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1 03:25:34硯子

讀書心得報告中

 
到了明史,就順便提一本書好了--《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這是美國記者大衛.哈伯斯坦的著作。為什麼會順便提到這本書?因為:第一、美國人也看不起韓國人。第二、美國人也看不起韓國人。第三、美國人也看不起韓國人...。

在《明朝那些事兒》裡,萬曆年間的中日韓大戰,作者狠狠的批了韓國軍隊一頓,,本來以為這只是作者個人的偏見,又看了《明代史事與人物》(簡體書,蘇同炳著,紫禁城出版社),援引了當時朝鮮王朝君臣無賴的文字,像是:天朝(中國)你不援助我,那我只好到你國家去作個流亡政府、你為什麼派這麼少的軍隊援助我?你為什麼不把日本軍直接趕下海?你為什麼要跟日本議和?差點吐血。這些文字在紀錄在自己歷史的《李朝實錄》裡,已經很可恥了,更可恥的是,只要韓國被攻打,很少有例外的,馬上兵敗如山倒(當然,隋煬帝與唐太宗輸過。不過高句麗是否屬韓國,還很難說),1592年四月,豐臣秀吉開始打韓國,你猜,啥時打到鴨綠江?5月。ㄍ!!一個月左右而已。當時韓國共分八道,差不多一個月就被打下七道,廢不廢?那韓戰時,韓國有沒有進步一點,沒有。也一樣,金日成也是差不多一個月打到洛東江(南韓南方的一角),那等到1950年9月初麥克阿瑟所指揮的仁川登陸後,你猜,什麼時候打到鴨綠江?10月初,之後基本上就是中美拉鋸戰了。美國跟中國看南北韓的軍隊的態度基本上是一樣的:又廢又煩--成天說三道四的,中美不指望他們有多猛,那至少提供一下情報吧!!南北韓表現出驚人的一致:別問我,我不知道。當然中美氣炸了,又不是拿你韓國薪水,你吠你的,我打我的,總可以吧!!那還不可行。金日成就威脅彭德懷說:他要跟史達林、毛澤東告狀,你們都不盡心力(當時中國還依附於蘇聯時),都不肯一舉把美軍趕下東海去。李承晚就要脅美國:你不打,那我要單獨行動,不然乾脆下野。]遇到這種無賴要怎麼辦?中美煩都煩死了,卻無法指望他們的軍隊:不管是南北韓的軍隊,指要遇到對手,戰鬥指數套句成語就是:一戰即潰。這些都不打緊,韓國小氣到不肯出錢,也不肯替幫忙你的軍隊出點糧食--美軍直接就地採買,中國自備軍糧。韓國就是這樣:你應該要幫我打仗,所以我不負責出錢、出糧食但我會出ㄧ張嘴--告訴你們怎樣才能打勝仗。

最後中美兩國實在真的被煩死了--好歹我們也撐了三年,總可以交代過去了吧!!南韓李承晚馬上大罵美國姑息,千方百計破壞板門店停戰協議。至於金日成呢?除了告狀之外還吹牛:如果是他指揮,早就一統了韓國--萬曆的抗日戰爭,朝鮮國王李昖、朝鮮軍指揮官柳如龍也是這樣:明朝軍隊派少了也念,平壤大戰也念(念啥?為什麼不立刻進攻?),碧蹄館之役前夕也念(你們為什麼不趕快奪回王京--首爾)。至於打仗要不要花錢嗎?當然要,所以偉大的韓國人充分的發揮了商人意識:請援軍自行向我們花錢買糧食--要不是有李舜臣可以說嘴,韓國可真是一廢到底。更精彩的還在後頭,戰後復員工作,朝鮮國王還很厚臉皮的要中國把剩餘的軍糧給他們,而來年還要請明朝提供種子與糧食協助--看來,韓國不管是在萬曆或現代,臉皮都是很驚人的厚,戰力都很驚人的廢。

當然《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不僅只有講韓戰,本書試圖還原當時美國政壇的現場。因為作者乃新聞記者出身,下筆簡潔有物,頗有身歷其境之感。作者,觀點犀利而直接,行文幽默而淋漓,400多頁來能一氣讀完而不厭倦。這點,恕我直言,台灣的記者除了很少數外,根本比不上。此外,作者除了替當時美國政壇、軍界等人士,如麥克阿瑟、李奇微、艾克遜作傳,甚至於一些少尉,作者也不吝惜筆墨描寫--也許作者是想勾勒出:一個時代中,有一場戰爭,其底下包括了大大小小戰役,個人在歷史現場裡的心路歷程。作者的觀點是以美國國家利益出發,因此替亞洲人物作傳,但除了彭德懷之外,沒有一個好評。可是,依我觀點,把蔣介石等同於無能、毛澤東說成狂暴;金日成描述為自大又自戀的人,應該是實話而不完全是白種人的自以為是。

本書未必可以被歸類為戰史,但卻是一部好的冷戰史。作者並非軍事專家,因此描述武器疏漏難免,描寫戰爭是經訪談得來,因此時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但以我個人標準而言:本書敘事詳實,剪裁得宜,行文流暢,非常值得一讀的。

喔!!再酸韓國一下,萬曆年間的朝鮮之役,中國並不把他當作很重要的戰爭,中共的抗美援朝,重點是在韓國打贏了美國三次;至於美國,壓根兒忘記有韓戰這件事。因此拜託韓國人好不好:你們跟台灣一樣,世界的中心不是依你們在轉動

