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09 18:18:13Ryan
【台慶影展】6-5
【台慶影展】6-5裡提到的,是這兩三年來在台灣有正式上映過或發行DVD、VCD的英語片,只是迴響並不大。附圖是《我愛貝克漢》的海報。
.《盒光之夜》Box of Moon Light(1996)
大概很少人知道盒光之夜在2001年時是由龍祥以小影展名義發行上過院線;也許更多人不知道,這位導演湯姆迪西洛之前精彩的《開麥拉狂想曲》、《最佳女主角》都在台灣正式上過院線及發行錄影帶。《開》與《最》兩部電影的內容都跟與導演本身的影視環境有關,也許是某種程度上的創作者自省、自嘲吧。
這回《盒光之夜》找來《巴頓芬克》的坎城影帝約翰特托羅演出平凡呆板的上班族,因為一趟意外的旅程認識浪蕩不羈的山姆洛克威爾,而對生活有了一番新的體驗。電影看到一半時,我開始想:這不是美國版的《海灘男孩》嗎?山姆洛克威爾的角色活脫是反町隆史的翻版。本片可惜略顯說教陳腐,導演前兩部作品中既尖銳又溫暖的睿智味也淡了些,除了用力刻劃上班族男主角的中年危機外,其他角色可惜都只是點到為止,無論是兩個男人的友誼(可惜了山姆的精彩表演)或是萍水相逢一夜情的甜蜜,都沒達到預期的效果。湯姆最後只是安安穩穩地說個簡單的小故事罷了…。
也許,找日本的岡田惠和(《海灘男孩》的編劇)來編寫劇本,效果會更好!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1999)
原來,大衛林區也可以這麼「好萊塢」,卻又煽情得不著痕跡,甚至透露著伊朗電影的真摯清新!原來,電影可以拍得這麼簡單(加上簡單的音符),這麼平鋪直敘,卻仍能撼動人新!李察法恩渥斯及西西史派克樸質厚實的生命力演出,則是額外附贈。
.《烈愛灼身》Vatel(2000)
榮膺2000年坎城影展開幕片殊榮的《烈愛灼身》,很不幸地證明了導演羅蘭約菲的江郎才盡。一個精彩的故事可以被拍得支離破碎死氣沈沈,即使演員出色也難挽狂瀾。幸好有顏尼歐莫瑞康尼!他為片尾譜出的一段動人旋律,讓電影瞬間活了起來。
往往一部不怎麼樣的電影,會因為某演員或某攝影師的卓越表現而令人難忘。那短短十分鐘的旋律,配上死去的傑哈德巴狄厄的畫外音旁白及讀信的鄔瑪舒曼令人疼惜的神情,竟讓我無比感動。或者說,我實在太偏好關於「一人的死啟發了另一人的重生」這個主題?
.《髮力無邊》An Everlasting Piece(2000)
相較威廉福烈德金的江河日下,另兩位老牌金獎級導演麥可尼克斯、巴瑞李文森無疑還有品質保證…,即使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
巴瑞李文森九0年代最好的作品自然是《桃色風雲搖擺狗》,最不堪的則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地動天驚》;不過我個人較偏好帶有他那兩部帶有個人自傳色彩的《適者生存》Avalon及《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該片攝影是杜可風),這兩部片拍攝間隔十年,情感濃郁度卻沒變質,配樂動人至極,兩片台灣都有發行錄影帶。 這一次,巴瑞李文森把故事瞄準北愛,聚焦在兩個好友合夥經營的假髮公司上,針對八0年代北愛的政治情勢,及當時封閉的天主教氣氛大做文章。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愛爾蘭人,再加上女友、共和軍……,這個原創度極高的劇本(編劇Barry McEvoy同時飾演男主角之一)技巧性地把政治傾向與禿子有苦難言的曖昧成分結合,甚至異想天開地把賣假髮這個單純的商業行為對比成五族共和的單純天下太平寓言。很可惜故事還是輕盈了點,也許巴瑞李文森原就沒那麼大的企圖?抑或力有未逮?更可惜的是女主角沒有如我預期般地在兩男主角間擺盪(她只和其中一個交往),錯失了另一個戲劇(政治指涉)高潮!
