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4 08:43:13威利
馬英九:紀念「五四」87周年
開創理性社會的新時代—紀念「五四」87周年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293086.shtml
馬英九
今天是「五四」運動紀念日,87年前的此刻,北京的大學師生走上街頭,聲討國賊,要求民族的自由平等。這項行動迅速擴大為全國性的「民主、科學」思想啟蒙運動,其意義歷久彌新。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今年我們特別在中央黨部外牆掛出胡適與張我軍兩位「五四」前輩的巨照。
胡適與張我軍的貢獻
張我軍,日據時代生於臺北縣板橋鎮,童年生活貧苦,勤奮自學,後來負笈北京,正值「五四」運動高潮,張我軍深感臺灣文學仍處於古詩文唱和階段,未能召喚民眾奮起的熱情,乃幾次投書《臺灣民報》,呼籲臺灣應推行中文白話文運動,進行思想啟蒙,掀起臺灣文壇新舊文學論戰。張君著作豐富,作品感人,與當時旅居北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先生並稱「四劍客」,臺灣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
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白話文運動的開創者,以及自由主義思想的火種傳播者,他在年輕時即已名滿天下。在日據時代,胡適的文章就經常轉載於「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蔣渭水等人創辦的《臺灣民報》,介紹到臺灣來。一九四九年政府遷臺後,他支持雷震先生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播下臺灣自由主義的種子,成為今天民主思想的奠基者。他的仰慕者不分政治背景,即使民進黨前輩如彭明敏先生,亦多次表達對胡適的感念與恩情,稱為人生最美麗的故事之一;無黨派的李敖先生,亦是如此,他去年訪問北大時,還捐建胡適銅像一座。又如去年民進黨紀念郭雨新先生時,特別放大了一張郭雨新與胡適合影的相片,以彰顯民主運動前輩的風範,可見胡適思想之春風化雨,實不分畛域。
回顧過往,省思未來,我們不得不問一句:胡適先生、張我軍先生的民主人文理想,有沒有在臺灣落實?他們的理性啟蒙精神,是不是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有更高的提升呢? 在此,英九想探討胡適思想對當前局勢之啟發。更明確的說,我們如何根據胡適的自由主義、進步主義與理性啟蒙精神,規劃未來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方向。
首先,什麼是胡適思想的精義?這裡要摘錄《胡適文選》的一段話:「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1894-1963,英國作家),一個是杜威先生(1859-1952,美國哲學家、教育家)。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一切沒有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都看作待證的假設,教我處處顧到思想的結果。」
此外,胡適晚年有感於一個自由與開放社會亟需「包容」的精神,因而提出〈自由與容忍〉一文。他認為,自由不僅包括個人的自由,還需要對他人自由與不同思想異見的尊重,這就是容忍。他甚至說:「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自由民主、進步務實、理性包容,構成胡適思想的精義。它意味著任何一種思想主張不僅需要公開的懷疑和討論,更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才足以辨識真偽。而對不同政治的歧見,我們也有必要加以了解,公開探討,才能在實踐中檢證對錯是非。
理性政治的新起點
正是基於理性包容精神,三月底英九在訪美歸來後決定拜訪陳總統,將訪美的觀察與思考,在全國人民面前公開討論。雖然許多朋友以連宋兩位主席前車之鑑勸阻,英九仍然以為民主政治應該是理性審議的政治,所有政策的討論、辯論都應攤在陽光下,坦坦蕩蕩,不懼批評與指正。
因此,「扁馬會」可說是我們推動理性政治、審議民主的新起點。我們可以不同意彼此的論點,但都尊重對方陳述主張的權利,並承認那樣的權利是無可取代的民主文化。縱使拜訪當天,陳總統與英九對「九二共識」、行憲制憲、軍購、臺灣經濟發展問題等,並未達成共識,但英九仍再三呼籲總統要重視民間社會的疾苦,拿出政策來。尤其是卡奴與燒炭自殺者愈來愈多的時候,一個負責任的在野黨有必要提醒執政者,要重視民間真正的生活啊!
