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3 16:19:16威利

「國民生活環境」比「公投正名」重要!!

經濟日報社論
改善國民生活環境刻不容緩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1647757.shtml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代表民眾整體生活水準的「國民生活指標」。該指標與一般通用的國民所得統計指標不同,後者祇是將可以金錢衡量的各項生產、所得、消費、投資、貿易等等經濟活動納入,其最終計算結果所獲得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每人所得,代表一國經濟實力、生產力與人民所得水準。而所謂「國民生活指標」,除涵蓋後者用金錢衡量的GDP、每人所得或可支配所得外,還有許多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如失業率、人身健康、安全、生活環境、文化休閒等等,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祇要是與「人」生活活動安全有關的各項指標,均予納入綜合而成。如就國民個人而言,國民所得統計的「每人所得」及其變動,祇是代表國民平均「所得」水準之高低變化;而「國民生活指標」的變動,則代表國民「生活」水準上升或下降,不僅包括量,也包括質的變化,更考量負面因素的影響,是最足以代表「國民生活」變化的指標,也最應作為考核政府施政成敗的依據。

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國民生活指標」,共包括55項統計系列,分成九大類;每類涵蓋五至八項系列,用加權平均法編成各類指標,充分揭露國民生活水準的各個層面。可能因權數取得困難,主計處並未將九類指標,再加彙計編成「國民生活綜合總指標」,讓國人一目了然近年我國「國民生活水準」的變化。不過,我們也不妨以簡單算術平均法,加以整合編成「綜合總指標」,做初步觀察。將主計處所公布的民國81年至91年九大類指標綜合後,發現台灣「國民生活水準」自82年開始微幅上升,至88年政黨輪替當年達到高峰後,近三年來即每下愈況,去(91)年創近十年來新低。

再分就九大類指標來觀察,91年與88年比較,九大類指標中,僅環境汙染有改善、社會參與有提升,其餘七大類均下降,與前述初步「綜合總指標」觀察結果相吻合。

在七大類下降的指標中,以「經濟安定」降幅最大,其所涵蓋的五項系列,僅消費者物價指數有所緩和,其餘四項包括每戶可支配所得、GDP、高低所得差距與失業率,91年指標均較88年顯著惡化。這也是近年來我們一再呼籲執政當局改善投資環境、提高經濟動能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生活與健康,包括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學習生活與健康四大類。而其所涵蓋的25項系列中,指數下降的高達15項,致使四大類指標全面下滑,顯現近三年來國人的生活與健康,都在惡化中。

第三是安全與文化休閒兩大類指標微幅下降,不過安全指標中的刑案發生率、刑案破獲率、人身傷害受害人口率,均顯著惡化,對社會治安所造成的傷害,仍不能忽視。

根據主計處所公布的「國民生活指標」,雖已顯現三年來國人生活水準是每下愈況,但仍有下列幾項因素並未考慮。如三年來失業人口與波及人口、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人口,以及賦閒在家人口大幅增加,估計自88年的100萬人,目前已增至160多萬人,增幅高達60%。對家庭生活所增加的實質負擔與心理壓力,豈是失業率上升單項指標所能涵蓋?還有衛生署日前公布最近一項調查,國內15歲以上人口中,8.9%有中重程度憂鬱症狀,約有160萬人;身心障礙人數83萬人,這240多萬人絕大部分是65歲以下人口,這又豈是健康類老人健康不佳比率所能代表的?在學習生活類中,國中小學師生比有顯著改善,但是大專及研究所,平均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近年來迅速上升,而且超過中小學老師所教導的學生數,誠屬一大諷刺。顯然近年來大專院校的擴張,量確實增加,但教學品質是否改善,是一大問題。主計處所公布的「國民生活指標」如將以上因素納入,則其下滑的幅度可能更大。

國民生活指標的急遽惡化,顯示政府努力營造一個安全、健康、融洽與愉悅的生活環境,已刻不容緩;而且要與投資環境改善同步進行,方能善盡政府應有之職責。

【2003/10/3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