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4 15:14:04威利

大學評鑑:論文的質與量

論文量比人多 影響指數卻不如人

賴鼎銘/世新大學教務長(台北市)
蔡明月/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系教授兼系主任(新竹市)
http://udn.com/NEWS/OPINION/X1/1632269.shtml

教育部根據國外論文發表數量進行大學學術能量排比,引發軒然大波,造成高等教育機構及研究者極深的傷害。

教育部的主要錯誤,就是強將科學引文索引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論文數量合併,進行台灣百所大學的排比。殊不知,在社會科學方面,台灣能進入科學資訊研究所引文資料庫者其實少之又少,強加在一起,只會讓指標失靈,失去比較的意義。

從教育部公佈這些資料的效應來看,要適應教育部的生存機制,只有廣設理工醫學這些學科才有可能,但這樣的發展會不會讓台灣的學術產生更大的偏態發展?讓台灣幾年前努力透過科學與人文對話的努力再度歸零?

另一個教育部及國科會都必須檢討的,乃是工程索引(EI)變成指標的問題。工程索引並不是引文索引,它只是眾多索引主題中的一種。一個一般性的索引為何會被國科會定為指標,殊為怪異。如果是這樣,美國幾乎各個重要學科都編有索引,如教育索引、藝術索引、心理學索引、社會學索引、甚至物理學摘要、生物學摘要等,為什麼只有工程索引可以變成指標,其他主題的索引偏偏不能?可見當時採納指標時,工程學門主導太深,但這如何能杜其他學門的悠悠之口?

我們想強調,千萬不要只看到發表的數量有多少,更要看看台灣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相對影響指數。教育部應該上網看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去年的科學與工程指標,就知道台灣的整體相對影響指數是零點五二,全世界排名三十二,已落在韓國及香港之後。而排名在台灣之前的一些國家,發表的論文數量都沒有台灣多。可見台灣不應該一味強調發表的量,而更要回頭看看代表「質」的被引用指標。

【2003/10/2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