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2 14:26:25威利

產業評論:招商?招傷?

評論-
招商!招商! 招哪門子的商?
----------------------------------電子時報(黃欽勇/採訪中心) 2003/10/21

 政府動員了經濟部、交通部、貿協,用所有拿得出手的籌碼,吸引了近2,000名廠商聚集台灣,希望以台灣市場的商機,讓外商「捨大陸,就台灣」。表面上,近新台幣2,000億元的投資金額似乎可以告慰國人,但如果我們細看重量級與會者名單,不難發現投資廠商與外商訪客名單玄機處處。

 以電子業而言,由於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成了全球唯一能夠制衡韓商的力量,包括康寧與日本旭硝子等主要玻璃大廠都順水推舟,在招商大會之際,為台灣的招商大計站台。此外,由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依舊前景看好,應用材料、科磊等公司也「不便」缺席。

 然而,這些成績固然與政府的熱情邀約有關,台灣高科技產業在背後所呈現的力量,才是政府「事半功倍」的主因。事實上,台灣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有些新投資原本便是「水到渠成」,有些則需要政府出面整合、背書,才能快速彌補產業鏈的缺憾,而政府對於哪些領域是台灣升級關鍵,也應有更明確的戰略。

 過去多年來,台灣在出口第一、製造掛帥的旗幟下,總是對生產規模較大的公司青睞有加,但近年來在大陸磁吸效應下,我們不再能期待英特爾、摩托羅拉將晶圓封裝測試廠設在台灣。政府著力的重心,應該是能夠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新技術領域。

 此外,政府在跟隨產業主流、搭著產業順風船招商的作法之外,應重新檢視台灣在各個科技應用領域落後全球最新規格的落差,透過將台灣建設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最佳實驗場的戰略思維,引進更多國際級廠商來台構建新的應用平台,那麼台灣廠商便能在自家門口學習到最先進的應用與技術趨勢,極大化台灣的產業發展優勢。

 台灣招商條件與大陸、新加坡大不相同,招商作法更不需東施效顰。台灣本土電子業一年超過900億美元的產值,便是招商最大的號召。台灣商品化新技術的能力,成了歐、美、日廠商、甚至南韓中小型零件廠商擺脫大廠桎梏的最佳合作夥伴。

 深知產業結構的人都會知道,台灣除了支援國際採購大廠設立「技術支援中心」之外,便是新科技最佳的練兵場,政府如果能擺脫「名牌」迷思,不以國際級大廠總裁站台與否,做為招商績效的基本考量,台灣便能實事求是地厚實產業發展根基。

 此次活動中,多的是台灣各縣市的招商廣告,少了台灣本土高科技產業著墨痕跡,而各縣市招商廣告更以「中文」為主,真不知訴求的對象是台灣民眾,還是遠在天邊的各國廠商。

 乍看標題,電子時報似乎對政府的努力不太領情;但細看內容,便知道我們期望的是更具專業能力的新政府。對於政府首次大規模主動出擊,我們表示高度地肯定,有人譏諷此次活動是「大拜拜」,我們則認為不經過學習的過程,如何知道招商的困難、專業,更不會知道台灣廠商在本土投資所做的努力多麼值得大家珍惜。

 基本上,台灣不缺「資金」,缺的是細膩的產業戰略與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