.《縱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d(2000)
Osvaldo Golijov的配樂餘音繞樑,加上雷奈與格林那威的御用攝影師Sacha Vierny(本片很可惜地成為他的遺作)的助陣,打造出許多令人屏息的絕美時刻。儘管讚嘆美術部分的考究與華麗,我還是得抱怨莎莉波特在許多時刻的故作姿態與過度的自我沈溺…。尤其結尾父女相逢竟以不負責任的態度草草交代了事,枉費還特地請來演過塔柯夫斯基《鄉愁》的俄羅斯男演員Oleg Yankovsky客串父親一角呢。
幸好,雖然只是女配角,凱特布蘭琪仍稱職地把一個偏負面的拜金女性(刻意和女主角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演繹得悲憫憐人。除了以一口俄羅斯式英文加強說服力外,凱特總有辦法一出場就抓住全場觀眾的目光。一場在宴會上面對拈花惹草男友的尷尬不知所措,她竟然光芒四射地用一張哀傷的臉佔滿整個銀幕……。
就在那一刻,她成了電影中的女神。
.《驚爆危機》The Tailor of Panama(2001)
老牌導演約翰鮑曼的新作《驚爆危機》曾入圍2001年的柏林影展正式競賽,這是一部非典型諜報片,還特地找來皮爾斯布洛斯南顛覆自己的龐德形像。特別是在這個美英聯合出兵攻打伊拉克的非常時期,本片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指涉。如果說肯洛區在《九一一記事簿》感性地以智利的遭遇來控訴美國假民主自由之名行操控世界之實;那「驚爆危機」就是狠狠地藉巴拿馬運河嘲諷政治的幻象本質 – 一切都只是利益罷了。片中有一段描述英美政府企圖扶植(方便日後操縱)地下政權反抗獨裁政權的會議,真的是辛辣無比,然而當你以為這不過是一段戲罷了,海珊的例子卻又血淋淋地宣告:這齣戲碼依舊不斷在世界各地巡迴上演。
.《來去天堂》Down to Earth(2001)
意外發現《來去天堂》居然是《非關男孩》編導韋茲兄弟的作品。這部脫胎自20年前華倫比提的《上錯天堂投錯胎》的新作,光芒其實是屬於諧星克里斯洛克的(他也是編劇之一)。把故事背景改為黑人脫口秀場,《來去天堂》提出了有趣的種族主義概念:為什麼只有黑人可以挖苦黑人?愛情對我們而言是否真就是內在的靈魂而已?只是,在政治「不太」正確的有趣外表下,故事收場時依舊還是得政治正確地讓黑色靈魂回歸黑色皮膚,有點可惜!
.《我愛貝克漢》Bend It Like Beckham(2002)
2002年的英國六月充斥著與足球、世界盃的相關話題,連我買顆高麗菜都用黑白六角花紋的透明膠膜把它包成足球模樣。報章雜誌上想不看到當前的國民英雄貝克漢都很難!於是,我這個運動白癡也趕熱潮去看很紅的英國片《我愛貝克漢》。
會被它吸引是因為宣傳廣告硬是把本片與《東方,就是東方》East is East及《舞動人生》這兩部近年來最傑出的英國電影扯上關係(說是同樣幕後製作群)。Anyway,這是一個關於熱愛足球的印度少女如何衝破既定規範,說服爸媽讓她拋頭露面參加女子足球隊,實踐理想的勵志故事。當然故事沒這麼簡單:除了文化差異佔了影片好一部份外,做為印度女生角色對照的姊姊即將出嫁,而比賽日就是結婚日,小女生該怎麼辦?她與白人隊友同時愛上愛爾蘭籍的教練,又該如何?問題一一出籠,但這個勵志故事的動人之處,正如《舞動人生》所描述的:只要付出全力去追求某事,就一定會有所獲。《舞》片裡的比利在跳舞時彷彿飛了起來,掙脫一切桎梧;《我愛貝克漢》裡的印度少女亦然。在進球得分的剎那,她那長久以來被印度文化傳統緊緊綁住的性別、性格、甚至整個人生,也隨之輕盈地飛舞!
