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6 07:49:47石牧民

我鬥,我不哭,我聽馬勒


本篇引用自〈愛〉
同時引用自〈〈究極〉之一(下).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和一張唱片〉
大家千萬不必擔心,受傷的只是我的自信。
其他的部份,會一直好好的。
而且我會自己療傷,像這樣:


在情緒跌落進最深淵的這幾天,張咪咪安慰我,說:「想哭的時候,要哭喔…」

那怎麼行!我不想哭。一個男人,想去世的祖母的時候可以落淚,想家鄉的母親的時候可以落淚,想島國台灣死難先賢的英魂碧血的時候可以落淚;但是,若是因為挫折落淚,算什麼英雄好漢!我不想哭。男人冒犯困頓,與之鬥狠;我鬥,我不哭。

鬥得累了,我聽音樂。

困頓的時候,我總是聽馬勒(Gustav Mahler, 1860 – 1911)。特別是他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Sinfonie Nr. 2 in c-moll “Auferstehung”)。這是一闕在掙脫卑微,掙脫恐懼,掙脫苦難以後,終於在信念中昂首、昇華的交響曲。人困頓了,就與之鬥狠;有時候會鬥得疲憊,鬥得竟然失去自信,鬥得在挫敗當中懦弱起來。馬勒創作的許多音樂,就是為了這樣的時刻存在。

馬勒在世時,世人並不熱衷於他創作的音樂;馬勒說:「我的時刻畢竟會來!」(Meine Zeit wird noch kommen!)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果不其然地來了,馬勒的音樂開始蔚為風潮,直到現在仍然是演奏音樂的「顯學」。

其實可以不從歷史的脈絡去看。並不熱衷於馬勒的音樂,可以是因為還沒有慘烈的挫敗過,還沒有羞慚的懦弱過。等到挫敗了,懦弱了,聆聽馬勒的時刻也就到來。因為他的音樂其實赤裸裸地坦白並且具體。經常,馬勒的音樂幾乎就像是話語,告訴聆聽的人說:

沒有關係,我也很害怕;沒有關係,我也想逃避然後放棄。沒有關係,我跟你一樣懦弱。但是,你看,你看,我們可以像這樣去勇敢。

然後就聽到他在自己的音樂當中挺起胸膛,擦乾眼淚,預備繼續去鬥。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就是這樣一闕坦白而且具體的交響曲。近九十分鐘的樂曲當中,就看見一個人,艱苦的跋涉,跋涉,跋涉。一時懦弱了,流下眼淚;或者受傷了,淌下鮮血。他默默將眼淚,將鮮血收藏起來。默默用艱苦,用挫敗累積成沈著和力量。默默流淚,流血;默默收藏,鍛鍊…

最後,最後,馬勒在他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終曲當中寫下:

我將憑藉在愛與憧憬的熱望當中為自己鑄造的羽翼,高飛於不能逼視的萬丈光芒中!

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gen, in heißem Liebesstreben werd’ ich entschweben zum Licht, zu dem kein Aug’ gedrungen!

請聽以下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終曲,這是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 b. 1933)歷經胃癌手術之後,於二零零四年的洛桑(Lucerne)音樂節復出的感人名演:



極撼人的音樂,是不?尤其襯托以阿巴多的肢體當中還隱約可見的孱弱,更是可以感受到馬勒音樂之中奮不顧身的熱望和最終的堅信。在眾聲竭力的呼喊結束以後,銅管鋪陳開來的音符,就有如以淚水和鮮血鑄成的羽翼,終於燦然地張開。然後一再一再高遠地振翅,飛昇到光芒萬丈的所在。

請再聽同樣一闕終曲,這是美國猶太裔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 – 1990)一九七三年率領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我每聽必流淚,心目中的究極名演:



困頓的時候,我總是聽馬勒。

現在,我還在幽谷深淵當中牽絆著,無能高飛;但是,讓我們永遠懷抱這樣的願望。讓我們永遠互相提醒,你看,我們可以那樣去勇敢。



李寧兒 2009-03-07 17:53:56

困頓的時候
我會聽音樂
我會書寫
我會閱讀
我會獨處
甚至試著把自己丟到荒野

加油啊
無論當前有多困頓
懷抱希望才能望見天明

版主回應
謝謝李寧兒!^^
我們抒解、排遣困頓的方式很相像。

經歷了一陣子的低潮,最近慢慢地找回一些力量了,
我會繼續加油的。
2009-03-07 18:29:51
水手 2009-03-07 10:32:46

石小民在異鄉
心中卻始終牽掛故鄉的命運.....

作為一個學子
實在難為你了
面對國家眼前的困境
我們一樣無能為力
或許選擇堅強勇敢的面對
是唯一我們可以的

版主回應
謝謝水手姊姊的鼓勵。
其實,無論是誰,我們都站在各自的位置為我們的台灣盡心與憂心。
這樣,不論時局多艱難,都能夠給彼此力量。
所以不辛苦呢,因為有好多夥伴。^^
2009-03-07 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