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5 17:30:00威利

台灣何時才能有魔戒三?

好像有讀找投書說本站政治味道稍微濃了點
那麼就來談談電影吧~~~
基本上
個人認為
台灣的電影,很難啦。。。。。。


-------------------------------------------------
2004.01.15 中國時報
蔡明亮飾演佛羅多
◎陳玟如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4011500221,00.html

最近這三年,每逢年底,魔戒遠征隊總是殺氣騰騰地,自紐西蘭帶著上百個拷貝大軍壓境,每每跟華語影壇的盛事、台灣影壇心中永遠的痛──金馬影展正面交鋒,這樣的時間關係,陰錯陽差地使《魔戒三部曲》形成此間影迷反思台灣電影的一種摻雜著迷思的指標。每到年終我們只能深嘆:《魔戒》能,我們為什麼不能?

大部分的人早就高舉白旗,聲稱國片已死:反正《魔戒》就是能,而我們就是永遠不可能,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繼續發展台灣電影,用公家的錢拍一些看不懂的電影;何況這些片子連在台灣自己辦的金馬獎,都快要拿不到獎了,還不如都不要辦了,多放一點好萊塢電影,說不定可以振興放映及發行產業;反正我們有好些產業已經是世界第一,讓一點給別人又如何?

於是這些人魚貫進入了《魔戒》的聲光世界裡。我們看到佛羅多勇於擔負持有並銷毀魔戒的大任,也因此受盡黑暗力量的折磨;我們也看到巫師、人類、精靈、矮人……所有的生靈,集各種族之力量,捍衛中土家園、抵抗魔多的邪惡。儘管毫無勝算、儘管敵眾我寡,他們仍然視死如歸,爭取最後的勝利……

換一個場景,差點流產的第四十屆金馬獎揭曉,《無間道》大獲全勝、港產片開出紅盤,而國片照例長黑。台灣電影界照例為了「如何挽救國片」而吵得不可開交,今年則出現四十周年慶的特別驚喜:國際名導蔡明亮重砲轟擊評審團,而另一個導演魏德聖則宣稱要籌措上億台幣拍攝史詩片《賽德克巴萊》………

真箇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魔戒》裡那場在瑞文戴爾的爭執活生生在台灣上演。戲裡各族群為了誰應該擔負摧毀魔戒的責任而互踢皮球,在一團亂之中,佛羅多挺身而出,擔當重責;而戲外的台灣則是已經出現許多勇於肩負使命的電影創作者,有的屢敗屢戰,還在苦等奧援,有的早就蓄勢待發,卻遲遲沒有上路。

讓我們回頭看看《魔戒》。這是由英國人托爾金所寫的小說,將這本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大工程卻是在一個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的手上完成。出錢的雖然仍是八大片廠,使它的好萊塢血統依然純正,但在它幕後的一個個故事,卻宛如是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一種反制:儘管澳洲的片廠規模完整,導演仍然堅持影片全程在紐西蘭拍攝;放著好萊塢的夢工廠、ILM千錘百鍊的電影特效技術不用,這個導演又堅持要把在本片中堪稱靈魂的電影特效交給威塔──紐西蘭本土的特效工作室去做;而因為在紐西蘭拍攝,從臨時演員到道具、服裝……所有資源都是取自當地,紐西蘭政府甚至為這部影片特地成立一個專責部門;當然紐西蘭一向引以自豪的好山好水,也透過這部片成為風靡全球的觀光勝地。紐西蘭的一切,就隨著電影裡的中土大戰而一戰成名、乘勝再戰、三戰稱王………。

托爾金也許寫出英倫三島的建國神話,導演彼得傑克森更藉由這三部曲,創造了另一個紐西蘭的建國神話。不論是《魔戒》本身或是這些隱藏在《魔戒》背後的故事,是否能給台灣人一些啟示?

看壞台灣電影的人,輕易地忽略這些故事所表達的一個事實:儘管全球已籠罩在好萊塢的風潮之下,同在英美文化圈中的紐西蘭,卻沒有放棄發展「自己的」電影工業,而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是。舉幾個近在身邊的例子,南韓將影音創作當成重點發展的產業,南韓的電視電影席捲世界市場,甚至讓好萊塢爭相購入韓片版權予以重拍,達到文化上的逆輸出。現在說起南韓,第一個想到的是《我的野蠻女友》妙趣橫生的劇情,以往抄襲各大車廠的現代車惡劣形象已經一掃而空。而十幾年經濟衰退的日本,幫助他們重新贏回國際注目的,竟然是宮崎峻的動畫!

當我們高喊「知識經濟」、「全球布局」時,卻忘了電影正是最國際化的文化產業,電視節目或許只需要迎合當地觀眾的口味,電影卻可以有無窮的國際賣埠。擁有電影產業,不只是對自己文化一種驕傲的展現,其中更挾帶著無限的商機,絕不僅限於電影本身的賣座及發行利益。

從這些例子觀來,台灣到底還要不要發展電影工業,已經有了再清晰不過的答案,不是要把好萊塢比做如魔多一般邪惡,而是我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如各族捍衛中土文化。我們已經有優秀的創作者,充滿任重道遠的熱血,剩下的問題在於:佛羅多有人類的劍、精靈的弓、矮人的斧、巫師的智慧作為後盾,還有山姆隨侍在側的堅定友誼;而台灣的創作者呢?他們的後盾在哪裡?我們又能給他們什麼?

屬於台灣電影的戰役是否會勝?我們如果不做,就永遠無從得知……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