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神手:亞歷山大岱斯普拉 Alexandre Desplat
從1985年侯貝葛地基揚(Robert Guédiguian)的《Ki lo sa?》開始,亞歷山大岱斯普拉就註定一步步成為現今影壇配樂好手,他的伯樂是法國名導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從歐迪亞的首部長片《見人倒下》(See How They Fall, 1994)到最近的《烈愛重生》(Rust and Bone, 2012),無一不由岱斯普拉操刀配樂,讓他屢次入圍並獲得兩座凱薩獎(還有一座是以《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a.k.a. The Ghost Writer, 2010)),其中以《我心遺忘的節奏》(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2005)獲得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配樂銀熊獎,更開啟他在國際配樂界的輝煌生涯。
他質量兼具的神手堪稱影壇傳奇,一年作品可高達十部以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the Pearl Earring, 2003)令他首度跨出法國,入圍金球獎、英國電影獎和歐洲電影獎;《靈異緣未了》(Birth, 2004)的精采樂章受到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的提及青睞;2005年後,他開始密集接下法國片之外的邀約,以《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2006)首度入圍奧斯卡並獲得歐洲電影獎、《愛在遙遠的附近》(The Painted Veil, 2006)首度獲得金球獎;為李安創作的《色│戒》(2007)還讓他來台拿了一座金馬獎。
成名卻不忘本,他仍然穿梭於世界各地和法國的電影,以《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8)、《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 2009)和《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2010)連續三年再度入圍奧斯卡,雖然都鎩羽而歸,仍令他風光至極,尤其還以《王》獲得英國金像獎及葛萊美獎。以《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10/2011)上下集為該系列劃下配樂完美句點
英美歐名導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和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都已視他為御用配樂,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亦邀他連續為克隆尼自導或自製的電影作曲,他因而再以《亞果出任務》(Argo, 2012)第五度入圍奧斯卡,然而同一年他還有《月昇冒險王國》(Moonrise Kingdom, 2012)、再獲凱薩獎的《烈愛重生》和《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等精采作品。2007年來他從未間斷獲得世界原聲帶獎提名、四度獲得年度配樂作曲家、兩度獲得年度原聲帶。
剛完成克隆尼的《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2013)和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正在進行《法蘭西組曲》(Suite française, 2014)和《哥吉拉》(Godzilla,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