讓人感到欣慰是,次日陳總統就前往探視因為罹患癌症,而全家人窮苦得合吃一碗麵的媽媽,並承諾好好照顧孩子的未來。不管外界如何議論評價,也不管民調高低起伏,但以一種良善之心,監督並要求執政者履行對人民的照顧責任,只要能多幫助一個受苦的人,一個家庭,一個生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
五四運動所召喚的,正是以理性精神,取代蒙昧,取代非理性。回歸理性的人本,成為共同遵守的精神,這才是臺灣社會的整體之福。
以五四經驗反思文化問題
新文化運動則是「五四運動」的另一個貢獻。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有關臺灣語文、中文、古典文學學習、白話文、中文正體字與簡化字的爭論,層出不窮。「五四運動」的經驗,正可作為反省的起點。
有關白話文問題,最近有教育部官員主張在中學生課本中放棄古文,只學習白話文。但我們不得不指出,五四時代的白話文作家,包括胡適、魯迅、沈從文、聞一多等,那一個不是古文根柢深厚,中外學養俱佳,才能寫出優美而獨創的文學作品。文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古文學的基礎上,我們學習文字的豐富與深厚,才能具備更全面的表達方式與寫作能力。而歐美國家,從未聞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課程會放棄自己的古典文學,而僅僅研究現代文學的。設想,沒有莎士比亞的英文,會是怎樣的面貌?
有關正體字與簡化字的爭論,事關文化傳承,也值得關注。英九長期主張正體字不宜稱繁體字,同時中文印刷應回歸正體字,但書寫則不排斥簡化字,也就是「識正書簡」(認識正體字,書寫簡化字)的原則(學生例外)。這不僅因為正體字能夠體現文字之美,並結合書法藝術,讓中文書寫成為世界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由於文化是一種傳承,一個積累、延續的過程,正體字可以讓我們直接閱讀古文,讓中文的意義,透過文字的結構本身,即可加以呈現。最近有臺灣學者主張向聯合國申請將正體漢字列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我深表贊同,實際上臺北市文化局去年即有此構想。雖然三十五年來聯合國已採用簡化字為中文印刷的標準,但我們不能不注意的是,大陸年輕一代學者正在反省簡化字所帶來的問題,而有逐漸回歸正體字的趨勢。正如五四時期若干激越的反傳統主張,終究在中國文化的浩大力量中消失,而回歸正途。我們建議在「兩岸書同文」的願景下,大陸應逐漸恢復正體字在印刷上的使用或正、簡化字併用,這項建議完全是以中華文化為本位,不帶任何政治色彩。大陸當局近年提倡中華文化值得肯定,以上建議能否被採納,可以視為一個試金石。
給青年全面的機會,更大的期許
「五四運動」是由年輕人所發起的,具有開放思想與前瞻思維的青年,成為當時國家與社會改革與前進的動能。今天我們的國家與社會面對的問題,與八十七年前不完全相同,但決不會比當年少。我們必須以更開放的心胸,迎向全世界,包括歐美,包括亞洲,也包括中國大陸。我們也必須給青年們更全面的機會,包括學習的機會、競爭的機會與發展的機會。我們要重視教育,培育人才。我們也不宜以不承認大陸學歷的方式,遏阻青年赴大陸學習的機會。我們要讓青年在臺灣、在大陸、在全世界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競爭,我們要儘量開放世界各地(包括大陸)優秀人才來臺學習與工作。也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唯有如此,才不辜負我們花了九年二虎之力在2002年加入的「世貿組織」(WTO),因為這個組織成立近60年來的目的,就在促進會員國之間商品、勞務、資金、人才與資訊自由交流的極大化。
臺灣社會正被民粹主義、貪腐滋生、貧富懸殊、司法尊嚴淪喪所侵蝕著。英九也期望臺灣的青年能夠以年輕人所具有的熱情、理想與正義感,作為當前臺灣社會改革的動力,正如同八十七年前五四時期青年為國家社會所作出鉅大貢獻一樣。
擴大社會服務,幫助困苦人民
「五四運動」的另一個精神,即是人本主義。關懷社會上的弱勢者,關懷那些受苦的、無告的人民,關懷那些無法自己走出困境的人。
今天,國民黨雖然不是執政黨,但我們在國會席次和地方縣市長人數上都是第一大黨,除了對執政黨扮演理性監督的角色外,也要主動積極地加強社會服務的工作。凡是地方執政縣市能做到的,我們都要不遺餘力的去服務,去推動。
尤其當前臺灣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任何有良知的人面對社會層出不窮的舉家自盡慘劇,豈能無動於衷?我們期待所有從政黨員籌募資源,直接投入扶弱濟弱的工作,尤其是幫助孤苦伶仃的孩子。苦民所苦,樂民所樂,是我們的第一要義。
最近國民黨成立青年團其首要宗旨就是加強青年的社會服務訓練,希望有志青年能親自到城市鄉村各個角落進行調查,撰寫各種社會問題的分析報告,並具體參與解決問題的工作。青年團成立是為了協助青年們開拓視野心胸,了解民間疾苦,鍛鍊堅強的意志,這些都是今後擔負大任之所需。此處我想引用張我軍的詩〈弱者的悲嗚〉,獻給年輕人:
青空中的白雲啊,
飛吧!盡量地飛向你們的前程!
