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3 19:02:49賴博瑞

首圖「新讀者」主張



圖源:新北圖時尚閱讀心主張

1.  同理的:不死賴在圖書館,在商家都打烊之後。

2.  優雅的:不使用還書箱,在我確認這個動作不會傷書之前。

3.  愛惜的:不使用通借還服務,在我確認中間程序不會傷書之前。

4.  尊重的:不以飲食佐讀,在我確認書不會被咖啡漬餅乾屑汙損之前。

5.  學習的:不依賴館方將還書上架,當我有空物歸原位之時。

 

隨著科技的發達,圖書館開發了許多「便民」的服務,仔細檢視這些服務,幫讀者「省時」的同時,也給了讀者太多「不再到館」的藉口,於是有館拿東牆補西牆,欲用開放時間的延長,甚至東施效顰,模仿書店24小時開館,來增加到館率,向電書時代證明實體圖書館仍須存在。


不夜城的光害對環境造成汙染,不夜館除了需花費更多的水電空調等能源,也跟它標榜的綠建築目的相悖,若再配置管理人力,「夜間工作加給制」不但是筆不小的公帑支出,人員的健康警訊還建立在首長力捧的「創新服務」、使用者鼓掌的「特殊需求」下:外電報導都指出,長期工作輪班加速腦力衰退,何況是專職夜班者。工商業、醫療業等三班或不夜的工作型態有其經濟、社會上的必要性,但圖書館24小時營運的必要性在哪裡,我實在看不出來。有個前車之鑑是,位於南陽街的墊腳石書店許昌門市,曾在2010年以宣稱不打烊風光開幕,卻在不知何時悄悄將營業時間調回正常。

目前可知的24小時書店,敦南誠品是傳奇,愈夜愈熱騰,2008年跟進的中壢墊腳石,火車站在附近,不打烊至今已有6年,推測地點是未熄燈之利基,但不知實際營業狀況如何。或許,我們也可以樂觀地預期,地處臺藝大、亞東醫院、捷運站旁的公圖,也有不閉館「試辦」成功的可能。


還書箱的設置,源於讀者到館還書時已閉館,以箱代人接收圖書資料,後來演化成不用到館也可以還書,再讓館方另出人力把書取回,例如南市圖安定分館在三個7-11門市設置還書箱。書箱的型式,RFID系統式的還好,還書會順這著感應軌道或平台緩降至安全區塊;而在非使用RFID系統館,就一簡易的單口方櫃,這種還書箱,愛惜公物的讀者,會把書包在袋子裡投入,降低書們裸身入箱時因為與箱底距離過大、他書書口交錯等因素造成的傷書率,不愛惜公物的讀者呢,箱口明明貼有光碟等亦損資料勿入標示,偏偏圖個方便硬要丟進。在每週平均5天圖書館都開到晚上九點,還期將屆無人預約可續借的現在,我實在不知道,讀者抽不出時間到館好好還個書的困難何在。


通借通還制的實施,便於各分館館藏資料互通有無,減免讀者在各分館間奔波借還之苦,尤其是在讀者無自有交通工具,各分館不在所居社區裡時。這個制度造福讀者無疑,也反映圖書館流通系統和思維的進步。但別忘了,整個都市的交通運輸系統也在進步,捷運線一路路開通,YouBike在各節點間穿梭,還有哪個分館是到不了的地方?那麼空間改善後的各公圖分館,值不值得讀者「浪費」時間造訪?從客觀上看,這個制度特別是在架預約的部分,其實養著一批從來不去或沒有能力在圖書館書架上尋書的使用者,他們將會是一旦圖書館倒店也不會覺得惋惜的無情客戶,圖書館員之於他們,只是幫忙找書、理書、送書、借還書的小廝,不,在連取預約書或通借書都自動化後,館員就像銀行行員一樣,ATM有問題取不到款時才不得不親近的對象。

