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26 14:23:23Ryan

馬蒂眼中的《紐約黑幫》

向來被暱稱為馬蒂的馬丁史柯西斯,早期的驚世之作《殘酷大街》(The Mean Street)及《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都是以小小預算深刻描繪美國底層生活,八0年代的《蠻牛》(Raging Bull)則奠定他和勞伯狄尼洛完美的合作關係,更永遠高掛諸多票選榜的影史十大佳作。馬蒂與同時崛起的柯波拉、史匹柏、喬治盧卡斯不同的是,他永遠在既定類型中尋求創新、永遠在膚淺的好萊塢素描體制裡為刻板角色提煉深度,即使他向來偏好陽剛題材,卻也曾經柔情似水地為亞倫柏絲汀量身定作《再見愛麗絲》(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他明明知道改成喜劇收場,片子才會賣錢,卻憑著藝術家的一股傲氣硬是以『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為他的歌舞片《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做結;此外,他甚至膽敢挑戰宗教團體,拍出爭議十足的馬蒂版《基督的最後誘惑》(Last Temptation of Jesus)。

邁入九0年代,他先是獻上經典指數直追《教父》、《四海兄弟》等黑幫史詩的《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玩票性地翻拍《恐怖角》(Cape Fear),證明大師同樣有搞商業娛樂的實力;接著,永遠讓影迷驚奇的馬蒂居然轉換舞台首度嘗試古裝文學劇《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以他向來的桀傲不馴歌詠上一個世紀紐約上層階級的禁忌之愛;目標對準奧斯卡的《賭國風雲》(Casino)雖然氣勢磅礡地為拉斯維加斯寫史,卻因內容過度血腥而引發兩極評價;觸怒中共的《達賴的一生》(Kundumm)曝光率即使不高,仍舊虔誠得讓影迷憶起帕索里尼的《馬太福音》,更與馬蒂自己十年前拍的《基督的最後誘惑》構成有趣對比;最後,馬蒂在二十世紀末以《穿梭鬼門關》(Bringing out the Dead)為他超過三十年的創作生活做出一個小小結論,以溫婉祥和的大師筆觸帶領一班老影迷,圍坐火爐旁回味近半世紀前的《計程車司機》。

馬蒂向來廣受影評及各大影展喜愛,摘了坎城金棕櫚、威尼斯銀獅也抱了,連比較普通的《下班後》(After Hour)都為他拿回一座坎城最佳導演,各大影評人協會獎項也不知得過多少回了?英國權威電影雜誌「Sight and Sound」票選他是還活著的最偉大美國導演!如果說他的導演生涯還有什麼缺憾…記得他自己承認過,無論什麼肯定,都比不上一座小金人對他的意義重大,畢竟他是看奧斯卡長大的呀!

繼《賭國風雲》成功為賭城作史後,馬蒂這回以破億的預算雄心壯志地回到南北戰爭時期的草莽紐約(以往類似題材多以西部開拓史為主),企圖當美國電影界的司馬遷,寫出波瀾壯闊的美國文明發展史。暌違已久,喜歡愛爾蘭喜歡到定居還自稱是愛爾蘭人的英國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演出仇恨愛爾蘭移民的在地黑幫老大『屠夫比爾』,同樣失蹤有段時間的前偶像李奧納多留了山羊鬍演出為父尋仇的愛爾蘭少年阿姆斯特丹。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的卡麥蓉狄亞絲,即使不太適合古裝造型,仍精彩地在有限的戲份中呈現苦命浪女的時代掙扎。陪襯這三個主要角色的,包跨一群描繪不夠深刻的英國演技派老將及驚鴻一瞥的威尼斯影帝連恩尼遜。剪接是從《蠻牛》合作至今的老搭檔 Thelma Schoonmaker;攝影仍是偉大的老班底麥可波赫斯;很優秀的服裝設計師珊蒂鮑威爾(《莎翁情史》及《美麗家人歐蘭朵》)擔任本片服裝設計;Bono譜了現代感十足(歌名都可以當美國國歌了)的「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當作本片主題曲。

