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7 18:54:10喬治鎊

第400篇專題─最近20屆坎城影展十大遺珠

為了慶祝本台文章達400篇,配合現正如火如荼進行的坎城影展,這篇專題將選出最近20屆坎城影展的十大遺珠(1990-2009),這裡專指在正式競賽項目完全沒獲獎的影片,不分名次以年份順序排列。


「紅色情深」1994年在坎城的首映紅毯上,從左二起:尚路易區提釀、伊蓮雅各和奇士勞斯基

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Rouge (Three Colors: Red) (Krzysztof Kieślowski, France/Poland, 1994)

奇士勞斯基賽前最被看好奪金棕櫚的遺作,完全是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狀態下,敗給「黑色追緝令」,關於這項遺憾我應該已經提過不下一次了,我相信不論過多久,本片都將永遠會是金棕櫚的最大遺珠之一,男女主角尚路易區提釀和伊蓮雅各也是遺珠,攝影和配樂也至少能得高等技術大獎。




流雲世事 Kauas Pilvet Karkaavat (Drifting Clouds) (Aki Kaurismäki, Finland, 1996)

芬蘭黑色喜劇大師阿基郭利斯馬基的這部作品,透過一對失業而到處兼差的夫婦,延續他用諷刺卻寫實的角度看待蕭條社會,當年成為遺珠的本片,和林正盛的「春花夢露」一同獲得基督教評審團的特別提及,六年後,郭利斯馬基的「沒有過去的男人」一雪前恥,獲得評審團大獎,老搭檔卡蒂烏提南也獲最佳女演員。



鐵面特警隊 L.A. Confidential (Curtis Hanson, USA, 1997) 

這部當代警匪黑色經典之作,由商業導演柯提斯韓森和編劇布萊恩海格蘭合作,意外迸出延續美國著名黑色電影風格的火花,當時的卡司可說是一時之選,除了現都獨當一面的澳洲演員羅素克洛和蓋皮爾斯,正紅的凱文史貝西和瀕臨過氣危機的金貝辛格也都沾了本片的光,但當年即使是呼聲最高的「冰風暴」,都敗給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和今村昌平的「鰻魚」。



攻殼機動隊2 イノセンス/Innocence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押井守/Oshii Mamoru, Japan, 2004)

當年為了看這部續集,我硬是要先看第一集,而在經濟拮据的狀況下屈就於VCD,即使品質不佳,我還是深深被該片吸引,而進戲院看的本片更是超越前作地令我印象深刻,本片和「史瑞克2」同時都雙雙以續集片兼動畫片身分空前入圍競賽,雖然有入圍就該高興,但本片的成就確實值得一座金棕櫚。


「2046」人馬2004年在坎城的亮相記者會


2046 (王家衛/Wong Kar-Wai, HK, 2004)

可能是坎城影史上遲到最嚴重的作品,被迫延期放映,拷貝還在最後一秒才到達戲院,王家衛被吵得沸沸揚揚的新作,最後還是得以在坎城放映,但時不我與,連主評塔倫提諾都說若沒有張曼玉,最佳女演員肯定是章子怡,雖然坎城版和公映版據言有所差異,但在技術大獎上也敗給「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就太說不過去了。


「羊男的迷宮」2006年在坎城的首映紅毯上

羊男的迷宮 El Laberinto del Fauno/The Labyrinth of the Faun (Pan's Labyrinth) (Guillermo del Toro, Mexico, 2006)

吉耶莫戴托洛不怎麼亮麗的作品名單,甚至讓本片的入圍看來相當突兀,但在放映後開始累積口碑的本片,雖然沒得到主評王家衛的青睞,卻一路延燒到隔年的奧斯卡季節,在奧斯卡劇本項目擠下在坎城獲最佳劇本的「玩美女人」,戴托洛以本片一雪前恥,開始成為受矚目的導演。


「險路勿近」導演及演員2007年在坎城的映後記者會上


險路勿近 No Country for Old Men (Joel & Ethan Coen, USA, 2007)

和「鐵面特警隊」一樣在坎城失利卻風光入圍奧斯卡的本片,是柯恩兄弟至今評價最高的作品,但可能是評審團真的口味不同,或是念在柯恩兄弟已是得獎常客的份,而將獎項頒給值得鼓勵的新導演,相信柯恩兄弟這回失利也不會太失望,畢竟他們已經有三次最佳導演和一座金棕櫚的輝煌記錄。


「盲流感」2008年在坎城的首映紅毯上


盲流感 Blindness (Fernando Meirelles, Canada/Brazil/Japan, 2008)

「無法無天」的導演加改編自普利茲獎的小說,被過度期待的本片在慘遭批評下敗陣,其實我仍認為本片延續梅瑞爾斯前兩部作品的高水準,精準拿捏整部片的氣氛轉折,尤其是傑出的攝影成功烘托出故事末日般的質感,即使多數人可能不同意,這是梅瑞爾斯的另一部大師傑作。


「與巴席爾跳華爾茲」2008年在坎城的首映,右為導演阿里佛曼

與巴席爾跳華爾茲 ואלס עם באשיר/Vals Im Bashir (Waltz with Bashir) (ארי פולמן/Ari Folman, Israel, 2008) 

和「罪惡之城蛾摩拉」並列呼聲最高影片,但「罪」得了評審團大獎,本片卻是全面撲空,以色列資深導演阿里佛曼以動畫片結合紀錄片的嶄新形式呈現,相當具有劃世紀的創新意義,傳達仇恨及原諒理念的內容亦十分值得深思,幸好隔年的凱薩獎和金球獎都還給本片一個公道。


「胡士托風波」2009年在坎城首映的紅毯上


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李安/Lǐ Ān (Ang Lee), USA, 2009)

看似毫無力道的本片,其實暗藏有著獨特創作理念的大師風範,本來很容易譁眾取寵的題材被處理得恰到好處且簡潔有力,或許它沒有「白色緞帶」那麼戲劇化的風格,也不如「大獄言家」的完美結構,卻是細水長流般地值得細細品味,就像曾被柏格曼公開讚揚的「冰風暴」,本片絕對禁得起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