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4 17:13:39布魯斯
學者:不管撤不撤照 新聞局做了壞示範(聯合報採訪紀錄)
這是聯合報採訪後登出的文章。
其實TVBS事件,本來我雖然生氣,但真的沒有主動發言的動機。
生氣,是因為我正是行政院新聞局法規委員會的委員(聯合報本來寫成「行政院法規會」)。新聞局局長表示了這樣奇特的法律見解,社會大眾與法界會不會以為咱們這些法規委員專家學者的法律素養還不如蔡啟芳立委?(人家至少研究到兩點以後,就知道新聞局錯了)
不想主動發言,也是因為我在等著新聞局召開法規會--我還以為「最後」應該還是會召開吧--到時總可以說話的。同時呢...政治熱潮太高的事情,我有點兒猶豫介入,何況我實在沒有很想幫TVBS說話,因為他們的作風我也不是很苟同。
不過當人家主動來問的時候,再不敢說就太沒種了吧。
在法學方法上,我一向不是個形式主義者。在條文有解釋空間的時候,我其實同意可以儘量彈性、目的性的解釋。
但本案一方面條文規定非常清楚(所有支持新聞局的見解,幾乎都沒辦法解釋衛廣法第十條的「直接」是什麼意思;如果對照電信法以及有線廣播電視法的「直接與間接持股」規定後,更無法解釋),「彈性」空間幾乎不存在。
另一方面,立法「目的」其實也正是要縮小打擊面,只管「直接持股」。甚至可以說,「象徵性」的「形式管制」,也就是當初各方立法者(行政院、立法院各方委員)所達成的Deal。在衛星頻道方面,外資的管制實在意義不大。這也是為何許多一向(被認為是)「新聞局之友」的學者(包括前次「換照事件」的審議委員),也都無法幫新聞局說話。因為除了法律外,傳播政策的專家也都應該清楚這個條文與制度是怎麼回事。
所以呢,「形式」與「實質」都不站在行政院這一邊。
**************
學者:不管撤不撤照 新聞局做了壞示範
本報記者羅嘉薇
新聞局認為TVBS股權結構「百分百是外資」有違法之虞,將做出最重可達撤照的處分。對此,身兼行政院新聞局法規會委員的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指出,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條條文很清楚,只要外國人直接持有的股份不超過百分之五十,就沒什麼好談的,硬拗的新聞局才違法。
廖元豪說,新聞局在TVBS連串揭弊後質疑其外資比例過高,是想透過「管資本」為由間接「管內容」,難脫打壓言論自由之嫌。政府以粗暴手段,讓媒體見識到「你有無數的手段可以整我」,不論風波如何落幕,寒蟬效應已經產生。
以下是廖元豪的訪談,以第一人稱記述:
法規委員未被諮詢
我是行政院新聞局法規會委員,但在整起事件中,卻從未被諮詢。這很明顯是一個條文的解釋問題,而且「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條以前曾做過解釋,照理講,要變更新的解釋,至少應請法規會委員來討論一下,但新聞局從來沒有問。
就法論法,其實這事很簡單,條文沒有太多解釋的空間,新聞局卻這樣硬拗。新聞局一直講外資外資,可是這個條文不是規定「資」,而是規定「身分」,只要「外國人」「直接持有」的股分不超過百分之五十,那就沒什麼好說的。
當初立法是有意要這樣的。在我們的法制裡,「有線廣播電視法」和「電信法」有明文管制外資比例,但「廣播電視法」沒有。
回過頭看「衛星廣播電視法」的規定很寬,只要外國人不直接持股超過百分之五十,怎麼轉投資無所謂,因為它管制的理由最弱。
「衛廣法」規定很寬
第一,它不佔土地和電波頻率,不涉及有限資源的分配;第二,雖然有文化帝國主義的擔心,但衛星電視就是跨國的,根本管不到,像ESPN、HBO,都是境外頻道;你要轉成境外頻道,衛廣法第十條根本用不上。
綜而言之,各國對有線電視、電信有外資管制,但對衛星電視管制就少很多了。像美國,對衛星頻道業並無執照制度,衛星節目要在有線電視台播,才會被間接管到。
九七到九八年我正好在經建會,負責亞太電信和媒體中心的規畫,衛廣法立法時,基本想法就是開放外資,但有人認為不妥,最後拉鋸的結果,才變成有直接或間接的設計。
其實政府在意的是內容。的確,傳播研究多少顯示媒體的資本結構和內容有關,但對內容的恐懼,牽涉到言論自由的問題。政府根本不該管人民怎麼想,這個管到底有多少正當性?說穿了就是家長主義心態。
政府應該公開資訊
我不贊成大修制度。如果政府真的很擔心資本問題,可以提供各種警訊和公開資訊,例如公布哪些媒體其實是中資或外資,而媒體有義務把股權透明化,讓大家查得到,這樣就非常夠了。
媒體的證照制度沒人反對,但前次換照事件以後,大家在意的是:發放執照的標準和程序是什麼?這是非常大的權力,它可以控制市場,會影響產業的成敗和走向。大家對新聞局的疑懼,來自於它是行政部門的一部份,不是中立的組織。
很多人正擔心新聞局硬幹,即使是違法的,仍要撤照,電視台馬上停播。理論上,事後可以告他,但告贏了,新聞局早就不在了。不管最終撤不撤照,新聞局做了很壞的示範。