但是,滿懷期待地膜拜完這部金碧輝煌的鉅片之後,我卻有說不出的失落感;繽紛落盡之後,開始欷噓大師免不了落入自我重複的創作迴圈裡。總覺馬蒂已經拍出題材類似的《賭國風雲》,也就夠了。更金、更大、更有料的《紐約黑幫》,雖然網羅了三位優秀的編劇:包括合作過《純真年代》的Jay Cocks、Steven Zaillian(《辛德勒的名單》、《人魔》)及自編自導《風情萬種》(You Can Count on Me)引起影壇興趣的新銳肯尼斯隆納根,劇本卻是導致本片嚴重貧血的主要關鍵!編劇群顯然意圖塑造三個主角間相互尋求(補償性、替代性)慰藉的矛盾情感,激盪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性掙扎。屠夫比爾在缺乏人性關注的真空裡淪為膚淺的邪惡角色;他應該是孤寂的,渴望愛情、親情的,我很期待馬蒂多給他一些細膩的勾勒(他有很多殺掉阿姆斯特丹的機會,但他並沒有動手…這一點可以大做文章),我很期待他與阿姆斯特丹之間惺惺相惜的情感,但是 – 我只看得到比爾那顆冷冰冰的玻璃眼珠;我只聽到丹尼爾戴路易斯抑揚頓挫的懾人念白。關於身在劇情中心點的阿姆斯特丹,我則要說:李奧納多根本是完全錯誤的選角!先天條件的失利加上後天缺乏說服力的詮釋,讓阿姆斯特丹這個角色無法從前半部有如哈姆雷特般的舉棋不定,過渡到後半部的果斷、奮力反擊。

開場的幫派械鬥,以技術執行面的精緻帶出格局上的恢弘。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冗長的中段的氣無力;直到收場,略帶嘲諷意味的戰役結束後,利用電腦特效做出來的魔術般謝幕鏡頭(其實《賭國風雲》裡已出現過類似的畫面了)裡,馬蒂大師才迴光反照了一下!

故事裡的愛情三角戀則難堪得彷彿是為了吸引女性觀眾才策略性加入的,卡麥蓉狄亞絲的左右為難因為著墨不深,甚至讓我懷疑她和屠夫比爾之間有沒有愛情(和阿姆斯特丹的速食愛情其實也不盪氣迴腸)存在。上回的《賭國風雲》曾經成功為莎姊姊改頭換面,這一次請來更有潛質的狄亞絲,卻因為劇本的輕重不分而無能讓亂世裡的女人在兵馬倥傯裡追尋、站穩她自己的位置…可惜了!

《紐約黑幫》企圖書史、企圖把個人恩怨與國家戰亂並置來呈現創作者對社會歷史及政經環境宏大關照的野心無庸置疑。但是,即使有丹尼爾戴路易斯精湛的瞬間變臉功夫技壓全場、即使有令人屏息的內戰時期反徵兵暴動歷史的重現,仍舊撐不住單薄的故事線、撐不住馬蒂過份膨脹的野心,撐不住MIRAMAX過份豪華的拍片經費及宣傳伎倆。



附記1:眼尖的影迷還可以發現,向來喜歡在自己電影中客串的馬蒂照例出場了大約五秒鐘喔!馬蒂非常擅於藉由電腦特效烘托個人情感,除了本片收場及《賭國風雲》的首尾處理方式,《純真年代》裡頭那場蜜雪兒菲佛站在碼頭邊背對鏡頭望著遠方船隻的戲(利用特效讓船隻慢慢行駛),是最令我欷噓的片段。

附記2:馬蒂再度飲恨奧斯卡,不過這次敗在前輩級的波蘭斯基手下,他也只能謙虛地公開宣稱心服口服了,唉……。

附記3:看《紐約黑幫》時不斷讓我想巴西黑幫片《無法無天》(City of God),承襲「百年孤寂」等中南美洲文學、電影的後設美學,套上昆丁塔倫提諾、王家衛式的黑色幽默,巴西年輕導演Fernando Meirelles意圖以另一種輕盈的態度為國家書寫歷史,把道德枷鎖放一邊、藉由神來的幽默素描反派角色的人性時刻……,無論是敘事方式或鏡頭美學,都帶有馬蒂《四海兄弟》的味道(還有一些些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奔放不羈)。當馬蒂逐漸老去之際,很驚喜地在美洲的另一端發現馬蒂精神與美學的延續(Fernando Meirelles曾公開宣稱馬蒂對他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