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6 11:07:27石牧民

那種魅人的目錄學─《遠山堂曲品、劇品》生產意識略論稿(一)

一、起初,書之命

如果說,「書」亦自有其生命。那麼,祁彪佳所著《遠山堂劇品》(以下簡稱《劇品》)以及《遠山堂曲品》(以下簡稱《曲品》)只怕虛度了大半生,隱姓埋名地存有著。又如果說,「被閱讀」亦是令一種層次的書之生命。那麼,今天《劇品》與《曲品》恐怕不免要有遇人不淑的喟嘆。

在一個品評的傳統之中,《劇品》、《曲品》並不能夠稱之為異數。它們具備了鍾嶸、司空徒以迄呂天成,所有品評作品所必須具備的格式與體例。品評作為一種文學實踐之中試圖穩定價值系統的活動,不免援引並且服膺既成的審美意識與評判標準;與此同時,仍然要在其中推陳出新,從成規與共識之中識別、蒸餾出嶄新的價值,以便成就自己為一種新的判准。「繼承」與「創新」之間的折衝,一則使讀者有以憑藉,一則接引讀者過渡去到寫作者的審美意識之中。

這樣的寫作意識,在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曲品敘》文中亦見端倪,他這樣寫道:

…,見呂鬱藍曲品而會心焉。…故呂以嚴,予以寬;呂以隘,予以廣;呂後詞華先音律,予則賞音律而兼收詞華。(註一)

僅就前引〈曲品敘〉段落以前,祁彪佳已連用「詞場董狐」、「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語,相互參照,得以說明前述批評活動在成例中翻新的性格。

從此一角度審視《劇品》、《曲品》,立時就要面對它們所援引與繼承的價值判准為何?《劇品》、《曲品》最初的讀者,究竟依據著哪些線索裝備自己,成為祁彪佳企盼的典型讀者?又或者,要成為典型讀者所勢必不能缺乏的「經驗」為何?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這些所謂《劇品》、《曲品》最初的讀者,他們的存在甚至不能夠被確知。該書長時間地為祁氏遺族珍藏而並不示之於人。而顯然地,祁彪佳《曲品》、《劇品》的寫作,除了自遣「顧悞之僻」,還是意識到「同好」、「知音」的存在。(註二)那麼,《曲品》與《劇品》在漫長的隱匿之中,很可能錯過了大多數它的典型讀者。時移事變,《曲品》、《劇品》所收錄品評的劇目今日失傳散佚者不在少數。祁氏父子澹生堂藏書盈篋充棟,是以有《曲品》、《劇品》,該書不啻就是祁承燁、祁彪佳手下戲曲類藏書的總目錄,只是今天或者已經無處索驥。《曲品》、《劇品》有似失去了館藏的圖書館員,書本一經消失,他對於書本的知識於是變成無法分享、印證的秘密。

除非尋回失落的藏書,否則秘密永遠無解;卻也並不代表圖書館員本人不值得去認識。歸結前述《曲品》、《劇品》的典型讀者,其實也就是與祁彪佳分享共同理念與鑑賞經驗的經驗讀者,他們的經驗與祁彪佳有著精準的貼合。因此,從祁彪佳週身環境裡的學術風氣與鑑賞意識著手,試圖理解《曲品》、《劇品》的生產創作理念,意即就是從經驗中去對於《曲品》、《劇品》典型讀者作出逼近。

註釋:

一、祁彪佳,《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遠山堂曲品‧曲品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頁五。

二、同註1,頁五。

予素有顧悞之僻,…,慮詞幟之孤標,不得不獎詡同好耳。世有知者,吾言不與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