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6 12:00:36Libertywind

貧窮,不是我的名字

三本有關於乞丐的書

賴東進的「乞丐囝仔」
賴東進家庭因為母親弱智、父親眼盲,幾個兄弟姊妹當中也只有他和姊姊智力正常,貧窮的生活使姊姊被賣入風塵,他則隨著家人四處行乞,白天不停地趕路,前往各地的市集人潮博取同情,或者避免久留一地引起反感,晚上睡在墓園或人家的屋簷下,經常半夜睡醒發現母親或弟弟不見了,因此必須用鍊子將彼此綁在一起,就像窮困一樣形成難以逃脫的囚牢。行乞成長的過程使他多少對於他人抱持敵意,唯在一味女教師的鼓勵之下,使他奮發向上,獲致自己的幸福。

喬治歐威爾 「巴黎倫敦流浪記」
歐威爾一般以「1984」著名,但是在「巴」書有他深刻體會貧窮落魄的生活經驗,出身伊頓公學的沒落貴族,深入下層階級的生活中,深具悲憫和憤世嫉俗的價值觀,提出具體的批判和改革建議,例如,如何讓失業者重回工作崗位,而不是以法律逼迫貧窮者成為流落在收容所之間的遊民,終日疲於奔命。下層階級為提供華麗的服務所做出的沒有建設性、生產性的勞苦工作。他在書中也比較了英國和法國貧窮階級的差異,乞丐、遊民可能只是「失業的英國人」。

蒂娜.潔美「邊緣人生」
講述在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整頓中央車站亂象之前,該站內經常有許多乞丐、蹺家青少年逗留,作者就是其中一人,她在書中形容流浪者如何在車站中和巡警捉迷藏、和毒品、性交易周旋、她的朋友們因為淪落邊緣而慘死,城市角落中溫暖的友情和殘酷的毒品世界,她幾度進出中途之家,從抱持仇恨、敵意、自我放棄,到轉變性情、奮鬥求生,建立新的價值觀。

將這三本書放在一起,因為他們讓我看到不同的世界。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他方」中,描繪年輕詩人將死亡、革命視為一種理想的生命樣態,因為遙遠不可及,而充滿詩意,不若日常生活般的沈重。我也曾經將貧窮視為一種生活價值和態度的體現,覺得自己因為堅持某些信念而貧窮,是值得自傲的事。但是這些和真實的貧窮其實有很大的距離。

在參與社會運動的少年時期,我對於貧窮有諸多批判,認為應該從經濟結構和社會支配進行改革,個人的行善這種從古至今被傳頌的資本主義慈善,展示的富有者對於弱勢者的優越位置,對於改善弱勢者的生活情況卻很難有所改變,不僅在人與人之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亦如是,所有的救濟行為都難以根絕貧窮。但是漸漸地,這樣的信念開始動搖,結構性的階層問題也許永遠也沒有解決的一天,但是我們不時都會遇到行乞的人,我要拿什麼態度來面對對方?期待永遠不會到來的社會改革,還是從今天做起,給自己一個對別人友善的機會。

人人都在不同的場合遇過行乞的人,多數人的反應是「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我給他錢,也不會改善問題。」而低頭不反應、刻意或是不慎做出嫌惡的表情。人們已經習慣對於邊緣人視而不見,但是透過上述三本書,貧窮者在城市邊緣的生活樣態揭露出來,諸多的不堪與酸楚,不僅讓人懷疑「我能夠再拒絕他們嗎?」這並不是給錢不給錢的問題,而是你在面對對方時,所呈現出來的善意和敵意,都可能決定對方未來的人生。

上一篇:哈金—我為你喝采

下一篇:男人的突破

barekly 2009-09-02 23:31:43

每天上下班經過高雄鼎金交流道,3年前偶爾會買串玉蘭花,現在一年都未曾再買了,最早僅一個瘦瘦的中年婦人,後來增加一個老翁,掛一個牌子寫我已70歳;後來又多出一個中年胖婦人,膝蓋一個護膝,走路一跛一跛;一個交流道,一小段路,三人各據一端,最後只好視而不見

Libertywind 2009-09-02 22:44:10

我曾經遇過這種情況。
一個乞討者跪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哀求施捨,
我經過,將車子停好,走過去給一點錢,並且輕聲地跟對方說「路口很危險,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關於你的問題,沒有那個答案是正確答案,
但是我想傳遞給對方的感受是--人心是軟的,這社會還有溫暖。

肚臍安 2009-08-29 16:13:46

好奇,試以您的觀點,看看這樣的景象---
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紅燈,車窗外,出現冒生命危險賣玉蘭花給你的老婦或小童---
給予”善意”,增加,這個危險工作的穩定性?
還是
回應”敵意”,降低,這個危險工作的持續存在?

ㄛ,不是來抬槓,只是好奇您會以怎樣的觀點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