說到歷史,最近還看了兩本書《突厥汗國:狼的子孫》、《匈奴帝國:行國的始祖》,都是同一個作者劉學銚,當然他有一系列有關於少數民族的作品,因為我只買他兩本書,匈奴看完之後看突厥。為什麼會買,因為我每次看完歷史,總是對"之後"、"之前"很感興趣,如鮮卑之前在做啥,之後去哪裡了?因此挑這兩個民族來看,因為:第一、他們都曾逼迫中華稱臣,或者曾經調戲過太后。第二、他們被迫西遷之後,依舊影響著其他地區歷史的進程。

但說實話,看完之後,覺得有點後悔。因為本書是歷史通俗讀本,可是文筆一點都不精彩,大概是歷史導覽書之流,可是所選的插圖卻未必精確,甚至於敘述脈絡不但欠流暢,甚至找不到重點在哪裡,因此不很推薦。

不是說非得要行文驚世駭俗,才是好的歷史敘述。像《晚清七十年》(唐德剛著)從來沒有故做驚世之語,如汪榮祖的《史學九章》(還沒看完),更是平淡如水,可是我就覺得很好,為什麼?因為只要作者能夠對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不論是想要發表自身的研究成果,或創作文本,對我而言,誠懇而又達意就是好文章,那如誠懇又能達意?不論是行文汪洋宏肆也好、詞瞻典富也吧、簡明有致也行,甚至於詭麗曲折也可以,這些都只是文風的不同,而不能夠影響"達意"的表現。但這兩本書很可惜,除了導覽式的介紹外,並無作者觀點與研究成果在其中;更刻薄的說,連遊覽車上的小姐,導覽的都比他有趣--因為這套系列根本沒有令人驚艷的人事物出現,只是一堆事件、年代的堆砌。

如果要推薦歷史導覽書,那我會推薦:芝崎美幸的作品。這三本漫畫(希臘、埃及、馬雅)我剛剛好都有買,而且都有看完。日本的漫畫利害就在這裡,可以窮盡心力,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圖像模式,像杉浦日向子的《百物語》等,芝崎美幸也是,雖然感覺不很嚴謹,但實際上可不是如此,這三本書不但有請教專門的教授、參考一堆書籍外,作者也都有跑去現場去看遺址等,因此讀起來,不但讓人津津有味,也頗具臨場感。再者,我把書本內容對照"正經嚴肅"的書,幾乎無多大的出入,像商博良如何破解埃及文字的過程,就是一例。雖然作者很喜歡跳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指指點點的,可是介紹東西就是這樣啊!所以真的很好看。

說到日本,本來是想要寫《另類日本史》(姜建強著)的心得報告,可是讀了兩遍,又重點式的挑了幾章看完(如一休和尚、日本好色之謎、良寬和尚)之後,覺得不是很想下筆,沒有令我覺得另類或驚艷之處,姜書大抵是茂呂美耶式的介紹,不過多了點學術味及文謅謅氣味,卻少了茂呂美耶的親切有致,或李長聲的幽默佻達。

最近比較少看小說,唯一有看的,只有鐘曉陽的《停車暫借問》。這本在古老年代裡被譽為經典,但我讀完之後覺得還好。我喜歡他描述東北的人事物,那真的很棒,有點濃郁的尋根式的鄉愁,表達的恰到好處--上乘的鄉土文學,偏偏他還要搞愛情。對我而言,本書的人物與愛情(故事發展),總覺得不夢幻也不甚實際,卡在半空中不上不下的:趙寧靜只要一愛上人,非得愛的死去活來,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表哥--有這麼濃郁的情感,卻忽然遷就於現實,既然會遷就現實,卻在人老珠黃與表哥重逢時,又忽然愛的死去活來(書中歲月的心路轉折,感覺十幾年就像十幾天一樣),因此我讀完本書的評價是:文詞優美,稍遜蘊藉。


至於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之前讀過他的散文,實在很喜歡。《這些人,那些事》與《台灣念真情》,就我個人而言,是白描的範本。眾所皆知,文本所構成的世界,都是人工物,因此如何能作到造語自然而平淡有味,則需要功力。早些年的子敏也是如此,可是他給我的感覺是:在搖椅上拿著一本書、沏上一壺茶的長輩。但吳桑不是,他給我的感覺是住在你隔壁的歐吉桑,會很自然的碰面,很自然的閒話家常。每次我看完他的書的感覺是:人情練達即文章。

章詒和的作品則不然,我是從他的《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看起,看過了《往事並不如煙》、《伶人往事》、《總是淒涼調》等作品(以上為自購)。一直很喜歡他的作品,因為沉鬱悲壯。照說應該是國破家亡,但章家及一群人,竟然是被"新中國"弄到家破人亡,就連康有為之孫女也不例外。這場由毛澤東所導演的悲劇,迄今為止,我看過大陸許多作家、學者,除了稍微批判過毛澤東外,對於幫凶與丑角(四人幫、林彪力外),幾乎能遮掩就遮掩,並含糊一句:這是時代悲劇。章大姊應該認為這種說法是個屁,火力全開。難怪大陸當局會受不了--受不了的未必是政治人物,最大不爽的,應該是御用文人...,章大姊一一揭破他們的假面具,說他們那時候的軟弱、出賣等行為啊!!但只有批判未必是好文章,作者雖以筆為武器,但字裡行間流露出古典的滄桑外,更重要的是,是一種悲憫。

但以文筆而言,我個人衷心的希望章大姊應該作中國的山崎豐子,而不該做現代王充,甚至不必非得要王曉波或是李敖,只要能關照社會,無負初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