【2005/11/07 聯合報】
其實TVBS事件,本來我雖然生氣,但真的沒有主動發言的動機。
生氣,是因為我正是行政院新聞局法規委員會的委員(聯合報本來寫成「行政院法規會」)。新聞局局長表示了這樣奇特的法律見解,社會大眾與法界會不會以為咱們這些法規委員專家學者的法律素養還不如蔡啟芳立委?(人家至少研究到兩點以後,就知道新聞局錯了)
不想主動發言,也是因為我在等著新聞局召開法規會--我還以為「最後」應該還是會召開吧--到時總可以說話的。同時呢...政治熱潮太高的事情,我有點兒猶豫介入,何況我實在沒有很想幫TVBS說話,因為他們的作風我也不是很苟同。
不過當人家主動來問的時候,再不敢說就太沒種了吧。
在法學方法上,我一向不是個形式主義者。在條文有解釋空間的時候,我其實同意可以儘量彈性、目的性的解釋。
但本案一方面條文規定非常清楚(所有支持新聞局的見解,幾乎都沒辦法解釋衛廣法第十條的「直接」是什麼意思;如果對照電信法以及有線廣播電視法的「直接與間接持股」規定後,更無法解釋),「彈性」空間幾乎不存在。
另一方面,立法「目的」其實也正是要縮小打擊面,只管「直接持股」。甚至可以說,「象徵性」的「形式管制」,也就是當初各方立法者(行政院、立法院各方委員)所達成的Deal。在衛星頻道方面,外資的管制實在意義不大。這也是為何許多一向(被認為是)「新聞局之友」的學者(包括前次「換照事件」的審議委員),也都無法幫新聞局說話。因為除了法律外,傳播政策的專家也都應該清楚這個條文與制度是怎麼回事。
所以呢,「形式」與「實質」都不站在行政院這一邊。
**************
學者:不管撤不撤照 新聞局做了壞示範
本報記者羅嘉薇
新聞局認為TVBS股權結構「百分百是外資」有違法之虞,將做出最重可達撤照的處分。對此,身兼行政院新聞局法規會委員的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指出,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條條文很清楚,只要外國人直接持有的股份不超過百分之五十,就沒什麼好談的,硬拗的新聞局才違法。
廖元豪說,新聞局在TVBS連串揭弊後質疑其外資比例過高,是想透過「管資本」為由間接「管內容」,難脫打壓言論自由之嫌。政府以粗暴手段,讓媒體見識到「你有無數的手段可以整我」,不論風波如何落幕,寒蟬效應已經產生。
以下是廖元豪的訪談,以第一人稱記述:
法規委員未被諮詢
我是行政院新聞局法規會委員,但在整起事件中,卻從未被諮詢。這很明顯是一個條文的解釋問題,而且「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條以前曾做過解釋,照理講,要變更新的解釋,至少應請法規會委員來討論一下,但新聞局從來沒有問。
就法論法,其實這事很簡單,條文沒有太多解釋的空間,新聞局卻這樣硬拗。新聞局一直講外資外資,可是這個條文不是規定「資」,而是規定「身分」,只要「外國人」「直接持有」的股分不超過百分之五十,那就沒什麼好說的。
當初立法是有意要這樣的。在我們的法制裡,「有線廣播電視法」和「電信法」有明文管制外資比例,但「廣播電視法」沒有。
回過頭看「衛星廣播電視法」的規定很寬,只要外國人不直接持股超過百分之五十,怎麼轉投資無所謂,因為它管制的理由最弱。
「衛廣法」規定很寬
第一,它不佔土地和電波頻率,不涉及有限資源的分配;第二,雖然有文化帝國主義的擔心,但衛星電視就是跨國的,根本管不到,像ESPN、HBO,都是境外頻道;你要轉成境外頻道,衛廣法第十條根本用不上。
綜而言之,各國對有線電視、電信有外資管制,但對衛星電視管制就少很多了。像美國,對衛星頻道業並無執照制度,衛星節目要在有線電視台播,才會被間接管到。
九七到九八年我正好在經建會,負責亞太電信和媒體中心的規畫,衛廣法立法時,基本想法就是開放外資,但有人認為不妥,最後拉鋸的結果,才變成有直接或間接的設計。
其實政府在意的是內容。的確,傳播研究多少顯示媒體的資本結構和內容有關,但對內容的恐懼,牽涉到言論自由的問題。政府根本不該管人民怎麼想,這個管到底有多少正當性?說穿了就是家長主義心態。
政府應該公開資訊
我不贊成大修制度。如果政府真的很擔心資本問題,可以提供各種警訊和公開資訊,例如公布哪些媒體其實是中資或外資,而媒體有義務把股權透明化,讓大家查得到,這樣就非常夠了。
媒體的證照制度沒人反對,但前次換照事件以後,大家在意的是:發放執照的標準和程序是什麼?這是非常大的權力,它可以控制市場,會影響產業的成敗和走向。大家對新聞局的疑懼,來自於它是行政部門的一部份,不是中立的組織。
很多人正擔心新聞局硬幹,即使是違法的,仍要撤照,電視台馬上停播。理論上,事後可以告他,但告贏了,新聞局早就不在了。不管最終撤不撤照,新聞局做了很壞的示範。
【2005/11/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