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3 15:07:55威利
這邊還在搞正名 那邊卻已成孤寂
2003.10.12 中國時報
台灣正逐漸成為東亞政經整合的孤兒
中時社論
正當台灣內部正在為中華民國是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該不該催生新憲爭吵不休,甚至南北各辦國慶的同時,在印尼峇里島所舉行的東南亞國協加三(中、日、韓)高峰會剛好圓滿收場。在短短兩三天的議程中,中國與東協簽訂了包括「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在內的三份文件,透過上述文件的簽署,中國實質上已經變成東協的「第十一國」。
中國同時也和日本、南韓舉行「第五次三國高峰會議」,討論三國關心事項和合作方案,並發表網羅十四項內容的「共同宣言文」,除了強化三邊在安保議題上的合作關係,也對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問題,啟動對話機制加以推動。而台灣作為一個缺席者,與這個區域最近唯一發生關係的訊息是,為了彰顯台灣的主權意涵,堅持改用「台灣經濟實體」的名稱尋求與新加坡洽簽FTA,而遭到星國的拒絕,而包括經濟部長林義夫自己都承認,在中共的打壓下,台灣尋求與相關無邦交國家洽簽FTA的工作幾乎已陷入停頓。而今年稍早執政當局還曾高唱入雲的二次南向政策,至此已形同偃旗息鼓。
也可以這麼說,當台灣內部還在為國家定位的議題爭得臉紅脖子粗之際,外在的歷史並沒有停止向前推進,台灣周遭的東亞鄰國正在競相加快步伐,進行一場亞洲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政治、經濟整合工程。這個整合工程以東協國家為核心,擴及中國、日本、南韓與印度。東協十國的領袖在這次峰會中簽署了「峇里協合二號」協定,這紙劃時代的協定宣示將在二○二○年前成立無關稅與無非關稅障礙的單一市場,這個單一市場共有五億人口,每年貿易額達七千億美元,目標則是將東協轉變為一個類似歐洲的經濟共同體。無怪乎參與簽署這項協定的印尼總統梅嘉娃蒂說:「我們剛見證了東協歷史的分水嶺。」
中國在這個整合過程中的角色當然更不能忽視。早從一九九七年在吉隆坡舉行的第一屆「東協加三」元首高峰會開始,中國即積極尋求溶入東協整合的過程,二○一○年建立自由貿易區即是其中重要議程之一。而在這屆的峰會中,中國與東協很快就達成一項特殊關稅減讓計劃的協議,這項為期三年的計劃,中國將對東協國家的農產品及製造業關稅減讓,讓東協國家實際受惠,作為雙方建立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基礎。當然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東協十國領導人簽署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前者形同東協正式接受中國為其共同體的一員,後者則進一步深化雙邊在政治、外交與安全上的合作關係,要知道,為顧及和諧與平衡,東協迄今從未與區域外國家簽署有任何「戰略」字眼的合作宣言與協議,這項突破無疑大幅加重了中共在這個區域的影響力與發言份量。
看到東南亞與中國的整合,東北亞的日、韓兩國自然不甘落後。藉著同時出席「東協加三」峰會,日韓兩國亦透過對話機制尋求與東協諸國深化雙邊的政經合作關係,而與中國舉行峰會後發表的「共同宣言文」,更宣示了三國在貿易、安保、投資等議題上的合作關係,另一項值得注意是三國在簽署FTA的問題上,已同意在適當時機成立「三者委員會」,以夥伴關係持續推動。這意味在東南亞邁入政經整合步伐的同時,東北亞進一步經濟整合的議題已經端上檯面,未來統整這兩個區域的政經整合工程,居間扮演關鍵樞紐角色的,正是中國大陸。
在東亞正在進行的這場鉅型大整合中,台灣不僅無從置喙,沒有角色扮演,甚至全程被排除在外,蒙受邊緣化的處境幾乎是無可避免。是的,我們當然可以完全歸咎於北京粗暴的打壓,但這一個單一的理由是不是就可以為我們走不出困境提供答案?如果執政者的論述語言與施政方向還是執意以「刺激北京」激烈反應為職志,那不也正好提供北京持續封殺台灣「走出去」的動力?
很諷刺的對比是,當東亞諸國紛紛揭示整合時間表的同時,台灣內部的政客則在倡議另一套時間表。東協與中國將在二○一○年簽訂自由貿易區,東協諸國將在二○二○年建立經濟共同體,既有遠景,亦有實施的步驟。台灣呢?有倡議二○○六年催生新憲者,有倡言二○○八年建國者,還有預言二○一○年中共崩潰者,目的只是在外部搧起北京反應,在內部掀起朝野爭議,進一步擴大選舉動員。這種內外截然不同的大小氣候,如何不令人心生慨嘆呢?
