影「旅行之歌」Grbavica(Esma’s Secret/ Sarajevo, mon aour,2006) http://www.imdb.com/title/tt0464029/(中文片名翻得挺奇怪的)
(原文刊載於大辣出版社網站歐漫巡航單元www.dalapub.com)
(作者在1991年與1992年走訪巴勒斯坦後的作品,榮獲1996年美國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巴勒斯坦裔學者Edward W. Said作序。)
(巴勒斯坦漫畫內頁。)
(作者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