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是完整的嗎?—《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這是一齣作者在自我救贖的戲,
所以,我一點兒都不訝異它的評價並不高,
因為,除非你能在這其中找到片段影子般的赦免,
不然它就只是一個發生在別人家又苦悶又讓人喘不過氣的囉嗦故事。
你的家是完整的嗎?
那,又什麼才叫作完整呢?
這個家的毀壞,究竟是從哪一刻開始?
是爸爸公司的惡性倒閉?
是爸爸外遇事實的揭然?
還是爸媽離婚消息傳回孩子耳中的那一刻?
又亦或是,在阿敏死去的那一刻?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因素決定我們長成什麼樣的一個人,
家人的影響尤其是最讓我們無從察覺、卻又難以避免的,
我們在父母的關係下成長,無論是表面上的平和或實際上的衝突;
我們也在父母對待方式下成長,
從我們還不懂得選擇與抗拒,
這樣的態度接收造就了我們認知的自己,
然後我們逐漸厭煩,
所以我們逃避、我們抗拒、我們用極端的綻放來否認煩悶的情緒。
在這樣的青春叛逆中,
我們從來不知道,父母也有焦慮,
或者是,父母的態度只是一種關心或害怕的偽裝。
本該是最親密的家人,卻在這種隱隱作痛的傷痕中掩蓋著發展,
直到最後,我們不知該向誰請求原諒、也不知如何請求原諒,
甚至,我們不知自己是否會被原諒。
移民的故事在上一代往往是悲哀的,
在異鄉裡尋求歸屬感,初始夢想、進而慌亂、終於現實,
這在如「自由生活」等許多書或戲中皆已呈現,
讓我震撼的是月娥在勞動中逐漸平凡老去的身影,
與Rose打從心中說出的那句感歎,
感歎著熬到第三代才有了美國落地生根的真實感。
不知是否因為已先得知了同志的議題,
也或許與大慶讓我出戲的口條有關,
對於戲中同志議題的呈現我倒不太有什麼感觸,
若認真要說,僅有哥哥向母親坦承同志身份的那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雖然突然了些,但坦承後的掙扎與不安,掺雜著終於說出口的坦然,
而母親在第一時刻的故作耳背,開口卻是提起要哥哥去相親一事,
畫面營造的氛圍,很直接,也很真實。
演員的表現其實都是好的,
大慶畢竟初演舞台劇,身邊又滿是資深的演技前輩,
不用太深究的確就已高下立見,
尤其口條的訓練還不完整,一開口就讓人提心吊膽;
但王琄真的不愧是硬底子,站在台上不開口就已經形象分明;
金勤的表演則讓我覺得略浮,
或許是因為這個角色多少是用著旁觀者的角色在記錄這個家的故事,
但總覺得少了那一絲牽動情緒的真實感受;
楊麗音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
發揮她本來就很能掌握觀眾情緒的功力,
唯有她與萬芳年輕時的那段對手戲,
只大三歲這個設定總還是讓我感覺有些違和,但並無大礙;
而最讓我驚豔的還是萬芳,
身段與節奏都掌握得恰到好處,
無論是年輕時的瘋狂與迷網,還是說書人時的溫柔與哀傷,
都是情緒堆疊得最輕薄卻最明顯的。
這齣戲看完後再回想,我腦中最先浮現的兩個字就是—混亂,
舞台上有著許多似乎不相關者的身影與群舞,
雖使台上看來混亂,
但說穿了我認為那只是導演用來將意念形象化的代表,
它有時代表的是社會群體的主流印象,
有時則是角色們的混亂思緒,
又有時是角色身處的環境背景,
雖然不易懂,但並不造成干擾,
又或許,甚至可以說是代表與加深了這個家的混亂感。
整體而言,除了大慶的部分讓我有些出戲,
我還蠻喜歡這部戲的,
但我理解它過度文藝的風格加上苦悶的題材
總難讓大多數人輕鬆下嚥。
戲中我最喜歡的兩幕,
一幕是哥哥與小迪的重逢,
小迪那一句「我一直很想問你,你忘記你姐姐了嗎?」;
另一幕則是最後父親的痛哭,
與阿敏想說卻再也無法讓人聽到的「我原諒你了!」,
最近對於家庭議題與原諒題材接觸得好頻繁,
我們都無法確定是否原諒了、或該原諒誰,
但在這部戲裡,情緒卻堆砌得—好重、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