台灣正逐漸成為東亞政經整合的孤兒
中時社論
正當台灣內部正在為中華民國是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該不該催生新憲爭吵不休,甚至南北各辦國慶的同時,在印尼峇里島所舉行的東南亞國協加三(中、日、韓)高峰會剛好圓滿收場。在短短兩三天的議程中,中國與東協簽訂了包括「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在內的三份文件,透過上述文件的簽署,中國實質上已經變成東協的「第十一國」。
中國同時也和日本、南韓舉行「第五次三國高峰會議」,討論三國關心事項和合作方案,並發表網羅十四項內容的「共同宣言文」,除了強化三邊在安保議題上的合作關係,也對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問題,啟動對話機制加以推動。而台灣作為一個缺席者,與這個區域最近唯一發生關係的訊息是,為了彰顯台灣的主權意涵,堅持改用「台灣經濟實體」的名稱尋求與新加坡洽簽FTA,而遭到星國的拒絕,而包括經濟部長林義夫自己都承認,在中共的打壓下,台灣尋求與相關無邦交國家洽簽FTA的工作幾乎已陷入停頓。而今年稍早執政當局還曾高唱入雲的二次南向政策,至此已形同偃旗息鼓。
也可以這麼說,當台灣內部還在為國家定位的議題爭得臉紅脖子粗之際,外在的歷史並沒有停止向前推進,台灣周遭的東亞鄰國正在競相加快步伐,進行一場亞洲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政治、經濟整合工程。這個整合工程以東協國家為核心,擴及中國、日本、南韓與印度。東協十國的領袖在這次峰會中簽署了「峇里協合二號」協定,這紙劃時代的協定宣示將在二○二○年前成立無關稅與無非關稅障礙的單一市場,這個單一市場共有五億人口,每年貿易額達七千億美元,目標則是將東協轉變為一個類似歐洲的經濟共同體。無怪乎參與簽署這項協定的印尼總統梅嘉娃蒂說:「我們剛見證了東協歷史的分水嶺。」
中國在這個整合過程中的角色當然更不能忽視。早從一九九七年在吉隆坡舉行的第一屆「東協加三」元首高峰會開始,中國即積極尋求溶入東協整合的過程,二○一○年建立自由貿易區即是其中重要議程之一。而在這屆的峰會中,中國與東協很快就達成一項特殊關稅減讓計劃的協議,這項為期三年的計劃,中國將對東協國家的農產品及製造業關稅減讓,讓東協國家實際受惠,作為雙方建立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基礎。當然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東協十國領導人簽署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前者形同東協正式接受中國為其共同體的一員,後者則進一步深化雙邊在政治、外交與安全上的合作關係,要知道,為顧及和諧與平衡,東協迄今從未與區域外國家簽署有任何「戰略」字眼的合作宣言與協議,這項突破無疑大幅加重了中共在這個區域的影響力與發言份量。
看到東南亞與中國的整合,東北亞的日、韓兩國自然不甘落後。藉著同時出席「東協加三」峰會,日韓兩國亦透過對話機制尋求與東協諸國深化雙邊的政經合作關係,而與中國舉行峰會後發表的「共同宣言文」,更宣示了三國在貿易、安保、投資等議題上的合作關係,另一項值得注意是三國在簽署FTA的問題上,已同意在適當時機成立「三者委員會」,以夥伴關係持續推動。這意味在東南亞邁入政經整合步伐的同時,東北亞進一步經濟整合的議題已經端上檯面,未來統整這兩個區域的政經整合工程,居間扮演關鍵樞紐角色的,正是中國大陸。
在東亞正在進行的這場鉅型大整合中,台灣不僅無從置喙,沒有角色扮演,甚至全程被排除在外,蒙受邊緣化的處境幾乎是無可避免。是的,我們當然可以完全歸咎於北京粗暴的打壓,但這一個單一的理由是不是就可以為我們走不出困境提供答案?如果執政者的論述語言與施政方向還是執意以「刺激北京」激烈反應為職志,那不也正好提供北京持續封殺台灣「走出去」的動力?
很諷刺的對比是,當東亞諸國紛紛揭示整合時間表的同時,台灣內部的政客則在倡議另一套時間表。東協與中國將在二○一○年簽訂自由貿易區,東協諸國將在二○二○年建立經濟共同體,既有遠景,亦有實施的步驟。台灣呢?有倡議二○○六年催生新憲者,有倡言二○○八年建國者,還有預言二○一○年中共崩潰者,目的只是在外部搧起北京反應,在內部掀起朝野爭議,進一步擴大選舉動員。這種內外截然不同的大小氣候,如何不令人心生慨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