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23:20:01喬治鎊
這裡,哪裡? Here and There
這裡,哪裡? Tamo i Ovde (Here and There) (Darko Lungulov, Serbia/USA/Germany, 2009)
這是難得我在今年北縣電影藝術節看的兩部「膠卷」拷貝的其中一部,如果是betacam也還好(但銀幕比例和顏色至少也弄對一點吧),只不過DVD真是慘不忍睹(「徵婚啟事」雖然是修復版沒錯,但放映格式竟是DVD,品質大打折扣),但竟然是免費也不便挑剔,反倒是樓下的學生影展專業多了,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都是放膠卷(但我卻是影展都結束才驚覺錯過,飲恨至極!)。言歸正傳,設在環球的國賓雖然交通不方便,以免費影展來講算是超值設備,而且還放在大廳。
編導達柯朗古洛夫只拍過一部紀錄片,這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可能在紐約生活過一陣子,以親身經歷寫成這部劇本,並在紐約藝術界結交了一些好友,其中當然不乏在本片中客串並獻唱插曲的知名歌手辛蒂露波,和她先生、飾演主角勞勃的大衛松頓,毫無概念的我,事後才發現他們原來有這層特殊關係,也讓露波的驚鴻一撇突然顯得十分合理,大衛松頓漫不經心的氣質也讓我聯想到比利鮑伯松頓,但他們是不是親戚反而就難以查證了。
勞勃是一個潦倒的紐約音樂家,孑然一身的他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牽掛的,只剩下渾渾噩噩地繼續謀生下去,直到他遇到來自賽爾維亞的新移民布蘭柯,願意給他一筆錢,只要他前去賽爾維亞和他的女友假結婚後帶回美國,起初嫌麻煩的他,在現實狀態的考慮下還是答應了。到了首都貝爾格勒後,他住進布蘭柯的家中,布蘭柯毫不知情的母親蘿絲和勞勃從客氣到熟識,文化差異馬上就隨著彼此心中的悸動消失無蹤。
朗古洛夫運用幾個紐約與貝爾格勒的跳接比對,有時我以為還在紐約,卻其實是貝爾格勒,突顯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其實都不如所有人想得那麼不同,唯一讓地方不同的就只是人而已,勞勃帶著相當濃厚的紐約客疏離態度來到異地,貝爾格勒的居民卻是截然不同地談笑風生並熱情以待,當勞勃在貝爾格勒過著比在紐約更愜意的生活時,鏡頭帶到在紐約禍不單行的布蘭柯,更有一股強烈的諷刺感。
「這裡,哪裡?」讓我聯想到內容相似的「幸福來訪時」,只是「這」少了批判社會制度的沈重,多了更雲淡風輕的詼諧,最後必須完成任務回到紐約的勞勃,雖然帶著惆悵離開貝爾格勒,他用現學現賣的賽爾維亞文,留給蘿絲的一句話,似乎預告著什麼,但不論留給觀眾想像的後續發展如何,他木然地看著這座住了大半輩子的城市,讓他看見人生曙光的,卻是他只拜訪了短短幾天、並遠在世界另一端的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