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5 20:02:18Legends 詠

(轉載)棒球台灣|後山傳奇‧南國榮光

http://udn.com/NEWS/SPORTS/SPO5/2203557.shtml

棒球台灣》後山球員 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
【撰文/謝仕淵】

是什麼樣的時空背景,創造出屬於後山與南國的棒球傳統?台灣的棒球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從四十二人到二十四人,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學減法,因為關係著「奧運」、「棒球」和「奪牌」,也變得不簡單了。

細數這支被喻為「史上最強」的二十四人名單,從中再找出一些連結,其中有黃忠義、鄭兆行、張泰山、鄭昌明、陳鏞基、謝佳賢、曹錦輝、陽建福、林英傑、陳致遠等十人,都來自後山、身上也都流著原住民的血。

在台灣,原住民只占總人口數的二%,相對地小眾;但在今年中華奧運棒球代表隊中,原住民比例占了四到五成,在可預期的先發陣容中,原住民球員肯定超過半數。

原住民為什麼特別會打棒球?是優異體能打造了精湛的球技?是樂天個性培養了堅毅的運動人格?是紅葉傳奇引領了族人步上朝向棒球之路?還是曹錦輝的大聯盟之旅打造了美好的棒球願景?

以上的答案都對,只不過在於它們如何發生。

百年來,政經文教資源大都集中在台灣西半部,前山的優越使我們無視於後山的好山好水,以及原住民在體育、音樂上的天份,他們豁達樂天的性格也被視為懶惰散漫。

然而,也由於前山的優越,使得這齣後山弱勢者奮起終於贏得勝利的戲碼,充滿著戲劇性,這不僅是當代的寫照,也幾乎是後山棒球源起的最初情節。



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

百年前,殖民政府的力量挾著優勢武力深入後山部落,原住民開始接受授產、生活改造等「文明洗禮」。台灣第一支「純原味」的棒球隊,也在標榜「沐浴文明」中,逐漸闖出了名號。

這支稱為「能高團」的棒球隊,最初是一群善用木棍打石頭的原住民所組成的球隊,後來為了宣傳總督府的統治績效,日籍企業家與官員便贊助他們南征北討,甚至在一九二五年遠赴日本進行表演賽,並且贏得佳績。為此,日本球探到臺灣挖角,阿仙(稻田昭夫)、紀薩(西村嘉造)、羅沙威(伊藤正雄)、羅道厚(伊藤次郎)等原住民遠渡重洋,在日本棒球界開展了不同的人生。

一九三一年,嘉農勇奪甲子園高校棒球賽的亞軍,總督府以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三族共和」來宣傳得來不易的榮耀,而陣容中陳耕元(上松耕一)、羅保農(平野保郎)、藍德和(東和一)、拓弘山(真山卯一)等人都是後山原住民。而馬武窟蕃人公學校則在當年度的第三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中,擊敗台北、台中、台南等各州代表隊得到冠軍。

而原住民棒球發展最戲劇性的高峰,要屬一九六八年來自後山布農部落的紅葉少棒,擊敗了來訪日本和歌山少棒隊的傳奇故事,也為往後十年的三冠王熱潮,預先熱身。

二○○三年,阿美族的曹錦輝,成了台灣第一位登上美國大聯盟、並獲得勝投的投手,空前的成就,使曹錦輝被喻為「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

原住民與棒球的邂逅,一開始以接受文明的薰陶為口號,統治者的政治宣傳為目的,但能高團、嘉農、馬武窟、紅葉、曹錦輝等百年來的棒球榮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原住民,義無反顧投身棒球。藉著強肩快腿,原住民得以改變族群關係中的邊緣安排,扭轉前山與後山的既定關係,棒球不僅讓原住民贏得榮耀,也改善了生活。

更有甚著,原住民對棒球的認同,不僅是偶像崇拜,棒球更內化為原住民的文化傳統。

一年一度的豐年祭中,阿美族人歌聲悠揚、步伐輕快,透過一系列祭典活動,除慶祝狩獵與農業的收成外,也喚醒了一代又一代的阿美族人,身上流著祖先傳承下來的武勇之血。因此除了歌舞外,射箭、捕魚、相撲,甚至棒球,都是豐年祭的重頭戲。如同百年前殖民者將原住民勇氣的象徵,由出草轉為從軍出征。而棒與球的碰撞,也激盪起原住民的勇氣,豐年祭的棒球比賽,象徵棒球早已深入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