.《盒光之夜》Box of Moon Light(1996)
大概很少人知道盒光之夜在2001年時是由龍祥以小影展名義發行上過院線;也許更多人不知道,這位導演湯姆迪西洛之前精彩的《開麥拉狂想曲》、《最佳女主角》都在台灣正式上過院線及發行錄影帶。《開》與《最》兩部電影的內容都跟與導演本身的影視環境有關,也許是某種程度上的創作者自省、自嘲吧。
這回《盒光之夜》找來《巴頓芬克》的坎城影帝約翰特托羅演出平凡呆板的上班族,因為一趟意外的旅程認識浪蕩不羈的山姆洛克威爾,而對生活有了一番新的體驗。電影看到一半時,我開始想:這不是美國版的《海灘男孩》嗎?山姆洛克威爾的角色活脫是反町隆史的翻版。本片可惜略顯說教陳腐,導演前兩部作品中既尖銳又溫暖的睿智味也淡了些,除了用力刻劃上班族男主角的中年危機外,其他角色可惜都只是點到為止,無論是兩個男人的友誼(可惜了山姆的精彩表演)或是萍水相逢一夜情的甜蜜,都沒達到預期的效果。湯姆最後只是安安穩穩地說個簡單的小故事罷了…。
也許,找日本的岡田惠和(《海灘男孩》的編劇)來編寫劇本,效果會更好!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1999)
原來,大衛林區也可以這麼「好萊塢」,卻又煽情得不著痕跡,甚至透露著伊朗電影的真摯清新!原來,電影可以拍得這麼簡單(加上簡單的音符),這麼平鋪直敘,卻仍能撼動人新!李察法恩渥斯及西西史派克樸質厚實的生命力演出,則是額外附贈。
.《烈愛灼身》Vatel(2000)
榮膺2000年坎城影展開幕片殊榮的《烈愛灼身》,很不幸地證明了導演羅蘭約菲的江郎才盡。一個精彩的故事可以被拍得支離破碎死氣沈沈,即使演員出色也難挽狂瀾。幸好有顏尼歐莫瑞康尼!他為片尾譜出的一段動人旋律,讓電影瞬間活了起來。
往往一部不怎麼樣的電影,會因為某演員或某攝影師的卓越表現而令人難忘。那短短十分鐘的旋律,配上死去的傑哈德巴狄厄的畫外音旁白及讀信的鄔瑪舒曼令人疼惜的神情,竟讓我無比感動。或者說,我實在太偏好關於「一人的死啟發了另一人的重生」這個主題?
.《髮力無邊》An Everlasting Piece(2000)
相較威廉福烈德金的江河日下,另兩位老牌金獎級導演麥可尼克斯、巴瑞李文森無疑還有品質保證…,即使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
巴瑞李文森九0年代最好的作品自然是《桃色風雲搖擺狗》,最不堪的則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地動天驚》;不過我個人較偏好帶有他那兩部帶有個人自傳色彩的《適者生存》Avalon及《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該片攝影是杜可風),這兩部片拍攝間隔十年,情感濃郁度卻沒變質,配樂動人至極,兩片台灣都有發行錄影帶。 這一次,巴瑞李文森把故事瞄準北愛,聚焦在兩個好友合夥經營的假髮公司上,針對八0年代北愛的政治情勢,及當時封閉的天主教氣氛大做文章。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愛爾蘭人,再加上女友、共和軍……,這個原創度極高的劇本(編劇Barry McEvoy同時飾演男主角之一)技巧性地把政治傾向與禿子有苦難言的曖昧成分結合,甚至異想天開地把賣假髮這個單純的商業行為對比成五族共和的單純天下太平寓言。很可惜故事還是輕盈了點,也許巴瑞李文森原就沒那麼大的企圖?抑或力有未逮?更可惜的是女主角沒有如我預期般地在兩男主角間擺盪(她只和其中一個交往),錯失了另一個戲劇(政治指涉)高潮!
