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花蓮出發(四)~吉安慶修院及七星潭
20140521
上午八點多,正準備出門,忽然天搖地動,且持續甚久,讓我"心驚驚",不知要不要鑽到厚重的原木桌下。沒停電,趕快打開電視,新聞報導說這地震震央花蓮,5、8級,持續有48秒之久。
台灣地處地震帶上,從小不知經歷過多少搖晃,因為沒經歷過大傷亡,不知毀滅性多強大,以前可說沒在怕的,可是自從921以後,只要搖晃就彷彿驚弓之鳥。
所幸這次雖是淺層地震,沒有人傷亡,我們的旅程因而沒有任何影響。上午按照預定計畫去慶修院,這原是吉野移民村的神社,日本戰敗撤走後,神社一天一天荒涼著。後來,有志之士發起搶救,向政府陳情,老屋不但保存下來,還於修護後向外界開放。花蓮也多了一處景點。
花蓮的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聚居之地,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之前,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由於吉安靠近兇猛的太魯閣族人領地,當地的阿美人為了求生存,也因此比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都更強悍。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最終還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抗爭,最後,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鯉魚潭或台東。
被強制遷村後,阿美族人所留下的土地被全數被沒,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就發給一棟房子、一片大田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吉野』的地名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
西元1917年,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也為了傳教,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於是決定在此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即現今的『慶修院』。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外,並具備了醫療所、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多種功能。
日據時代,『吉野』分為宮前、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人移民村,即為現今的慶豐、福興和永興等3村,因此吉安鄉的人文風貌,堪稱為台灣深具代表性的日人移民村。而慶修院(吉野布教所) 在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風光,也經歷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近幾年,在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等各方的努力下,經過古蹟的整修與人文精神的重建之後,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真言宗寺院,不但是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古蹟外,也是台灣國家古蹟,更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http://www.heritage.org.tw/history/2011-01-28/1.html)
銅鐘有歲月的影子
現在的慶修院堪稱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文物史蹟也都維持完善。主體建築外觀採日本傳統佛寺的平面與造型,出軒式入口,木欄杆寶形造型以及四角鐵皮屋面,頗有江戶風格,是當時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方式的架構,建物手工精美,是花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旅遊地標之一。(引自慶修院網頁)
那天未開放內部,我們因此未入。
園區有兩棵百年荔枝樹與一棵百年蓮霧樹,見證著慶修院過往歲月。
藝品店
寺院內依序排列的88尊石佛,每一尊佛前堆疊的木牌與紅紙條,代表著遊客們各式各樣的祈願。(引自慶修院網頁)
矗立高聳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標記,相傳信徒由住持法師帶領,雙手合十,順時針方向繞走石碑,並唸佛號『南無大師照遍金剛』,有疾病治癒的說法。(引自慶修院網頁)
不動明王在佛寺入口右邊
黃昏時,來到了七星潭。遇到定置漁網農民採收漁獲,漁獲量實在不多,且都是一些極便宜的雜魚。海洋資源日益枯竭的今日,身為漁民,許多血淚往肚裡吞,政府能解決或幫忙的實在十分十分有限。
七星潭雖然名氣這麼大,但是令我十分失望。
海灘還是美的,但周遭實在糟糕,水泥建築越來越多。
扁扁圓圓,太平洋浪來浪去打撈起來的卵石,讓海灘生動起來。
莊嚴肅穆的慶修院
也是花蓮美麗的風光之一
我去年有去到七星潭
海灣本身很美
但周圍似乎變成民宿區了
我是不反對開發啦
但應該是有限度的
總覺得台灣的環評每次都是草草了事
希望七星潭能永保美麗
印象中的七星潭太美很天然
怎麼樣也回不來了
政府究竟缺乏美學概念
還是沒有長遠的眼光 2014-08-26 21:02:57
我去花蓮時,也跟妳去的景點一樣,
我也到過松園別館,慶修院,和七星潭,以及鯉魚潭.
這樣見面時會有共同話題 2014-09-10 18: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