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5 19:53:45閒人
閒記篇:家庭活動
有時候,我非常期待家族的大活動,長輩擺夀宴,表親的囍宴,新年的聚餐。畢竟,只有這些大活動,方能讓久未逢面的親戚們有機會話長道短的。
曾經在中學教書時,因招生活動而問了學生一些問題:
「我們以什麼原因要人家來唸獨中呢?又是一套母語和中華文化的維護嗎?」
大多學生都點點頭,認為這是必然的,與此同時我也注意到有少數同學微微一笑。
「如果有家長問你,什麼是中華文化,你們該如何問答?且為什麼要發揚中華文化?」
班上頓時鴉雀無聲。又冷,又靜。
看著可愛的他們,加上自己身為代班導師,總得協助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我繼續發問:
「書藝、扯鈴等我故且不談,請問佳節,如農曆新年,清明節等,你們最期望的是什麼?」
不等學生回答,我進一步問了兩位寄宿生一個問題:
「平常周末,回家嗎?」
「沒必要就不回囉,回到家還不是一個人,在宿舍更多朋友。」
「那新年回家最希望家里是什麼情況?」
「爸爸媽媽都在家。」
該生答得很直接,我把眼光稍稍往班上一望,不乏見到幾位寄宿生也點頭贊許。因此,我就嘗試從這一點與學生分享當時所解所得。
似乎只有佳節,方能看到家人齊聚一堂,歡歡樂樂。挪用一句話來說「小別勝新婚」,常年來家庭成員皆為各自生活而忙,離多聚少,因此「聚」就成為大家所期盼的。
且不論述儒家文化最高境界,單就其以「人」為本體,以「親親」「尊尊」之態度所建構的社會關係來看,人的內心深處,似乎皆藏著「愛與被愛」,「尊敬與被尊敬」的渴望。希望旁人多看他一眼,多關心他一點,這彷彿正是幼童至青少年,甚至中年老年人都想得到的。人在一個社會里持有多重的身份,這些身份仍離不開所謂的五倫,這邊厢是他人的孩子或父親,那邊厢就成了他人的朋友或夫婦,換個環境又變成了身邊人的兄弟姐妹或下屬上司。
不同的相處模式即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態度。然而,「被愛」的心態似乎是不會改變的,「友情」、「親情」、「愛情」也就具體地表現出來。
無法向中學生說得那麼深入,加上放學鐘聲響起,我也就止乎此。簡單為學生結論說:「中華文化其中一個的表現,就是讓每個人都活得有知覺,有意識,,學習去疼愛身邊的人。書法講究專注,薰陶自己的心靈。扯鈴何嘗不是讓自己感受個人姿態與心靈結合的優美。這些活動可視為讓自己活得有感情,是一種對生命,對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射到身邊的人。」
前幾天,家族里恰逢有人結婚,使得我有機會再感受親戚齊聚的樂趣。首先是兄長舉家返馬,為本來寧靜的家里充進了一些生氣。侄子們你追我趕,兄弟妯娌喝茶聊天。大哥大嫂還說:
「好久沒吃肉骨茶了。」
隨後,我們一家再融入母親外家的圈子里。阿姨娶媳婦,嫂子(舅母)與姐妹們(阿姨)皆來幫忙,這一場面之浩大,還真難以形容。
姑嫂、妯娌與婆媳,向來被認為最難相處的。只有距離,讓它們的關係表現得更美,更自然。母親共有十個兄弟妹,開枝散葉般走進了第三代。每逢節日,七位舅母,三位阿姨必齊聚廚房,配合地煮出一道道的佳餚,二姨的肉丸子最爽口,四舅母的海參煨豬腳最讓人懷念,五舅母的胡椒豬肚湯與母親的海南雞飯也受到大家青睞。
昨天,這幾位aunty皆聚在二姨母家里,通宵達旦,她們聊著婦女經,舅舅們借酒道著男人話題,表兄弟姐妹們搓著麻將扯天拉地。我也好久沒和同輩且年紀相若的表弟們聊天了。小時常在村子里追跑,放著風箏,捉著溝渠魚,爬樹採果子,等年紀漸大,就各忙各的,唯有昨晚,一人一瓶小酒,聊著近況。
晚宴當天,叫喊聲此起彼落,酒杯也不曾空過地鬧它個天翻地覆。
隔天,大家再回到自己的生活崗位,忙碌去了。
若及若離,不及不離,各有本位,卻能相互連繫。這是一種美,和諧的美。
曾經在中學教書時,因招生活動而問了學生一些問題:
「我們以什麼原因要人家來唸獨中呢?又是一套母語和中華文化的維護嗎?」
大多學生都點點頭,認為這是必然的,與此同時我也注意到有少數同學微微一笑。
「如果有家長問你,什麼是中華文化,你們該如何問答?且為什麼要發揚中華文化?」
班上頓時鴉雀無聲。又冷,又靜。