趁那惡熱的毒氣,
還未凝壅你們的去路。
飛呀!飛呀!無論東西,無論南北,
任意飛向你們的前程。
最後,我們要強調,儘管未來兩年充滿困難與挑戰,甚至存在難以預測的危機,但我們仍然對臺灣保持樂觀與信心,並將發揮最大的力量,帶領人民度過難關。民主政治的精髓是「理性」、「法治」與「人本」精神,執政黨與在野黨不應是生死拼鬥的仇敵,而是理性競爭的對手,維持這個格局,才是政黨民主素養的重要成分。我們的眼光不應只放在短期的選舉,更應著重於建設長遠的「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如此才能突破當前困境,帶領臺灣走向未來。
「五四」距今已漸近一個世紀,回顧過去,瞻望未來,我們深信文化啟蒙已逐步落實,而臺灣社會也已經具備充分的理性精神,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五四」最珍貴的遺產。我們不僅在胡適、張我軍的歷史身影中,看見理性之光,也看見我們自己的責任,和未來的希望!
【2006/05/04 聯合報】 @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293086.shtml
馬英九
今天是「五四」運動紀念日,87年前的此刻,北京的大學師生走上街頭,聲討國賊,要求民族的自由平等。這項行動迅速擴大為全國性的「民主、科學」思想啟蒙運動,其意義歷久彌新。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今年我們特別在中央黨部外牆掛出胡適與張我軍兩位「五四」前輩的巨照。
胡適與張我軍的貢獻
張我軍,日據時代生於臺北縣板橋鎮,童年生活貧苦,勤奮自學,後來負笈北京,正值「五四」運動高潮,張我軍深感臺灣文學仍處於古詩文唱和階段,未能召喚民眾奮起的熱情,乃幾次投書《臺灣民報》,呼籲臺灣應推行中文白話文運動,進行思想啟蒙,掀起臺灣文壇新舊文學論戰。張君著作豐富,作品感人,與當時旅居北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先生並稱「四劍客」,臺灣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
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白話文運動的開創者,以及自由主義思想的火種傳播者,他在年輕時即已名滿天下。在日據時代,胡適的文章就經常轉載於「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蔣渭水等人創辦的《臺灣民報》,介紹到臺灣來。一九四九年政府遷臺後,他支持雷震先生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播下臺灣自由主義的種子,成為今天民主思想的奠基者。他的仰慕者不分政治背景,即使民進黨前輩如彭明敏先生,亦多次表達對胡適的感念與恩情,稱為人生最美麗的故事之一;無黨派的李敖先生,亦是如此,他去年訪問北大時,還捐建胡適銅像一座。又如去年民進黨紀念郭雨新先生時,特別放大了一張郭雨新與胡適合影的相片,以彰顯民主運動前輩的風範,可見胡適思想之春風化雨,實不分畛域。
回顧過往,省思未來,我們不得不問一句:胡適先生、張我軍先生的民主人文理想,有沒有在臺灣落實?他們的理性啟蒙精神,是不是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而有更高的提升呢? 在此,英九想探討胡適思想對當前局勢之啟發。更明確的說,我們如何根據胡適的自由主義、進步主義與理性啟蒙精神,規劃未來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方向。