.《縱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d(2000)
Osvaldo Golijov的配樂餘音繞樑,加上雷奈與格林那威的御用攝影師Sacha Vierny(本片很可惜地成為他的遺作)的助陣,打造出許多令人屏息的絕美時刻。儘管讚嘆美術部分的考究與華麗,我還是得抱怨莎莉波特在許多時刻的故作姿態與過度的自我沈溺…。尤其結尾父女相逢竟以不負責任的態度草草交代了事,枉費還特地請來演過塔柯夫斯基《鄉愁》的俄羅斯男演員Oleg Yankovsky客串父親一角呢。
幸好,雖然只是女配角,凱特布蘭琪仍稱職地把一個偏負面的拜金女性(刻意和女主角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演繹得悲憫憐人。除了以一口俄羅斯式英文加強說服力外,凱特總有辦法一出場就抓住全場觀眾的目光。一場在宴會上面對拈花惹草男友的尷尬不知所措,她竟然光芒四射地用一張哀傷的臉佔滿整個銀幕……。
就在那一刻,她成了電影中的女神。
.《驚爆危機》The Tailor of Panama(2001)
老牌導演約翰鮑曼的新作《驚爆危機》曾入圍2001年的柏林影展正式競賽,這是一部非典型諜報片,還特地找來皮爾斯布洛斯南顛覆自己的龐德形像。特別是在這個美英聯合出兵攻打伊拉克的非常時期,本片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指涉。如果說肯洛區在《九一一記事簿》感性地以智利的遭遇來控訴美國假民主自由之名行操控世界之實;那「驚爆危機」就是狠狠地藉巴拿馬運河嘲諷政治的幻象本質 – 一切都只是利益罷了。片中有一段描述英美政府企圖扶植(方便日後操縱)地下政權反抗獨裁政權的會議,真的是辛辣無比,然而當你以為這不過是一段戲罷了,海珊的例子卻又血淋淋地宣告:這齣戲碼依舊不斷在世界各地巡迴上演。
.《來去天堂》Down to Earth(2001)
意外發現《來去天堂》居然是《非關男孩》編導韋茲兄弟的作品。這部脫胎自20年前華倫比提的《上錯天堂投錯胎》的新作,光芒其實是屬於諧星克里斯洛克的(他也是編劇之一)。把故事背景改為黑人脫口秀場,《來去天堂》提出了有趣的種族主義概念:為什麼只有黑人可以挖苦黑人?愛情對我們而言是否真就是內在的靈魂而已?只是,在政治「不太」正確的有趣外表下,故事收場時依舊還是得政治正確地讓黑色靈魂回歸黑色皮膚,有點可惜!
.《我愛貝克漢》Bend It Like Beckham(2002)
2002年的英國六月充斥著與足球、世界盃的相關話題,連我買顆高麗菜都用黑白六角花紋的透明膠膜把它包成足球模樣。報章雜誌上想不看到當前的國民英雄貝克漢都很難!於是,我這個運動白癡也趕熱潮去看很紅的英國片《我愛貝克漢》。
會被它吸引是因為宣傳廣告硬是把本片與《東方,就是東方》East is East及《舞動人生》這兩部近年來最傑出的英國電影扯上關係(說是同樣幕後製作群)。Anyway,這是一個關於熱愛足球的印度少女如何衝破既定規範,說服爸媽讓她拋頭露面參加女子足球隊,實踐理想的勵志故事。當然故事沒這麼簡單:除了文化差異佔了影片好一部份外,做為印度女生角色對照的姊姊即將出嫁,而比賽日就是結婚日,小女生該怎麼辦?她與白人隊友同時愛上愛爾蘭籍的教練,又該如何?問題一一出籠,但這個勵志故事的動人之處,正如《舞動人生》所描述的:只要付出全力去追求某事,就一定會有所獲。《舞》片裡的比利在跳舞時彷彿飛了起來,掙脫一切桎梧;《我愛貝克漢》裡的印度少女亦然。在進球得分的剎那,她那長久以來被印度文化傳統緊緊綁住的性別、性格、甚至整個人生,也隨之輕盈地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