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3 23:34:14威利

台長創作:不見新人笑只見舊人哭:從後PC時代談起

數位家電專欄
不見新人笑只見舊人哭:從後PC時代談起

原文刊載於《Prime AV新視聽》雜誌2006/05月號)
http://primeav.audionet.com.tw/
(插圖為2006/04月號之封面)


本專欄在上一期以「春風吻上我的臉:顯示器暨薄型電視市場現況」為題,從二○○六年第一季的整個液晶顯示器暨電視市場的狀況,為各位讀者探討了這些產品今後可能的進展動向。本單元在這期則以「不見新人笑只見舊人哭:從後PC時代談起」以及「以藍光光碟的現況向前看」為兩大主軸,試著從說明後PC時代消費性電子產品走勢的變動,並透過藍光光碟的現況,瞭解其今後可能的發展限制。

電腦是雙核心+SLI的請舉手!

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網際網路應用處處可見的發展現況來看,要說PC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制式化的成熟產品(Commodity)應該一點也不為過。而在新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還不知道在哪裡的情況下,以現今PC普遍的性能,要跑時下各種常見軟體與一般應用絕對是綽綽有餘。再看看普羅大眾使用PC,不過就是拿來上上網、打打字,偶爾玩玩小遊戲,什麼雙核心(Dual Core)、雙繪圖卡(SLI),應該是絕大多數的人根本不需要而且永遠用不到的科技怪獸。

因此,從iPod這類數位消費性電子產品開始走紅之後,業界就認定如此所謂「後PC時代」已經來臨,也就是說,在電腦相關零組件毛利下降(台灣代工廠商所說的「保五」,意即希望能保有百分之五的毛利率)、新的應用乏善可陳、既有的PC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使用需求等這些結構性因素的條件下,PC似乎已經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了,取而代之的是以PC為基礎所延伸出的各種數位消費性電子產品開始當道。

利空消息陸續出現 新人不笑舊人哭

不僅如此,最近有幾則消息,諸如:微軟的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新力的次世代遊戲主機PS3都將延期推出;以東芝為首的新一代顯示器SED其大量上市的時程也將有所延遲;相機廠商Konica Minolta宣布熄燈,把所有家當轉給新力,其他二線數位相機業者赤字連連;高容量Blu-ray藍光光碟與HD-DVD的進展呈現膠著;蘋果電腦iPod以及相關MP3應用產品成長停滯……這一切,不都正好符合本文所說的「不見新人笑,只見舊人哭」嗎?

日前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AutoTronics Taipei)及「台北國際數位電子展」(DigiTronics Taipei),還有該展覽所合併舉行,由拓墣產業研究所所承辦的「後PC時代藍海商機研討會」,與會人士均紛紛對此表示憂心。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在演說中指出,不論是從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蘋果電腦(Apple)、戴爾電腦(Dell),還是英特爾(Intel)、台積電、宏達電、廣達,其進來的股價走勢,都透露出數位消費性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後PC時代的新主角。而為了確保今後的競爭優勢,包括英特爾、蘋果電腦、諾基亞、三星(Samsung)、戴爾電腦、新力、惠普(HP)都積極佈局後PC時代的藍海商機。

四個C的四大藍海商機

所謂的藍海商機,說穿了不過就是個人化、個性化、品牌化、流行化的消費應用商機。儘管上述跨國大廠都有自己身後的品牌實力,他們都已經開始擔心要如何在PC已經演變為成熟產品的今天取得一定的優勢並坐擁可能的商機,台灣廠商更不能坐以待斃,應該要仔細思考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取得自處的定位。同時,在這大致分成四個C的四大藍海商機裡主軸,除了原有的三C,即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再加上車用電子的第四個C(Car)。這應該就是何以有這次首屆「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及「台北國際數位電子展」的原因了。