看著可愛的他們,加上自己身為代班導師,總得協助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我繼續發問:
「書藝、扯鈴等我故且不談,請問佳節,如農曆新年,清明節等,你們最期望的是什麼?」
不等學生回答,我進一步問了兩位寄宿生一個問題:
「平常周末,回家嗎?」
「沒必要就不回囉,回到家還不是一個人,在宿舍更多朋友。」
「那新年回家最希望家里是什麼情況?」
「爸爸媽媽都在家。」
該生答得很直接,我把眼光稍稍往班上一望,不乏見到幾位寄宿生也點頭贊許。因此,我就嘗試從這一點與學生分享當時所解所得。
似乎只有佳節,方能看到家人齊聚一堂,歡歡樂樂。挪用一句話來說「小別勝新婚」,常年來家庭成員皆為各自生活而忙,離多聚少,因此「聚」就成為大家所期盼的。
且不論述儒家文化最高境界,單就其以「人」為本體,以「親親」「尊尊」之態度所建構的社會關係來看,人的內心深處,似乎皆藏著「愛與被愛」,「尊敬與被尊敬」的渴望。希望旁人多看他一眼,多關心他一點,這彷彿正是幼童至青少年,甚至中年老年人都想得到的。人在一個社會里持有多重的身份,這些身份仍離不開所謂的五倫,這邊厢是他人的孩子或父親,那邊厢就成了他人的朋友或夫婦,換個環境又變成了身邊人的兄弟姐妹或下屬上司。
不同的相處模式即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態度。然而,「被愛」的心態似乎是不會改變的,「友情」、「親情」、「愛情」也就具體地表現出來。
無法向中學生說得那麼深入,加上放學鐘聲響起,我也就止乎此。簡單為學生結論說:「中華文化其中一個的表現,就是讓每個人都活得有知覺,有意識,,學習去疼愛身邊的人。書法講究專注,薰陶自己的心靈。扯鈴何嘗不是讓自己感受個人姿態與心靈結合的優美。這些活動可視為讓自己活得有感情,是一種對生命,對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射到身邊的人。」
前幾天,家族里恰逢有人結婚,使得我有機會再感受親戚齊聚的樂趣。首先是兄長舉家返馬,為本來寧靜的家里充進了一些生氣。侄子們你追我趕,兄弟妯娌喝茶聊天。大哥大嫂還說:
「好久沒吃肉骨茶了。」
隨後,我們一家再融入母親外家的圈子里。阿姨娶媳婦,嫂子(舅母)與姐妹們(阿姨)皆來幫忙,這一場面之浩大,還真難以形容。
姑嫂、妯娌與婆媳,向來被認為最難相處的。只有距離,讓它們的關係表現得更美,更自然。母親共有十個兄弟妹,開枝散葉般走進了第三代。每逢節日,七位舅母,三位阿姨必齊聚廚房,配合地煮出一道道的佳餚,二姨的肉丸子最爽口,四舅母的海參煨豬腳最讓人懷念,五舅母的胡椒豬肚湯與母親的海南雞飯也受到大家青睞。
昨天,這幾位aunty皆聚在二姨母家里,通宵達旦,她們聊著婦女經,舅舅們借酒道著男人話題,表兄弟姐妹們搓著麻將扯天拉地。我也好久沒和同輩且年紀相若的表弟們聊天了。小時常在村子里追跑,放著風箏,捉著溝渠魚,爬樹採果子,等年紀漸大,就各忙各的,唯有昨晚,一人一瓶小酒,聊著近況。
晚宴當天,叫喊聲此起彼落,酒杯也不曾空過地鬧它個天翻地覆。
隔天,大家再回到自己的生活崗位,忙碌去了。
若及若離,不及不離,各有本位,卻能相互連繫。這是一種美,和諧的美。
上一篇:胡言篇:4896
下一篇:祈望篇:願一切如願平順
rickywong
2007-06-30 23:54:32
好小子,不錯,好好把論孟讀一讀吧!經典的詮釋確不止於此,有更深,更廣。記得,解讀者只有自己,不管解說的人說得多好多神,一切都只等待自己去經歷,去體驗,一小部一小部去感受,才能成其大者。利弊皆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看如何去思考。活得有「意識」有「知覺」,是儒家的第一步。讀論孟,要是沒有「自覺」「知覺」,又如何「覺人」呢?如何去達人呢?
mj
2007-06-30 15:40:49
我的中國文化教材老師說
做人是一輩子的 所以要讀論孟
你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男孩,你对人世间温情的重视,使你成为世间一颗弥足珍贵的宝石。就让你袒露的心,去启迪你身边周遭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