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8 09:18:19Leon Lei

「老本」應及早建立

投資-基金人語
P27 信報財經新聞 龐寶林
2004-11-18

========================================================================

基金人語
「老本」應及早建立

========================================================================

  有調查指出,現在本港大學生平均擁有數張信用卡,有不少更是沒有節制地消費及套現,問題是他們仍未有賺錢能力(或所賺遠不及所花費),在「未學行,先學走」的情況下導致債台高築,有些更因沒有能力解決財務問題而申請破產。雖說破產四年後又可從新開始,但試問人生中又有幾多個黃金四年呢?


青少年理財投資知識貧乏


  在目前物質豐富、超前消費主義流行的社會環境下,現今都市人對金錢以及理財的概念十分薄弱。八達通的面世確為市民帶來方便,但同時讓青少年以至成年人對金錢的觀念不太清晰;信用卡消費使不少遜於理財的人陷於先花未來錢的困局,不少父母都會盡其所能,對子女的物質要求如「黃大仙」般有求必應,使子女未有好好考慮所花的是否用得其所以及物有所值。此外,隨著科技發達,產品的生產周期縮短,成本不斷下降,使消費者更能負擔日新月異的產品;加上傳媒以不同方式及渠道不斷向消費者「洗腦」,使年輕人在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成長,恐怕少一點定力便會「泥足深陷」。

  過往筆者年輕的年代,申請貸款並非易事,要實現某些理想及欲望,就必須靠儲蓄來成事。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人一般會精挑細選,務求所花的一分一亳都是值得的。當時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若干時間及儲蓄相當金額後,便一般拜「四仔」主義—即車仔、屋仔、老婆(公)仔及囝囝。但時下青年在容易申請得信用卡及私人貸款的情況下,毋須再待畢業後工作儲錢,便可隨時購買最新款的手機、MP3機、數碼相機及電腦等消費品(不少買回來根本是沒有需要),出現未有收入但身負巨債的情況。筆者認為,要理財成功,首要量入為出,繼而要訂出未來的財政需要及所需金額,最後通過投資達致所訂立的目標。簡單而言,應先投資後消費。

  其實,超前消費的情況並非香港獨有,在美國亦是不相伯仲。可是,美國的青年人比香港的走前一步,就是不少青年在消費開支大的同時,亦懂得通過理財及投資來平衡。一家專門研究美國青年人的市場調查公司最近進行一項美大學生投資及理財模式調查,成功訪問了一千二百名大學生,其中13%、11%及7%的受訪者正投資股票、債券及基金,亦有多達23%的受訪者獲家人贈予理財投資組合而自行參與股票及基金投資。從這些數據可見美大學生對理財及投資有一定程度認識。

  反觀香港不少青年人(以至成年人)投資及理財的基本知識貧乏,並常誤以為投資與他們無關。若同輩對投資有興趣及研究時,便認為對方市儈。但這些觀念實在要改變,因為投資是關乎所有人的事,且看現在香港實行的強積金,不就是一項全民投資的事實。可是,單靠強積金又豈足夠退休呢?此外,不少人把儲蓄全數做定期存款,認為是最有效的理財方法。過去數年利率偏低,利息收入遠不及其他投資收益,若他們有一定的理財及投資基本知識,相信他們可作出其他投資選擇,以增加收益。


每個人都應建立「三老」


  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人均壽命延長,但出生率不斷下降。過去老一輩認為只要努力及學習一門技術,便可生活無憂,所謂「一技旁身,一世通行」;養兒防老、積穀防飢,亦可確保老來生活安穩。但時代變遷,筆者對這兩種想法有所保留,反而認為現在每個人都必須建立「三老」,即老本、老伴、老友(或老狗)。這三老並非一天便可得到,必須在年輕時開始建立,其中老本更是愈早開始愈好,因為投資年期愈長,複息效應愈大。

  譬如投資者甲在十九歲時已懂得打算,每年儲蓄二萬元以作退休之用,只須儲到二十六歲,便可不需要再儲了(當然繼續儲蓄更好),因為儲下來的金額以每年10%增長,透過複息效應,六十五歲時可獲得九百多萬元,相信已足夠退休後的生活【表一】。

  另一個例子,投資者乙到二十六歲時才懂得未雨綢繆,由於遲了開始儲蓄,所以他需要每年儲蓄二萬元直至六十五歲,才能有九百多萬元。對比起投資者甲,投資者乙是十分吃力的。投資者甲因及早儲蓄,享受到複息效息帶來的好處,他只投資十四萬元,退休時就能拿到九百多萬元,回報高達六十六倍。投資者乙起步只是遲了七年,就需要投資八十萬元才能夠獲得九百多萬元。從這個例子可見,愈早投資作退休之用,就更能享受到複息效應帶來的好處。


  此外,筆者所指的「老本」除了是本金的本外,還指理財投資的本領。這種本領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要不斷學習,並在生活中領悟及實踐,一旦掌握,便可一生受用。

  理財的觀念應由小培養,有投資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在中學時期已定。因此,筆者建議教統局可藉教改諮詢這個機會,在通識教育中加入理財的課程,加強年輕人在這些方面的知識及了解。學校亦可進行模擬投資比賽,增加學生對投資的興趣及學習的趣味性。年輕人及大學生若可以的話,應坐言起行進行投資。現在香港有個別投資儲蓄計劃每月供款低至數百元,若年輕人願意每月減少一些不必要消費,把那些錢儲起來,不單能培養理財觀念及耐性,更能切切實實體驗真正的投資和複息效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