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師導演:奧利佛史東 Oliver Stone
作品數:19+4(紀錄長片)
主題:政治、社會、歷史、戰爭、暴力、救贖
影響:布紐爾、高達、作家約瑟夫康拉德、歌手喬治哈里遜
啟蒙電影:「斷了氣」
大師之作:「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誰殺了甘迺迪」和「白宮風暴」
地雷之作:無
你可以再看一次:「上錯驚魂路」、「挑戰星期天」和「亞歷山大帝」
你可能沒看過:80年代的作品
得獎紀錄:兩屆奧斯卡、美國導演公會獎最佳導演(「前進高棉」和「七月四日誕生」)、奧斯卡、金球獎、美國編劇公會最佳改編劇本(「午夜快車」,僅編劇)、柏林影展銀熊獎、英國電影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前進高棉」)、三屆金球獎最佳導演(「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和「誰殺了甘迺迪」)和最佳劇本(「七月四日誕生」)、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劇本(「前進高棉」)和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閃靈殺手」)
萬眾期待進行中:無
最愛用演員:西恩史東(11部)
可能只有真正參與越戰的導演,才拍得出這場戰役中的殘酷和身在戰場上的心境,麥克西米諾的「越戰獵鹿人」、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和庫柏利克的「金甲部隊」都是越戰電影的經典,但奧利佛史東的「前進高棉」和「七月四日誕生」可能才真正令他的同袍們感同身受。
勇於批判的史東,在描述美國企圖掌控南美國家的「突破煉獄」、揭露美國資本主義俗陋醜惡的「華爾街」和反諷美國言論自由受到財團控制的「抓狂電台」中,都在在表達了對偏差社會體制的不滿,以及身為美國人的深度自省,這也是他從參與越戰的經驗中激發出的「耙子精神」。
90年代後,史東開始從歷史探討美國,他藉「門」探究美國文化傳奇人物對時代變遷的影響、用「誰殺了甘迺迪」哀悼美國純真精神的消逝、在「白宮風暴」中以不同角度看美國史上最惡名昭彰的美國總統,同時也有企圖跟上新電影潮流、追求純粹電影藝術的「閃靈殺手」和「上錯驚魂路」,當然也再度以「挑戰星期天」回顧及更新當代美國空洞資本化的犀利批判和觀察。
製作歷時長達四年的「亞歷山大帝」,史東追朔史上最知名帝王亞歷山大的盛世,檢視人類社會制度形成的根源,也呼應當代世界形勢,可惜過高期望和放在群星上的焦點讓史東摔得很重, 或許後來推出的加長導演版能位他扳回一些面子;911事件五週年時推出的「世貿中心」有很好的概念,卻錯放故事焦點,甚為可惜;美國史上唯一以在位總統為主角的「喬治布希之叱吒風雲」推出前令人十分好奇,史東柔和客觀的觀點也相當出人意料,使崇拜他尖銳批判風格的老影迷感到失望。
今年在坎城影展問世的「華爾街」續集讓人懷疑他是否已經腸思枯竭,但從不少的好評看來,他的批判精神似乎重新歸位,老將新秀演技的大車拼也是一大號召;傳言他將執導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偵探片「海灘偵探」(自譯,Travis McGee),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轉型機會,不過他已證實將會先執導他生平第一部音樂劇電影(!),「曼斐斯」是部敘述50年代搖滾發源重地的故事,錯失執導「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良機終獲得補償。「野蠻告白」由「特攻聯盟」的艾倫泰勒強森、約翰屈伏塔等人主演。
長片作品年表:
劇情長片:
1974 佔領 Seizure
1981 大魔手 The Hand
1986 突破煉獄 Salvador
1986 前進高棉 Platoon
1987 華爾街 Wall Street
1988 抓狂電台 Talk Radio
1989 七月四日誕生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91 門 The Doors
1991 誰殺了甘迺迪 JFK
1993 天地 Heaven & Earth
1994 閃靈殺手 Natural Born Killers
1995 白宮風暴 Nixon
1997 上錯驚魂路 U Turn
1999 挑戰星期天 Any Given Sunday
2004 亞歷山大帝 Alexander
2006 世貿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2008 喬治布希之叱吒風雲 W.
2010 華爾街:金錢萬歲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2012 野蠻告白 Savages
紀錄長片:
2003 指揮官 Comandante/Commander
2009 邊境之南 South of the Border
2012 冬天的卡斯楚 Castro in Winter
2014 我的朋友雨果 Mi Amigo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