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 07:49:01姸羲

在生活中融合

關於「校園融合」這個議題,可說是家長們心中非常期待又非常擔心的話題。

我從樂樂讀私幼小班就開始融合,一直到小學讀了三年,一共六年的時間都在融合。

終於在融合了六年之後,以一個中重度智能+肢體障礙的樂樂,可以被說是一個「成功融合」的個案,是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只是這中間我流過多少眼淚,崩潰過多少次,求助過多少次,再站起來多少次,投入的心力是無法估計的。

這次在二升三的暑假發現髖關節的問題,考慮到術前術後的照顧問題而決定請一年長假,當我漸漸從醫療的不安中平靜下來,回頭再看自己當時的決定,我發現,我其實是已經不想再回學校了。

人際互動一直是父母很擔心的問題,在這六年中,樂樂不管在哪一個班級,都有非常好的人緣,下課時幾乎都會有人主動來圍繞著他,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樂樂的人際關係非常好,但是,但是,這六年來,我同時也看見的是,樂樂無法真正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放學後他們會一起去安親班,有共同的興趣,放假時,他們可能也會另外有其他的活動,他們的家長之間會有共同的話題,他們聊的美語班、直排輪……等等都是我無法參與的,家長們對我仍然是友善的,但是我們的話題似乎也只能停留在很表面的關心和問候,不管是樂樂、還是我,都沒有在這六年中因為融合而結交到真正的朋友。

我並沒有否定融合的意思。這些融合經驗對樂樂來說是珍貴且愉快的。

我只是累了。

 

我在想融合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昨天早上我一樣陪著樂樂騎腳踏車到附近的公園,在一個我能看見終點的直線路段,我讓樂樂自己騎到另一端再折返,我就坐在原地等他。

結果他在折返的時候,腳踏車有點卡住,騎不動了,在遠方的我想假裝沒看到,看看他會怎麼處理? 要嘛他就是努力踩踏板看能否移動,要嘛他就要開口請求路人協助,而不是只能期待遠方的媽媽來幫忙。

果然他一直望著遠方的我,還朝我招手。

但是明明身邊就有幾位大人經過他身邊。

 

等了一段時間,我才走過去。

我跟他說,以後,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你要練習找別人幫忙,像剛才就有幾位叔叔阿姨經過,你可以想辦法叫叫他們。

然後,我開始帶他練習如何請別人來協助。

我先跟一位正迎面走來的阿姨說,這位孩子是腦麻,我是他媽媽,他的腳踏車卡住了踩不動,我想請他練習找路人協助,不知道你是否願意配合練習來幫忙推一下腳踏車呢?

我會請路人先假裝不知道,等樂樂開口了再詢問他甚麼事,也要求樂樂用別人能聽懂的方式來表達要請別人做什麼,練習的過程很順利,樂樂也愈來愈有信心!

我們前前後後共發生三次卡住的狀況,也跟不同的人練習了三次,基本上被邀請的路人都很熱心友善願意協助。

這次是我先告知對方,讓對方配合演出,目的是讓樂樂知道正確的作法,且成功經驗會讓樂樂更有信心。

下次,我會在不告知對方的情況下,只提示樂樂的部分。

最後,我就會不介入,只在遠方觀看。

直到這樣都能成功,才算成功。

除了這樣,下一個目標就是要教樂樂如何觀察哪些人可以開口,那些人不能開口,或是如果對方因為有事拒絕或聽不懂的時候該怎麼辦……等等,很多真實情境中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都可以練習和學習。



這不就是希望孩子在「融合」中能學到的功課,最終,是要未來在生活中能和別人自然相處,能解決和人互動時的問題。

我想,家長們期待的融合不應該只是在學校,其實生活中就是最好學習融合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