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2 22:53:45忘塵

《昭君怨‧送別》蘇軾

               《昭君怨‧送別》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蘇軾往常州、潤州一帶賑饑,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慶)靈仙觀,二人便結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蘇軾在金山送別柳子玉,遂作此詞以贈。子玉名瑾,潤州丹徒(今江蘇江)人,其子仲遠蘇軾親堂妹婿,兩人是誼兼戚友的。

詞的上片寫離別前的
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優美的笛曲,將人從夢中驚醒。是什樣的夢呢?從“驚破”一詞來看,似有怨恨之意。夜聽名曲,本是賞心樂事,卻引起了怨恨;而一旦夢醒,離愁就隨之襲來,可見是個好夢。大是夢見和朋友一起酒賦詩

歡聚的日子馬上就要結束,
不使人懊惱、愁悶?推開窗戶,不知是要追尋那悠揚的笛聲,還是要尋回夢中的歡愉,只見江天茫茫,空蕩蕩的天上,掛著一彎孤單的新月,淒冷地望著人間。江天之際,迷迷濛濛、混混沌沌,那是被愁悶化作的煙霧塞滿了。

上片寫夜愁。融情入景,笛聲,綠窗,新月,煙雲,天空,江面,織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浩淼幽
的圖畫。

下片遙想“明日”分別的情景。“欲去又還不去”,道了千萬聲珍重,但遲遲沒有成行。二月春深,將是“落花飛絮”的時節,景象淒迷,那時別情更使人黯然。“飛絮送行舟,水東流。”設想離別的人終於走了,船兒離開江岸漸漸西去。

送別的人站立江邊,引頸遠望,不願離開,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願,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以“流水無情”反襯人之有情,有借“飛絮送行舟”表達人的深厚情意,結束全詞,分外含蓄雋永。



詞所謂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謂作此詞的第二日開船,須作稍微寬泛的理解。詩集送柳子玉詩稱“先生官罷乘風去”之後,複數有遊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參。

通觀全詞,沒有寫一句惜別的話,沒有烈激切的抒情。將情感融入景物,通過景物描寫渲染出一種情感氛圍,使讀者身不由已地被引進其所創造的意境之中,受到烈的感染,這是本詞的藝術魅力所在。

在眾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賦予
們生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氣勃勃,整個藝術畫面都活躍起來,這是本詞的藝術特色。

上片用“愁”寫煙,使新月也帶上了
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狀柳絮,使之與東去的流水對比而生情。而“愁煙”和“飛絮”在形態上又有共同之處,們都是飄忽不定、迷迷濛濛的自然物;們輕虛空靈,似乎毫無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無限擴散,彌漫整個宇宙,用們象徵人世的漂泊不定,傳達出迷蒙悵惘、拂之不去的眷戀之情,那是再妙不過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隨手占來,毫不費力,只道眼前所見,顯得極其自然。這正是詞人的高超之處。

                     笛聲催行惹月愁

                                              哪管明朝滿徑

                     無邊星辰銀河渡

                     總使寰宇詩詞吟 

                                                         ‧忘塵

  

上一篇:紅塵問蓮.......