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4 15:20:09威利

智識份子:是Knowledgeable?還是Intellectual?

2003.10.22 中國時報
名家專論 智識分子與知識分子
黃崑巖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102200208,00.html

不知您有沒注意到一個我們常犯的錯誤?老外描述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用的是knowledgeable這個字,他們卻不用這個字來形容一個思路清晰、有教養而又有知識的人,他們用的是intellectual,或是intelligent。如果查查韋氏英英字典,我們會恍然這兩個字所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

相比之下,知識分子這四個字,在中文來說有一面倒地強調知識的多寡,而忽略了「知識分子」應該也得有思考的能力、正確的主見與智慧。實際上,中文所謂的知識階級在英文叫intelligentsia,顯示在老外的觀念裡,認為作為知識分子智慧是何等重要,我們卻似乎把它拋開了。中文對這觀念的錯誤不自覺,所以翻譯類似的另一個名詞時,前後無常的馬腳立即表露。看看英文近年來的新名詞intellectual property好了,我們不是把它譯為「智慧財產權」?如果把intellectual譯為知識分子,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譯應該是知識財產權,而不該是智慧財產權,道理甚明。

這觀念的混淆,看起來是芝麻小事,但筆者認為這可是非同小可,它已影響了國內教育的方式,進而波及到社會文化的基質。不說別的,一般人會以為只要腦子裡多裝一些知識,就可獲得知識分子的頭銜,懂道理、增強智慧反而是次要的,這已嚴重的脫離了intelligentsia的本意。這種觀念一盤踞在社會,競相背書以填鴨方式傳授知識的教育形態不成形才怪。這種教育方式已經在國內形成了一個極難擺脫的枷鎖,成了教育改革的大障礙。澳洲的學者Zigas說這世上太多腦袋裡裝滿知識,看起來卻像沒受過教育的人,筆者認為他指的是光有知識而沒有智慧與看法的人,這種人不是intellectual,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我們把intellectual property譯為智慧財產權,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愛因斯坦說過聯想與思考比知識重要。發明東西要運用腦子裡的知識,從構想出發、經過分析、評估、修正、改進、精化而達到發現或發明、接著申請專利,成為智慧財產。這一系列的腦際作業都以知識為材料,以智慧為燃料,把一個腦際的構思成為一個具體的實體或詮釋讓它呈現,所以這權利名正言順地該叫智慧財產。

哈佛大學一位已退休的一般教育院長曾為知識分子下了如下的定義:一、要能作批判性的思考;二、要能對事物分析、判斷、而且又終身學習。這些腦際作業,都要有科學方法的普通知識。專攻文科的人要特別小心,因為他們常有排拒科學知識的傾向;三、知識分子少不了國際觀與歷史觀,視野之寬窄是「知識分子」的函數;四、要懂得利益衝突的意義,操守與行為要能考量倫理道德;五、要在本行有造詣。概言之,知識分子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知識供自己思考分析與做判斷,要有主見與立場。因為知識分子有分析道理而開發新知的能力,而不是只在反芻吐出藏有原型的知識而已,過去的專制國家,尤其是共產政權,對知識分子都極為厭惡而頻予壓迫。

知識分子的真正價值既然在智慧的累積,我數年前在清大演講時,就主張知識分子這個名稱誤導性太大,我們應該用智識分子來取代知識分子這個錯誤的名詞,表示這類人必須智慧與知識兼備。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我們用智識分子這個正確的稱呼,也許更容易引導教育走向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