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7 17:12:07威利

大學評鑑:看看美國怎麼做吧!!

2003.10.24 中國時報
借鏡美國大學評鑑作法
邵玉銘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102400200,00.html

教育部對國內一百多所大學院校進行評鑑,學術界之反應可謂一片譁然。一些美國大學教育評鑑作法可供國人參考。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期刊公司每年對美國大學作出評鑑並出書銷售,其結果雖有時引起爭議,但其權威性現已為各界接受。它將大學區分為大學部門與研究部門,原因是大學部門授予學士學位,屬於基礎教育,各校性質與作法相差不遠,可用一些客觀並可量化的指標來評鑑。但研究部門則追求專門或尖端知識,必須由同性質院所之資深同儕根據專業學識及經驗給予主觀之相互評比,始謂公允。

該公司針對大學部門之評鑑,又將大學酌分為三類:一是全國性大學,指授予包括博士學位之大學;二是小型文理(liberal arts)學院,只授予學士學位,學生人數在二千人上下;三是區域性或專業學院,如藝術及表演訓練學院等。限於篇幅,本文只介紹全國性大學之評鑑。此一評鑑項目共分為十五項,可歸納為六大類:一、學術聲望或同儕評價:以調查表格寄給校長、教務長、入學許可部主任,用以評比各校。二、畢業率與續讀率排名:學校教育的優劣與學生的畢業率與續讀率成正比。三、教師資源:包括教授學歷、薪資、師生比率、專任教授比率。四、強調小班制:評鑑排名前十二名之大學,七○%以上的課程的學生人數都在二十人以下。五、學生的優越性:包括學力測驗成績、新生高中畢業成績屬前一○%之比率等項。六、學校對學生的資助能力:學校對每個學生提供的服務,包含教學、研究及其他支出。依此,美國二○○二年排名前十名大學為: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州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賓州大學、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芝加哥大學(後三者同名次)。

大學研究部門之院所則分為兩大類:一是專業學院,共計五個:商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法學院及醫學院;二是一般授予博士學位的各學門研究所。對第一類專業學院,其評鑑標準主要是根據學者群與專業人士群的意見:學者群為此類學院的院長、課程規畫負責人、資深教授;專業人士群則為在此實務領域中具相當聲望之人士,譬如法學院其專業人士為律師、商學院則為公司行號的雇主。

對於授予博士學位之各學門研究所之評鑑,將各學門分類如下:人文學(如文學、史學)、一般科學(理化、生物、電腦、地理、數學等)、社會科學(經濟、政治、心理、社會)等類。評鑑針對系所主任及研究部門負責人作問卷調查,每人對每一研究所有一至五分的給分範圍,此一評鑑問卷回收率平均為四○%。

上述美國大學評鑑對不同性質或類型大學,是以不同標準作出不同類別評鑑,一次同時公布,並出專書以供各界參考。此次教育部公布的評鑑項目僅為一項,而此單項評估又只根據論文發表(SCI+SSCI+EI)的總數,由於不包含教授出版的中英文書籍以及以中文發表的論文,怎能公允?且在未取得各大學院校的共識下,遽然將單一項目(且又數據項目不全)評鑑結果公布,引起反彈,幾可預測。此外,教育部所說共有十二項評鑑項目之結果如能一次公布,全國大學院校各有所長,應可各擅勝場,如此各校較易接受此一總評鑑。

根據以上所述,筆者建議教育部應先對全國大學院校區分種類,例如全國性大學、科技大學、藝術院校、師範院校等。再者,對大學部門採客觀可量化的評鑑標準;對研究院所採同業間互評的評鑑標準。但評鑑標準的細目為何?我國與美國國情不同,教育部應和各公私立大學的相關負責人作深度溝通,由於每種標準各有利弊,不可能作到百分之百公平,但透過民主的討論與表決機制,應可確立各項評鑑之標準與方法,然後進行評鑑並作一次之公布。(作者為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