首先,什麼是胡適思想的精義?這裡要摘錄《胡適文選》的一段話:「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1894-1963,英國作家),一個是杜威先生(1859-1952,美國哲學家、教育家)。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一切沒有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都看作待證的假設,教我處處顧到思想的結果。」
此外,胡適晚年有感於一個自由與開放社會亟需「包容」的精神,因而提出〈自由與容忍〉一文。他認為,自由不僅包括個人的自由,還需要對他人自由與不同思想異見的尊重,這就是容忍。他甚至說:「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自由民主、進步務實、理性包容,構成胡適思想的精義。它意味著任何一種思想主張不僅需要公開的懷疑和討論,更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才足以辨識真偽。而對不同政治的歧見,我們也有必要加以了解,公開探討,才能在實踐中檢證對錯是非。
理性政治的新起點
正是基於理性包容精神,三月底英九在訪美歸來後決定拜訪陳總統,將訪美的觀察與思考,在全國人民面前公開討論。雖然許多朋友以連宋兩位主席前車之鑑勸阻,英九仍然以為民主政治應該是理性審議的政治,所有政策的討論、辯論都應攤在陽光下,坦坦蕩蕩,不懼批評與指正。
因此,「扁馬會」可說是我們推動理性政治、審議民主的新起點。我們可以不同意彼此的論點,但都尊重對方陳述主張的權利,並承認那樣的權利是無可取代的民主文化。縱使拜訪當天,陳總統與英九對「九二共識」、行憲制憲、軍購、臺灣經濟發展問題等,並未達成共識,但英九仍再三呼籲總統要重視民間社會的疾苦,拿出政策來。尤其是卡奴與燒炭自殺者愈來愈多的時候,一個負責任的在野黨有必要提醒執政者,要重視民間真正的生活啊!
讓人感到欣慰是,次日陳總統就前往探視因為罹患癌症,而全家人窮苦得合吃一碗麵的媽媽,並承諾好好照顧孩子的未來。不管外界如何議論評價,也不管民調高低起伏,但以一種良善之心,監督並要求執政者履行對人民的照顧責任,只要能多幫助一個受苦的人,一個家庭,一個生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
五四運動所召喚的,正是以理性精神,取代蒙昧,取代非理性。回歸理性的人本,成為共同遵守的精神,這才是臺灣社會的整體之福。
以五四經驗反思文化問題
新文化運動則是「五四運動」的另一個貢獻。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有關臺灣語文、中文、古典文學學習、白話文、中文正體字與簡化字的爭論,層出不窮。「五四運動」的經驗,正可作為反省的起點。
有關白話文問題,最近有教育部官員主張在中學生課本中放棄古文,只學習白話文。但我們不得不指出,五四時代的白話文作家,包括胡適、魯迅、沈從文、聞一多等,那一個不是古文根柢深厚,中外學養俱佳,才能寫出優美而獨創的文學作品。文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古文學的基礎上,我們學習文字的豐富與深厚,才能具備更全面的表達方式與寫作能力。而歐美國家,從未聞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課程會放棄自己的古典文學,而僅僅研究現代文學的。設想,沒有莎士比亞的英文,會是怎樣的面貌?