在原住民的心中,棒球已是族人的傳統,也是族人的榮耀,但棒球之路卻並非平坦。至少從紅葉之後,台灣棒球全力求勝的錦標特質,製造了棒球明星、國家英雄,卻也有更多人因此失落。

許多在這段圓夢之旅遭遇挫敗的原住民,因為錯失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往往從明星夢中一朝醒來,身無一物,如同紅葉傳奇中的英雄,而今泰半凋零,十足悲劇性。而原住民國手在退役後面臨的失業問題,也才在不久前成為廣泛討論的問題。看來,國手與職棒明星的光環,依舊照不亮後山,更高的夢也意味著更多的失落。大聯盟場上的曹錦輝與懸在半空的板模工人,可能來自同樣的部落、接受同樣的訓練,但極端的境遇,有時卻只能歸諸造化捉弄,研究者因此以「是枷鎖還是羽翼」來形容原住民投身棒球的兩難與矛盾。

有夢才有明天,後山原住民的棒球路,即便隱含迷航的風險,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以致於每一代的棒球國手中,原住民不需要「保障名額」,便占了絕大多數。

我們無法期望後山與原住民的政治、經濟地位能在可見的未來改變,也無權阻撓天生的運動家投身球場,但如同一年一度,由原住民職棒選手為「落實職業棒球員關懷少棒球員、回饋地方」所催生的關懷盃棒球賽一般,上一代的原住民職棒選手,以實際的關懷,平衡顯著的地域與族群的差異,讓每個年輕的原住民棒球好手發揮天分、快樂打棒球,也期待培養出下一個夢幻部落的台灣之光。

●本文內容由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http://www.e-earthgeo.com/

【2004/08/24 大地地理雜誌八月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udn.com/NEWS/SPORTS/SPO5/2203560.shtml

棒球台灣》野球榮光 南國糖廠裡的棒球熱
【撰文/謝仕淵】

嘉義以南的台灣南部(包括嘉義、台南、高雄縣市與屏東縣等七縣市),在政治上向來有著明顯的認同取向,而文化上也有著下港「俗又有力」的說法,語言上也以福佬話為主,就連運動,也由於戰後群族分布的關係,北部外省族群打籃球與南部本省族群打棒球的現象,也成了約略可辨的南北部運動特色。政治與語言、文化、運動如何構成「南部文化」,尚待解釋;但南部運動特徵的形成,其實在近百年前就已確定。

棒球運動傳入台灣是在一八九五年日本人統治台灣後,早期棒球發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日本人較多的台北一帶,此時,台灣南部則被稱為「野球界的黑暗時代」。直到一九一三年(大正二年)後,「南部野球大會」的舉行,南部棒球風氣才逐漸興起,並在一九一七轉趨熱絡。

然而,日本時代台灣棒球的共通現象,便是棒球員幾乎都是日本人,而且不管南部或北部,棒球隊的組成多半與官方機構有關,例如法院隊、台北廳隊、台南廳隊、高雄州廳隊、專賣隊等。既然如此,南部棒球究竟有何特殊性,而棒球與南部的台灣人究竟有何關係?

事實上,南部棒球與北部有一項顯著差異,而此特色的形成,竟與日本統治台灣的產業經濟政策有關。經濟上,日本將台灣生產的農產品視作本國經濟的輔助,其中糖與米為輸日農產品的大宗。稻米是由小農家庭負責生產,糖的生產則在偌大的糖廠中,糖廠是生產的空間,但糖廠員工多半住在廠區範圍內,自然形成了一個生活空間。