在此,撇開與本刊觸角較為遙遠的電子零組件、車用電子等相關領域不談,來看看符合本文所謂「不見新人笑,只見舊人哭」的一些數據吧。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二○○六年三月的資料指出,以二○○五年的統計結果與二○○六年的預測數值來看,主要電子資訊通訊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全球市場規模依照數量排序分別為:桌上型電腦的一億三千六百多萬台與一億四千兩百多萬台、數位相機的八千五百多萬台與八千九百多萬台、筆記型電腦的六千零七十多萬台與七千兩百多萬臺、MP3播放機的五千三百多萬台與六千一百多萬台、電玩遊戲主機的兩千七百多萬台與兩千五百多萬台、液晶電視的兩千零八十多萬台與四千兩百多萬台,以及DVD錄放影機的六百三十多萬台與八百一十多萬台。

成長率:桌上型電腦很難「保五」

如果做個簡單的計算,以成長率來看,反而順序就有所變動了,依序分別為:液晶電視的百分之兩百零五、DVD錄放影機的百分之二十八、筆記型電腦的百分之十八、MP3播放機的百分之十五、數位相機的百分之五、桌上型電腦的百分之四,以及電玩遊戲主機的負百分之五。同時,這還只是二○○五年的統計結果與二○○六年的預測數值相比較,而且不包含前面所提到的相關消息所產生的連帶效應。如果再把前幾年的出貨量走勢放進來,並且把一些業界變動所產生的效果合併計算,那麼,這樣的結果差距勢必更加明顯。

-----PART II---------

不見新人笑只見舊人哭:以藍光光碟的現況向前看

前些天,本刊編輯大老打電話來詢問有關次世代藍光光碟的發展現況與前景,此間也引發了很多的對話與討論。在已經是後PC時代的今天,以及桌上型電腦成長率很難「保五」(保有百分之五)的當前,「舊人哭」的劇情儼然成為定局。那為何說「不見新人笑」呢?一些近來的新聞以及業界傳出的利空消息,光是跟編輯大老聊到的藍光光碟,就讓人很難高興得起來,更別論其他已經有所耳聞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了。這些準「新人」要出來見見世面都還不知道是什麼天日,想見到他們的燦爛笑容就更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了。

在此,先跟各位讀者稍微分享一下之前與本刊編輯大老的言談中,個人對藍光光碟的淺見,這樣的脈絡如果能放到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身上,說不定可以引起在座諸君更多的思考空間。特別要說明的是,整體來看,本刊以及包括敝人在內的業界人士應該都普遍肯定新科技、新產品對於人類的貢獻,也非常期待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及樂趣,之所以會有以下的見解,完全是「望鐵成鋼」的出發點,完全沒有貶抑或看不起任何一種技術以及產品的意思。

望鐵成鋼的藍光光碟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目前所謂的次世代藍光光碟,是以藍光波長的光學讀取為基礎,所研發出的光學儲存技術,其目的是要儲存高畫質影音內容以及高容量的數據資料。全球藍光光碟主要有兩大陣營,分別是以新力為首的Blu-ray Disc(網址:http://www.blu-raydisc.com/)以及由東芝領軍的HD-DVD(網址:http://www.dvdforum.org),由於各有各自宣稱的優勢(前者容量較大、後者相容性較高),再加上彼此都有強大的人馬站台,因此會不會成為另一場Beta vs. VHS「成王敗寇」的戰爭,也一直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先不管到底最後誰拿下江山,或者兩方會不會結成親家,就像個人一開始反問本刊主編大老的:假使今天這樣的機器已經可以在你家附近的電器賣場買得到(部分機器其實已經在日本可以買到了),你會去買嗎?又,如果你今天尾牙抽獎抽到一台(也就是送給你喔,不用花錢的喔)這樣的藍光光碟播放機,高高興興搬回家之後,你要拿來做什麼?這個問題也可以請大家自己思考一下。

衝著完全高解析而來,但是….

藍光光碟存在的意義,就是以「Full HD」(完全高解析)(目前一般業界的定義是1080p)為出發點的高容量、高畫質影音數據儲存(也可以拿來存電腦檔案)。既然如此,就視聽電子的角度來看,人人都嚮往高畫質的影音享受,那麼,「應該」這樣的產品可以受到廣泛的迴響才是。可是,你今天搞了一台這樣的機器回家,你可以拿來做啥?