有關正體字與簡化字的爭論,事關文化傳承,也值得關注。英九長期主張正體字不宜稱繁體字,同時中文印刷應回歸正體字,但書寫則不排斥簡化字,也就是「識正書簡」(認識正體字,書寫簡化字)的原則(學生例外)。這不僅因為正體字能夠體現文字之美,並結合書法藝術,讓中文書寫成為世界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由於文化是一種傳承,一個積累、延續的過程,正體字可以讓我們直接閱讀古文,讓中文的意義,透過文字的結構本身,即可加以呈現。最近有臺灣學者主張向聯合國申請將正體漢字列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我深表贊同,實際上臺北市文化局去年即有此構想。雖然三十五年來聯合國已採用簡化字為中文印刷的標準,但我們不能不注意的是,大陸年輕一代學者正在反省簡化字所帶來的問題,而有逐漸回歸正體字的趨勢。正如五四時期若干激越的反傳統主張,終究在中國文化的浩大力量中消失,而回歸正途。我們建議在「兩岸書同文」的願景下,大陸應逐漸恢復正體字在印刷上的使用或正、簡化字併用,這項建議完全是以中華文化為本位,不帶任何政治色彩。大陸當局近年提倡中華文化值得肯定,以上建議能否被採納,可以視為一個試金石。
給青年全面的機會,更大的期許
「五四運動」是由年輕人所發起的,具有開放思想與前瞻思維的青年,成為當時國家與社會改革與前進的動能。今天我們的國家與社會面對的問題,與八十七年前不完全相同,但決不會比當年少。我們必須以更開放的心胸,迎向全世界,包括歐美,包括亞洲,也包括中國大陸。我們也必須給青年們更全面的機會,包括學習的機會、競爭的機會與發展的機會。我們要重視教育,培育人才。我們也不宜以不承認大陸學歷的方式,遏阻青年赴大陸學習的機會。我們要讓青年在臺灣、在大陸、在全世界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競爭,我們要儘量開放世界各地(包括大陸)優秀人才來臺學習與工作。也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唯有如此,才不辜負我們花了九年二虎之力在2002年加入的「世貿組織」(WTO),因為這個組織成立近60年來的目的,就在促進會員國之間商品、勞務、資金、人才與資訊自由交流的極大化。
臺灣社會正被民粹主義、貪腐滋生、貧富懸殊、司法尊嚴淪喪所侵蝕著。英九也期望臺灣的青年能夠以年輕人所具有的熱情、理想與正義感,作為當前臺灣社會改革的動力,正如同八十七年前五四時期青年為國家社會所作出鉅大貢獻一樣。
擴大社會服務,幫助困苦人民
「五四運動」的另一個精神,即是人本主義。關懷社會上的弱勢者,關懷那些受苦的、無告的人民,關懷那些無法自己走出困境的人。
今天,國民黨雖然不是執政黨,但我們在國會席次和地方縣市長人數上都是第一大黨,除了對執政黨扮演理性監督的角色外,也要主動積極地加強社會服務的工作。凡是地方執政縣市能做到的,我們都要不遺餘力的去服務,去推動。
尤其當前臺灣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任何有良知的人面對社會層出不窮的舉家自盡慘劇,豈能無動於衷?我們期待所有從政黨員籌募資源,直接投入扶弱濟弱的工作,尤其是幫助孤苦伶仃的孩子。苦民所苦,樂民所樂,是我們的第一要義。
最近國民黨成立青年團其首要宗旨就是加強青年的社會服務訓練,希望有志青年能親自到城市鄉村各個角落進行調查,撰寫各種社會問題的分析報告,並具體參與解決問題的工作。青年團成立是為了協助青年們開拓視野心胸,了解民間疾苦,鍛鍊堅強的意志,這些都是今後擔負大任之所需。此處我想引用張我軍的詩〈弱者的悲嗚〉,獻給年輕人:
青空中的白雲啊,
飛吧!盡量地飛向你們的前程!
趁那惡熱的毒氣,
還未凝壅你們的去路。
飛呀!飛呀!無論東西,無論南北,
任意飛向你們的前程。
最後,我們要強調,儘管未來兩年充滿困難與挑戰,甚至存在難以預測的危機,但我們仍然對臺灣保持樂觀與信心,並將發揮最大的力量,帶領人民度過難關。民主政治的精髓是「理性」、「法治」與「人本」精神,執政黨與在野黨不應是生死拼鬥的仇敵,而是理性競爭的對手,維持這個格局,才是政黨民主素養的重要成分。我們的眼光不應只放在短期的選舉,更應著重於建設長遠的「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如此才能突破當前困境,帶領臺灣走向未來。
「五四」距今已漸近一個世紀,回顧過去,瞻望未來,我們深信文化啟蒙已逐步落實,而臺灣社會也已經具備充分的理性精神,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五四」最珍貴的遺產。我們不僅在胡適、張我軍的歷史身影中,看見理性之光,也看見我們自己的責任,和未來的希望!
【2006/05/04 聯合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