在此生活空間中,宿舍是和式建築、學校是日本人讀的小學校,日本人喜歡打的棒球與棒球場,也占據了糖廠中的一角,時至今日,屏東糖廠依舊保有棒球場。

觀察大正年間「南部野球大會」參賽的球隊,其中與糖廠有關的隊伍包括阿猴(屏東)糖廠、橋仔頭糖廠、後壁林糖廠、台灣製糖打狗本社、東洋製糖會社、三崁店糖廠、車路墘糖廠、旗尾糖廠、鹽水港製糖會社、新興製糖會社等隊伍,台灣製糖會社甚至辦過會社內各糖廠的棒球比賽。由此可見南部糖廠與糖廠棒球隊之多。日本時代南部棒球甚至以台南為界,以北為鹽水港製糖會社的天下,以南則為台灣製糖會社的地盤。

一般而言,糖廠棒球隊以日本人居多,但因糖廠勞工與種植甘蔗的蔗農以台灣人為主,台灣人因此成為球場邊的主要觀眾,南部台灣人與棒球的廣泛接觸,據信便是來自以觀眾身分的參與。而到戰後,日本人離開了,糖廠棒球場的主人,便由原先的觀眾取代。他們由觀眾而為球員,為台灣南部奠定了深厚的棒球基礎。



台灣人打出一片天

糖廠棒球培育了糖廠生活圈附近的棒球迷,而「高砂野球聯盟」則看到台灣人如何熱愛棒球。由於棒球球具昂貴,如果沒有學校、大公司或公家機關撐腰,打棒球是項奢侈的運動。然而,一般台灣人在公學校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大公司與公家機關任職的機會遠遜於日本人,許多年輕的台灣棒球好手,在缺乏奧援下,因此結束運動生命。

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由台灣人組成的「高砂野球聯盟」成立了,並在當年度舉行了兩次比賽,一度高達八支球隊與賽。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動機至今不明,但從聯盟中「一公俱樂部」(隊員以高雄第一公學校畢業生為主)隊員,包括一九二九年高雄第一公學校得到全台灣冠軍中的大功臣,但畢業後並未進入日本會社與官廳上班的許炎,以及蕭長滾(日本時代高雄的棒球選手,戰後曾擔任榮工隊總教練)指出「沒有球可打,台灣人就自己組隊比賽」的說法,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可說是愛打棒球的台灣人,為了延續棒球生命的表現。

當然,棒球的熱情有時也需要一點激烈的火花引燃。一九二九年高雄第一公學校(現在的旗津國小)奪得全島少棒冠軍,一九三一年嘉義農林學校得到甲子園高校棒球賽亞軍,激發了台灣南部的棒球熱潮,對於南部棒球風氣的普及造成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凝聚了台灣人的抗爭與認同。被喻為「台灣的貝比魯斯」,現年已經八十幾歲的洪太山,自稱接觸棒球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父親看到嘉農的成就,進而對洪太山打棒球抱持著樂觀鼓勵的態度。

到了戰後,台灣南部成為棒球重鎮的地位已然確定,不僅省運棒球賽,多半由台南、高雄等縣市取得佳績,北部棒球在六個銀行所共同營造的六行庫棒球熱時期,許多球員如名投方水泉與強打葉清德,都是來自南部的球員。而在早期的國家代表隊中,洪太山與陳潤波、黃仁惠等都出身南部。少棒熱時期的七虎、巨人與立德,也多為南部七縣市的棒球小將。

在這片土地上,甚至也孕育出了郭泰源、呂明賜、黃平洋、李居明、陳金鋒等縱橫台灣、日本、美國棒球界的焦點明星。直到今天,一群剃著平頭的小球員,在炙熱的豔陽下、承受著三十度以上的高溫,在偌大的球場中努力練球,仍是南台灣棒球場上,最常見的場景。

糖廠棒球的發展根植於熱帶風土的產業特色,而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則是社會經濟結構限制下,台灣人熱愛棒球繼而投入的表現,這祇是近百年來,這片熱帶南國的土地上發生的幾個棒球故事,但南部人對棒球的熱情,以及南部為何能夠培養無數棒球選手的原因都寫在其中。這部以日本時代台灣南部為主體寫成的棒球故事,更代表著一部以台灣為主體意識的棒球史的開始。

●本文內容由大地地理雜誌提供
http://www.e-earthgeo.com/

【2004/08/24 大地地理雜誌八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