去租影片,沒有;去網路下載,沒有;要支援HDMI影音介面最高規格的HDMI-5(1080p)平面電視,也沒有。還是這一句,那你能拿來幹啥?利用向下相容舊有DVD播放的功能看影片,很好,可是有必要嗎?就像是拿F1賽車來當計程車,你覺得妥當嗎?殺雞用牛刀,不是嗎?

有了藍光光碟機好像也不能怎樣

好啦,如果說要用偷用搶也要弄到影片來看,老子有錢可以透過管道買來HDMI-5的高解析電視,網路也升級到足以傳輸HDTV所需的至少20至30Mbps,問題還是一樣啊,你能拿來做什麼?影片也不就那幾部,搞不好很多你都已經買了DVD了,看到連台詞對話都快要可以背出來了。Full HD的高解析電視裝了,看其他一般節目或舊有的DVD時,反而自曝其短,顆粒變得很粗,看了傷眼還傷心。網路傳輸拉光纖是不錯,可以用BT、小驢子砍一堆影片回來,再花錢申請網路電視IP TV,不過,還是一樣,這些都沒有1080p的節目可以讓你看到爽。

對於電腦影音檔案有所認識的人或許會說,微軟不是已經推出了WMV HD標準的格式了嗎?對不起,就算你統統下載了,你還是不能燒錄到藍光光碟裡,別忘了,你有的是「播放機」,而不是「錄放影機」,還是要透過電腦才能看的。況且,即便你神通廣大變出來一台可重複錄放影的藍光光碟機,WMV HD的保護機制以及現在可以透過網路取得的影音檔案,還是會讓你覺得「沒看也不會死啦」。

就算是只退到電腦周邊也不會有多好

那麼,如果把藍光光碟退到只有給電腦用呢?拿來當成DVD-ROM或DVDRW的裝置,是不是會好一點。很抱歉,並不會。電腦上DVD-ROM的套裝軟體與遊戲,似乎還不多吧?要用到動輒20、30GB的藍光光碟來做啥?燒錄方面,一般買DVDRW燒錄機大概十個有九個是用來燒錄影片的(包括合法和非法的DVD重製,以及自己用DV拍的轉錄),真正來存檔案資料的大概是系統備份(整台電腦的映像檔,重灌時可以很方便),如果儲存國外旅遊拍回來的照片,以三、四百萬畫素的一張頂多2MBytes的大小來算,20、30GB的藍光光碟要存幾張才可以存到滿?

所以,從這樣的脈絡來看,個人並不是「唱衰」藍光光碟,更不是要為了「打扁」藍光光碟而口出狂言。而是,從科技的發展來看,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差距,絕非技術夠好、理想夠大、產品夠棒,就能出頭天的,其發展必然是環境條件成熟了之後,才會水到渠成的。看看現在SACD、DVD Audio的形單影隻,再看看當初DAT、數位錄音帶的曇花一現,這些產品不也是工程技術人員嘔心瀝血才有的成果嗎?推出時不也是信誓旦旦想要擲地有聲的嗎?

因此,本文認為,如果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開發,不把這些應然實然的結構性因素考慮進去,要勉強有點火花或許還可以,但要真能經得起時間與各個市場的考驗,可能就不是「我就是好運不然你想怎樣」做到的。不僅如此,即使是一般台灣從事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研發銷售的中小企業,雖然無力引領新規格新標準而置身事外,但消費性電子產品需要考慮到上述全盤思考的配套措施仍不能就此忽略。

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成功的機會

iPod當初就是注意到音樂來源的取得(iTune服務)、使用操作的簡便、軟硬體的整合(如電腦轉檔軟體)、產品外觀的設計等才會成功,而這都是用心觀察消費者實際心聲,並予以落實到產品及服務上才有的結果。本文這次以藍光光碟為例,來看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前景,其目的在拋磚引玉希望能激起製造廠商、銷售業者、消費大眾對於這類產品的另一番思維。

話說回來,當初業界從VCD演變到DVD的改朝換代,撥接56K進展到ADSL,CRT替換成FPD,也不是一蹴可及的,或許,等大環境的時機成熟,藍光光碟會為人類消費性電子產品,寫下另一個動人的歷史一頁。如果想要新品舊品接著笑、男女老少用得笑、廠商業界賺得笑,還是得有點真功夫的,畢竟,「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成功的機會」,難道不是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