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4 13:45:51

雪茄從古巴飄香世界的曆史

雪茄從古巴飄香世界的曆史
  1492年,當遠征古巴東部淘金的克裏斯多夫,哥倫布號的兩名水手向船長敘述看到當地人“狂抽濫吸”雪茄之時,臉上卻帶著幾乎難以置信的表情。那次曆險,對于這些歐洲人來說既未探得財寶,也沒找到金子,最大的收獲倒是不經意間發現了對男人來說更富力量象征的雪茄。

  他們看米禮盒見當地人常銜著一支燃著的小棍,內有某種藥草能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後來才得知,這是用一張樹葉將藥草卷在其中,點燃一頭,吮吸另一端。其感覺到底如何?用當地人的話來說,簡直是“忘乎所以,美若神仙,不忍釋手”。來自歐洲的探險者當時對這種“噴火吐霧”的行爲倍感驚奇,但卻還是喜歡上了這東西。

  雖然後來在西班牙有人因沈溺于這一“魔鬼的嗜好”而被政府監禁,但雪茄的魔力卻依然是無與倫比的。一根厥狀並不顯眼的細小玩意兒,最終甚至會成爲開始只吸煙鬥的煙草鑒賞家們自身也難以抵禦的誘惑。繼西班牙之後,古巴成了最具名望的雪茄大國。由于美國對哈瓦那的長期禁運,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開始采用古巴的煙種種植出了屬于本國的一流雪茄。富有戲劇性的是那些愛吸古巴雪茄的美國海關人員卻依然在回程旅客的箱底例行公事地檢查是否藏匿著不准入境的Cohiba品牌的雪茄。同時,美國的瘾君子卻經常在吞雲吐霧之際悠然地眯逢著眼睛,享受古巴雪茄Cuban Montecristo#2的那份醇香。

  這種芬芳奇妙的享受所帶來的樂趣已經造就了幾個世紀的雪茄信徒。1823年曾流傳過一首出自拜倫之手的贊美雪茄的詩,通篇大意就是“給我一支雪茄,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求”。拜倫雖是著名詩人,但也是一名出身于英國貴族世家的錦衣玉食者,對雪茄遂有不同凡人的吟詠。

  美洲的印地安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吸煙者。在公元432年印地安人的建築物中,就有吸煙的浮雕。他們把煙草葉子扔在火上,用一根長管子吸吮上面冒出來的煙霧。

  雪茄是遠征新世界(美洲)的西班牙人在1600年前後引進到歐洲的。從瑪雅文中的Sid'ar(吸煙)一詞演變成西班牙文cigar(雪茄)。再進而成爲現今的英文外來語cigar。在西班牙人以及後來在其他歐洲人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幾乎成了財富的象征。1788年德國漢堡首先生産和銷售用大張煙葉包卷一束經烤制而成的雪茄煙。

  西班牙塞維利亞地區的乞丐把拾來的雪茄煙蒂用紙重新包裝,稱爲香煙,以過瘾;1873年發生經濟危機,中産階級中的一些比較有錢的人也抽起了香煙;1843年法國煙草公司手工生産了用薄紙卷制的香煙;1853年,古巴首先開設香煙廠,大量生産香煙。

  明朝時煙自呂宋傳入我國。明《露書》雲:“呂宋國有草淡巴菰,名日金絲,醺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氣,搗之可毒頭虱。初漳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也種之,反多于呂宋。今處處有之,不獨閩矣。”漳人當系福建漳州居民。光緒二十八年紙煙或卷煙由外洋輸入中國,上海遂有英美煙草公司,就地制造,而旱煙、水煙逐漸淘汰。

到20世紀20年代,香煙的銷售量超過了雪茄的銷售量,而且從那以後,人們對香煙的需求穩步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煙開始流行,挾著比雪茄便宜許多的香煙大有取代雪茄之勢。雪茄制造廠推出成本較低的機器卷制的雪茄以爲回應。在經濟大恐慌時期(1929年),雪茄煙的售價已大幅度的降低。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再一次的降低了雪茄的售價。但是雪茄曆史上最大的風暴應該是在1959年卡斯特羅推翻了原來的Bautista政府,將古巴帶往了共産主義開始。在70和80年代的反煙、拒煙運動時,雪茄被打入冷宮,再也受不到任何人的青睐。而在中國,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國內的手卷雪茄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特別是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後,人們對雪茄煙的需求量已明顯的減少了,中央大部分領導人從此改抽紙煙,而爲主席卷煙的“132”小組也正式宣布解散。

  90年代的美國,雪茄又再度的興盛起來,許多名人、政客甚至一般的大衆,都再一次的發現了雪茄所帶來的樂趣。雪茄制造廠好整以暇的向人們推出他們的産品,而來自多明尼加、尼加拉瓜和牙買加的雪茄大有挑戰古巴雪茄品質的實力。在今天,全世界的雪茄商店、煙草商也再度恢複了生氣。90年代是雪茄複興的年代,也是所有雪茄愛好者值得興奮的年代。

  梁實秋在《吸煙》一文中寫道:“我父親是飯後照例一支雪茄,隨時補充紙煙,紙煙的鐵罐打開,嘶的一聲響,先在裏面的紙簽上寫啓用的日期,藉以察考每日消耗數量不使過高。雪茄似飛艇,尖端上打個洞,叼在嘴裏真不雅觀,可是氣味芬芳。”

  至于雪茄有何著名品牌,看來無關緊要。雪茄講究儲藏,一般均存放在木盒內,以免跑味。高檔雪茄之木盒喜米禮盒制作尤爲制作尤爲精致。紙煙重品牌,雪茄重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