不過上述情景或為時勢所趨無法避免,主張盡可能不假手館方,自行一般借還書的原因,主要是通借還的書,從架上到手上或從手上到架上的過程,充滿許多對書額外的損害,包括橡皮筋的綑綁、單據的黏貼、死命塞進運書箱的外力,甚或直接當球丟來拋去等等。經過通借還的圖書資料,折舊率一定比未經者高,館方或可歸之為業務常態,卻也不能不正視紙書愈來愈需要得著愛護,否則將無法復生的現實。老貓「現在應該開始典藏否則可能會消失的翻譯書」一文的擔心聚焦在翻譯書和將之數位化,巧不巧,圖書館高借閱率或書店排行榜上的書,似也以翻譯書居多,即便不是,這種擔心擴及所有紙書也無不可。可能有人會說,只要把紙書通通變成電書就好啦,館藏並未消失,紙書損毀了還有電書,這種好野人的口氣,幾乎置貧富不均、數位落差極大的社會現況於不顧。當超商開始以媒體機服務家裡沒電腦沒網路的求職者找工作時,公器圖書館所提供只為多數人忽略少數族群基本需求的服務,極其不公。這則請求職者到超商找工作的新聞一出,我第一個念頭是:那我們遍佈各區的公圖在作什麼,推出一堆光鮮上報的新新服務,公圖的基本功能之一卻消逝了嗎?


老是想把圖書館空間跟飲食空間「複合」在一起,製造浪漫悠閒氣氛的圖資學者專家,大概很少閱讀借自公圖的書吧,所以他們從來不會因為讀到一本鼻屎黏在封底,或大半本書頁被濺濕過而皺得發黃,或從中掉出一根鱈魚香絲的書,而生氣,而對鼓勵讀者「書香伴著飲點香」期期以為不可。這是個不用爭辯的老問題,典範如誠品,即使新書和零嘴擺做堆,飲食空間和商品空間還是有所區隔,而防盜門上禁止飲食的標示,也貼得清楚明白。我們使用圖書館珍善本室時,不僅翻閱館藏要帶手套,連呼吸都得小力些;公圖今日的一般館藏,未必不是是明日防潮箱裡的特殊珍藏。個人細心呵護私有書冊的方法,有另外買件書衣套上去的,有用書籤代替摺角記號的,這是對書的尊重;確保所借圖書不因一個不小心受損,或誠實擔起嚴格的損害賠償,則是對公物的必有的尊重,是一種必要的基本公德。


臨櫃還的書,除了正好為他人預約書或他館書,否則櫃檯在手續完成後收下,或請讀者將之放在附近書車上,待積聚到一個量再由館方無論是館員還是志工歸到架上去,目的是怕讀者沒有能力把書放回正確位置,造成下一個讀者的不便,而讓路過讀者看看現在人家都在讀哪些書,進而提高其周轉率,只是附帶效益。可是會從架上找出目標圖書的讀者,一定也會把書按號擺回去,如果不會,可以學 (不管是傳統式或QR Code式的尋書方法),在圖書館還沒有全面RFID化、只靠機器手臂逡巡閉架書庫取放圖書之前。父母在家裡教孩子生活習慣時最常講的把東西如玩具收回原位,沒理由長大了、在外頭,就不必記得、不用守規。


顧客至上、服務掛帥的普世價值,讓我們常問圖書館為讀者做了什麼,提供了什麼新穎、便利的服務?但在接受這些服務之餘,作為一個現代新讀者,我們能不能用對等的善意和體恤,問問自己能為圖書館做些什麼?那怕只是提早個十分鐘,把孩子拖出來滿地擺的書,整理好放回書車上,或者,離開自修座位時,將橡皮擦屑順便掃進衛生紙拿到垃圾桶去丟,這種小事。


「沒時間」不是藉口,尤其我們把省下來的時間都花在無意義地掛網、手遊,得了資訊焦慮症還不自知的時候。



2104.11.13 南市圖安定分館【全國首創!線上預約‧超商取還書 (市圖分館擁有獨立網站,也算少見,或應新服務而生)

上一篇:館中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